文 陳敏
十年前,當索尼與愛立信共同創立索愛品牌時,雙方曾花費了不菲的時間成本,進行彼此企業文化的融合。十年后,當索尼收購索愛后,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只有處理好了這一問題,才談得上后續的發展規劃。
2012年2月16日,日本索尼公司正式對外宣布,已經完成對索尼愛立信(以下簡稱索愛)全部股權的收購,索愛成為索尼全資子公司,并同時表示,原索愛業務將被命名為“索尼移動通信”(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其將作為關鍵業務與索尼自身的消費電子業務整合。
索尼和索愛官方共同公布的數據顯示,此次收購索尼共出資約11億美元,收購完成后將持有索愛全部股份及部分知識產權授權。索尼在收購完成后表示,將繼續延用索愛的圓型LOGO,但品牌標注則改為“SONY”。至此,歷經十年風雨的索愛品牌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十年的時光,一個品牌從誕生到消亡,在漫漫的歲月長河中,如同一臺起幕與落幕的話劇,風雨波折、悲歡離合。
十年之前,手機市場上最吸引眼球的事件,莫過于曾經的王者愛立信的退市。人們不會忘記,在為市場奉獻了經典的T39之后,愛立信開始退出正快速升溫的手機市場。那是手機逐步走進千家萬戶的黃金時代,也是群雄并起、烽煙彌漫的逐鹿季節,曾經引領市場的愛立信卻沒能在黃金季節延續自己的輝煌。
與此同時,以索尼、夏普為代表的日系手機同樣在快速發展的市場面前一籌莫展。面對諾基亞、摩托羅拉的技術攻勢,面對韓系品牌的時尚外觀潮流,日系手機毫無招架之力。
沒有人甘愿在黃金時節里悄然退出市場,于是兩位失意者的手握在了一起,就在人們紛紛猜測,兩大強者誰會讓步、誰的品牌會在合資后消失、誰的名號將重新崛起時,綜合了兩家品牌名的“索尼愛立信”橫空出世。
于是,在隨后的十年時間里,一個全新的品牌伴隨著我們一起見證了手機市場的起起落落,見證了失意的低谷與驕傲的高峰,見證了手機從單純通信工具到多媒體手持終端的發展歷程。

索尼、愛立信,一輪十年之輪回
似乎應驗了人們常常聽到的那句“世間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十年前未能上演的一幕,在十年之后終于發生。索尼與愛立信,最終只剩下了索尼,愛立信與它曾擁有過的標識,都在十年后的今天,被封存在了歷史的塵埃里。而索尼也已不再是當年的索尼,那保留下的索愛標識似乎在醒目地告訴人們,經歷了十年的歲月輪回,索尼站在索愛的肩膀上回來了。
對這次的收購,人們或許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在借助愛立信的技術打開市場局面后,財大氣粗的索尼最終拋棄這種盟友,搶奪所有的勝利果實。很顯然這是一種片面的錯覺,豈不說當初索愛之所以能夠創建,是雙方均看中對方所擁有的強大資源,愛立信的強大手機技術,索尼則擁有在娛樂領域無與倫比的豐富資源。雙方十年前的合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強聯手,盡管在創立的初期并不十分順利,雙方用了較長的時間進行企業文化、工作方式等方面的融合。但隨后我們便看到,索愛如浴火涅槃般地在市場上開花結果,其主打的音樂娛樂手機一度引領了市場潮流。從其強大的音樂播放功能及拍照功能中我們不難看出,索尼將其在娛樂領域的成就成功地注入了索愛手機之中,使得索愛品牌在非智能機中獲得了一大批忠實的擁護者。
在此次收購中,索尼共花費約11億美元,業內稱之為高價收購。從收購的時間來看,并非索愛的黃金時期,相反,在智能大潮的沖擊下,索愛近兩年的業務大有每況愈下之勢,多款新機型均未獲得市場的好評。從某種意義來看,索尼的此次收購便更像對索愛的扶危解困,將一個正在顯得沉重的十字架扛在了自己肩頭。
然而,索尼意欲何為?

