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旸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金融業是推動經濟體發展的行業,其經營管理是否具有效率,關系到經濟體的整體經濟力量。截至2009年底,我國共有大型商業銀行5家,政策性銀行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城市商業銀行143家。目前我國正處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銀行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銀行家》2010年七月刊中列出的2009年度世界前1000家商業銀行的排名中,我國占據了84個位置,比2008年增加了32家;同時在亞洲25家大銀行中,我國擁有10家,比上一年增加1家。但銀行業國際化的發展要面對更激烈的競爭和更多變的環境,其經營效率的變化顯得更為重要。評估銀行業經營效率的目的在于掌握銀行本身的資源配置是否達到最優條件,并用其作為改進的依據以及未來決策的參考。因此本文將通過包絡數據分析方法即DEA方法對我國部分商業銀行進行效率評估。
有關效率評估方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學者Farrell(1957年)的研究,他假設在規模報酬固定的情況下,生產邊界是衡量效率的基礎,把成本效率分為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技術效率是指是否有效地利用生產要素,也就是說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是否可以生產出最大的產量,或者在現有的產出水平下,是否可以達到投入量的最小。配置效率是指在既定的要素成本價格比率下,使用最適合的要素投入比例組合進行生產,從而使生產投入要素的成本最低,而成本效率就是這兩者的乘積,這一概念可以用圖1表示。

圖1 成本效率、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關系
圖1中,X1和X2是生產Y的兩項投入,在規模報酬既定的情況下,QQ'是代表各種可能的X1和X2的有效組合的等產量線。圖1中的C點和D點有相同的產出,但是C點的投入量卻僅為D點的OC/OD,因此C點比D點更有效率,此即技術效率。而效率值為觀測點與原點的距離與生產邊界上的點與原點的距離的比,因此可以定義D點的技術效率為OC/OD。再者,圖中的MM'為等成本線,所以圖中成本最低點為A點。比較A點和C點,它們都位于生產邊界上,因此都具有技術效率,但是A點的生產成本僅為C點的OB/OC,因此,A點要比C點更有效率,即配置效率。A點為同時達到技術效率與配置效率的點。而OB/OC為配置效率。最后,對于D點,它的成本效率為OB/OD,正是技術效率OC/OD與配置效率OB/OC的乘積。
成本效率中的技術效率是由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所組成的。純技術效率考察的是當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企業生產點與前沿面的距離,它反映了銀行內部管理水平和產權結構等對效率的影響。而規模效率考察的則是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生產前沿與規模報酬變化的情況下生產前沿之間的距離,它反映的是銀行隨著人員的數量、機構網點數目和業務規模的變化而產生的單位運營成本的變動,進而所引起的單位收益的變化。
DEA是一種線性規劃技術,是一種最常用的非參數前沿效率分析方法。在1978年首先由 Charnes,Cooper和Rhodes提出。它是一個相對性的指標,是透過線性規劃的方式,根據實際樣品的觀察值構造出一個效率邊界,再以個別觀察值與這一邊界的差距作為相對的無效率的程度,進而衡量企業的效率。DEA的優點:首先,它可處理多項投入,多項產出的評估問題,而不會面臨預設函數的認定及參數估計的困難,在實踐過程中比較可行。其次,它具有單位不變的特性,只要受評估的DUM采用相同的計量單位,它的目標函數就不會受到產出計算單位的影響。最后,運算過程中數據權重的決定不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因為資料包絡分析模型中的權重是由數學規劃產生,并無人為主觀成分在內,因此能夠滿足立足點公平的原則。
1.規模報酬不變的CCR模型(CRS DEA模型)
規模報酬不變的CCR模型是第一個DEA模型,它是由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在1978年提出。本文實證所用的VRS DEA和Cost Effieieney DEA模型都是在該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對約束條件和目標函數的改進得到的。CCR模型采用固定規模假設,以線性規劃法估計生產邊界,然后衡量每一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假設要衡量h的效率值,可以由下式來表示:

wj:產出的加權值;vi:投入的加權值
由于(1)式是分數的非線性規劃模式,因此不易求解,所以 A.Charnes,W.W.Cooper和 E.Rhodes將(1)式轉化為線性模式(2)式以利于求解。

為了更方便計算,可以進一步將(2)式轉換成(3)式:

2.規模報酬可變的BCC模型(VRS DEA模型)
規模報酬可變的BCC模型是1984年由 Ballker,Chames和Cooper提出的。該模型針對現實中規模變化對經營效率產生的重要影響,對CCR模型的規模報酬不變的假定條件進行了改進,改為規模報酬可變的假設,將技術效率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用來探討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問題。通過判斷DMU是否處于規模報酬遞增或遞減的狀態,為決策者提供規模調整的依據。可以在(3)式中加入的約束條件來構建BCC模型公式。