將智能手機“快速整合”進消費設備中,索尼美好的藍圖
與十年前相比,手機市場早已今非昔比,智能手機正以高調之勢統領市場,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曾經的一線軍團已日薄西山。面對滾滾智能浪潮,索愛并非無動于衷,但在市場策略上卻出現搖擺不定,并由此引發接連的失誤。
索愛曾是諾基亞Symbian操作系統的忠實盟友,在Symbian占據大量市場份額的時候,索愛的多款Symbian智能機型也曾受到用戶的肯定。但在這一市場上,諾基亞自己的機型占據絕對主流的地位,其他品牌的機型幾乎都是“替補”。在此之后,智能手機市場在黑莓和蘋果的沖擊下迅速洗牌,在這一過程中,索愛似乎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有效的著力點,變得碌碌無為。
隨后,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統以黑馬的姿態殺入戰陣,并引發一輪轟動效應,逐漸成為智能手機市場上的一員新貴??上М斔鲪劭辞逍蝿?,開始押寶Android時,HTC、三星等品牌早已捷足先登。
那么,在完成此次收購后,“索尼移動通信”將走向何方?按照索尼官方的解釋,索尼計劃將索愛的智能手機產品“快速整合”到公司的所有產品線中,這些產品包括平板電腦、電視機和PC等。引外,索尼還將向其他公司許可索愛的專利,其中包括“與無線手機技術相關的五類基本專利”。
愛立信總裁兼CEO衛翰思也用了相同的論調:“當我們十年前成立合資公司時,希望將索尼的消費電子產品優勢與愛立信的電信技術進行整合,這是推動功能型手機發展的完美戰略。如今讓索尼收購我們持有的索愛股份,并將索愛融入其廣泛的消費設備中,同樣符合邏輯?!?/p>
這像是一個啞謎。賣專利?誰都知道這不是一條主線。將智能手機整合到其他產品中?這顯然不用大驚小怪,但怎樣整合,為所有的產品增加智能手機模塊?不是不可能,而是太前衛,索尼會將非主流當主流,欲由此開創市場的新局面?
為什么索尼偏偏沒有單獨對智能手機本身進行表態?而就在收購后進行的新品發布會中,一口氣發布了LT22i、LT26i、ST25i、MT27i、MT25i在內的五款智能手機新品,未見整合型產品的蹤影。在新品發布會之前,索尼曾表示:并沒有準備加入到手機芯片的軍備競賽中,而更希望在性能的提升和耗電上保持一個平衡。
種種的表態,種種的宣傳,似乎相互間毫無關聯,缺少一種統一的步調,更像是想到什么說什么。這或許才是當前索尼的一種真實心態,一種帶點迷茫、帶點模糊、帶點猶豫的市場心理。
索尼將怎樣為自己的手機定位,怎樣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突破蘋果的封鎖,怎樣在當前高低分化嚴重的手機市場上重塑自己的品牌號召力?甚至更簡單一點,在收購索愛后,索尼到底要生產怎樣的手機?以上種種,當下的索尼移動或許并沒有一個成熟的方向。發布的新品其實都來自于索愛被收購前的規劃,而所謂的整合型產品顯然還屬于一張美好的藍圖,缺少現實的價值,更談不上市場回報。對此,易觀國際分析師劉鑒和王穎均表示:盡管索尼收購了相當多資源的索愛,但還是沒有具體的告訴用戶,為什么要用索尼,索尼的智能手機能夠帶給我們什么不一樣的特色?
十年前,當索尼與愛立信共同創立索愛品牌時,雙方曾花費了不菲的時間成本,進行彼此企業文化的融合。十年后,當索尼收購索愛后,也同樣面臨相同的問題,只有處理好了這一問題,才談得上后續的發展規劃。
終點回到起點,一個螺旋型的圓閉合在十年之后,索尼、愛立信、索尼愛立信,一輪十年之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