其中ch表示規模報酬的指標。若ch大于0,為規模報酬遞減;若ch小于0,則為規模報酬遞增;若ch等于0,則規模報酬不變。
1.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
研究銀行效率的首要問題是對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的選擇,選擇的方法多是生產法、中介法、資產法、附加值法和用戶成本法。前兩種方法使用比較廣泛。生產法是將銀行視為使用資本與勞動力生產各類存款賬戶與貸款服務的廠商,它以銀行的各項服務性交易賬戶的數目作為產出項,而投入則為勞動力、固定資產和經營費用。生產法的優點是利用交易賬戶來衡量產出,可以避免因通貨膨脹因素造成的影響。中介法把銀行視為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中介機構,而并非生產存款賬戶和貸款服務的廠商。它用服務性交易賬戶的金額作為產出項,以勞動力成本、存款、各項支出的金額為主要的投入項,這種方法更適合對銀行的總體效率進行分析。
本文在投入與產出項的選取過程中綜合了生產法與中介法。文中選取的投入指標為:員工人數、固定資產和存款余額。這三個指標分別從人力資本、自有資金和外來資金三個角度反映了銀行的投入要素成本。產出指標為貸款余額、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貸款余額反映了商業銀行資金的運用程度,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可以反映銀行不同方面的盈利情況。在計算商業銀行的成本效率和配置效率時,還必須知道投入指標的價格。這里規定,人力資本價格等于應付職工薪酬與員工人數之比,因為人力資本的成本主要就是工資。固定資產價格等于業務及管理費與固定資產總額之比,因為固定資產價格本身等于固定資產折舊比上固定資產,但是由于折舊費用難以獲得,而它又包含在業務及管理費中,所以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用業務及管理費代替固定資產折舊。存款價格等于利息支出與存款余額之比,這是因為存款的主要成本就是利息成本。
2.樣本的選擇
本文選取5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7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這12家商業銀行2007—2009年的數據作為樣本數據求解,整理得到這三年12家商業銀行的成本效率、配置效率、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表1-表3)。其中因為沒有取得建設銀行2007年的固定資產的數據,所以沒有2007年建設銀行的效率分析情況。分析所使用的原始數據均來自2008—2010年三年的金融統計年鑒。
3.實證結果分析

表1 2007年11家商業銀行效率情況

表2 2008年12家商業銀行效率情況

中信銀行0.935 0.950 0.888 0.995 0.940 drs民生銀行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光大銀行0.952 0.847 0.807 0.979 0.973 irs招商銀行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廣發銀行0.970 0.759 0.736 1.000 0.970 irs興業銀行1.000 0.868 0.868 1.000 1.000 -浦發銀行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

表3 2009年12家商業銀行效率情況
從表1-表3中我們可以從五種效率的角度對各大商業銀行進行對比。在成本效率方面,2007—2009年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效率水平明顯高于國有商業銀行。在三年中除了2009年交通銀行的成本效率水平為0.573以外,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水平始終低于0.5,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成本效率遠遠高于這一水平。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不同年份成本效率達到1.000的水平。
因為成本效率值等于配置效率值與技術效率值的乘積,等于配置效率值與純技術效率值及規模效率值三者乘積,即成本效率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那么根據成本效率的分解可以看到,5家國有商業銀行成本的低效率是由于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共同造成的,其中主要是由于配置效率偏低。這說明國有商業銀行沒有有效地利用銀行內部的資源。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存在的資源利用不合理的狀況,部分原因是由于國有商業銀行需要支持國家在農業和基建方面的政策安排。從技術效率方面看,興業、浦發和民生3家銀行三年來始終處在該行業的生產前沿,即技術有效。另外幾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雖然技術效率值小于1.000,但是仍高于其他國有商業銀行。
分析技術效率,因為技術效率值等于純技術效率值與規模效率值的乘積,所以可以看出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相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技術低效率是由于規模低效率造成的。而且,這5家國有商業銀行均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的區間,也就是說它們產出增加的比例要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這正說明了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著規模過大的問題。而像光大和廣發銀行在2008年、2009年連續兩年均處在規模報酬遞增的區間,說明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規模還應進一步擴大,以降低單位成本。
本文利用DEA研究方法對我國12家商業銀行進行了效率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國有商業銀行效率值低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其主要差距在于規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兩個方面,因此應從這兩方面入手解決我國銀行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原始數據中了解到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遠遠低于利息收入,說明我國商業銀行盈利項目單一的缺點,所以應該加大銀行產品創新以拓寬盈利模式。但也不能盲目推崇金融產品,還應該從中間業務下手拓寬銀行盈利的范圍。而且中間業務也因為低成本的投入和高利潤的產出,在國外長期受到重視,因此我們應該借鑒這一方法。
其次,由于分支機構和從業人員的浪費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成本過高,存在明顯的規模不經濟。盡管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已開始意識到自身的規模問題并著手進行調整,但同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效果仍不如人意。因此,應加大縮減過剩員工數量和虧損網點的力度,同時還可以將由此節約的人力、固定資產和營業用地等方面的開支投入到各網點的現代化技術改造中,這樣可以通過電子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縮短銀行人員操作時間,以此提高網點的服務效率。
最后,在計算的數據中可以看到,農業銀行三年來五項效率指標均處于最低水平。這一現象反映出國有商業銀行主要受政策指導開展業務,其管理機制不夠合理。因此應該在商業銀行內部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因為完善管理機制能夠提高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力,進而提高銀行的配置效率。
[1]姚樹潔,馮根福,姜春霞.中國銀行業效率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4(8).
[2]趙永樂,王均坦.商業銀行效率、影響因素及其能力模型的解釋結果[J].金融研究,2008(3).
[3]張健華.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3(3).
[4]鄭錄軍,曹延求.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5(1).
[5]郭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決定因素的理論探討與實證檢驗[J].金融研究,2005(2).
[6]王錦慧.金融開放條件下中國銀行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