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 霄
(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空間結構上必須經歷城鎮化過程,在產業結構上則必須經歷工業化過程。在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工業化與城鎮化猶如同胞兄弟同生同長,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內容,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落實,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客觀分析新疆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水平及其存在問題,對加快新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般認為,城鎮化發展呈現典型的S型曲線(圖1)。在城鎮化的初級和中級階段前期,工業化是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城鎮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則呈現出正相關性。在城鎮化的中級和高級階段,服務業成為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在城鎮化的初級和中級階段,城鎮化率明顯低于工業化率;在城鎮化的高級階段,城鎮化率則高于工業化率。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關系主要分為城鎮化水平落后于工業化水平,城鎮化水平高于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三種情況。

圖1 城鎮化發展的S型曲線
城鎮化與工業化是密切相關的。一是工業化水平決定了城鎮化水平,城鎮化水平取決于工業化水平,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城鎮化的發展;二是城鎮化的發展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的發展。在工業化的前期階段,工業化是城鎮化的主要推動力。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鎮的數量將會逐漸增多,城鎮的規模也將逐步擴大,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大。同時,城鎮是工業的基本載體。城鎮化的發展以及擴散和聚集效應的發揮,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要判定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需要確定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衡量指標。對城鎮化水平的判定,一般多采用非農人口比重指標,即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該指標體現了人口在經濟活動上的結構關系,較準確地把握了城鎮化的經濟意義和內在動因,反映了生產方式變革的廣度和深度。當代經濟學認為,只有非農人口占到總人口70%以上,才算最終實現了工業化。對于工業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則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選擇:一是用工業增加值比重;二是非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用人均GDP;四是用工業就業比重;五是用非農產業就業比重。本文選用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作為衡量工業化水平的指標。
對城鎮化與工業化關系的量化測度,國際上應用廣泛的是NU比。而NU比是指勞動力非農化率(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例)與城鎮化率的比值。用NU比值的大小判定城鎮化發展水平是否落后于工業化發展水平以及落后程度。如果NU比值小于1,則表明城鎮里存在著一定的農業人口;如果NU比值大于1,則表明農村中存在著一定的非農業勞動力。當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較為協調時,NU比大致為1.2。
如果NU的比值小于1.2,則表示不但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勞動者大部分聚集在城鎮地區,而且有相當多的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勞動者也聚集在城鎮地區。這種情況表明與工業化的發展水平相比,城鎮化的發展水平是超前發展了,則呈現出過度城鎮化的形式。如果NU的比值大于1.2,則表示有相當數量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勞動者滯留在農村地區,未能向城鎮地區聚集,這種情況表明與工業化的發展水平相比,城鎮化的發展水平是落后的。
下面就用NU比為1.2的國際標準值法及《新疆統計年鑒(2010)》的統計數據對新疆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判定,如圖2及表1所示。

圖2 新疆城鎮化率、非農化率與NU標準的關系

表1 新疆城鎮化率與NU標準及城鎮化滯后程度的數量關系
表1反映了新疆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水平的現狀。新疆的NU比從2000年以來一直都處在大于1.2的位置上,表明新疆的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工業化的發展。2000—2003年NU比在不斷地擴大;2003—2005年NU比值幾乎保持不變;而2006—2009年NU比值由1.29減小到1.27,逐漸在縮小。新疆城鎮化滯后程度由2000年的4.49%上漲到2005年的8.70%,這段時期城鎮化滯后程度漲幅較大;而2006年城鎮化滯后程度由7.49%下降到2009年的5.92%,這段時期城鎮化滯后程度在逐漸地縮小。總體而言,新疆的城鎮化滯后程度呈現出不斷減小的趨勢,但減小的幅度仍然有限。這表示新疆還有大量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仍然分散在農村地區。
1.長期實行重工業化優先發展戰略
新疆城鎮化建設滯后于工業化的原因主要是長期實行重工業化優先發展戰略所致。但是重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因而吸納勞動力就業人數比較少,存在一定的限制。新疆的工業主要以煤炭、石油和棉花等為原材料的上游產業為主,產業鏈較短,向中下游產業的延伸不夠,對相關配套設施產業的帶動力不足,沒有形成規模產業集群。盡管現有的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勞動者的相對需求增幅仍然有限,新疆目前的工業經濟對于勞動者容納程度還不足以支撐起更大規模的城鎮。
2.現有城鎮體系結構不合理
新疆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直接制約著小城鎮的發展。新疆現有的19個縣級市,大都是地區的行政中心而非經濟活動中心,缺乏現代化的工業和服務業作支撐,對推動城鎮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作用仍然有限。目前新疆大多數農村小城鎮實際上只是小城鎮的初級水平,與城鎮化、規模化發展水平的要求相去甚遠,嚴重制約了新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3.缺乏現代服務產業的支撐
現在新疆的第三產業主要以消費性服務產業為主,批發零售業和傳統餐飲業仍然占主導地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嚴重落后于工業化發展水平,工業化的現代化進程并未帶動與此相關的信息服務、金融保險和物流等新型產業,城鎮化的發展缺乏現代服務業的支撐。
新疆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必須從發展工業開始尋求城鎮化的根本推動力。新疆是資源富足的地區,應加大力度引進相關方面的技術并加強技術的自主開發,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先發展主導產業,積極提升支柱產業。因此要加快對石化、天然氣、煤炭、棉花和瓜果等新疆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以延伸這些產品的加工鏈。
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滯后已成為制約新疆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從根本原因入手,根據新疆要素稟賦結構的特征,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只有這樣才能擴大非農就業機會,促進農業人口比重下降。同時應兼顧第三產業中一些傳統部門如零售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和服務業等發展,重點應加快金融、管理咨詢、法律和物流配送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在新疆地域范圍內,建成若干規模不等、性質不同而又相互依賴和制約的城鎮體系,要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和中心,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中等城市為紐帶,它們之間互為依托,相互協調,形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體。既要把烏魯木齊市進一步做強做大,規劃布局以烏魯木齊市為中心的城市群體,又要在南北疆選擇具有區位優勢且發展潛力巨大的中型城市迅速崛起為大型城市,逐步形成對周邊地區具有強大輻射力的區域中心城市。這樣必然帶動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出現,從而推進工業化的進程。
城鎮化的實質是農村人口的城鎮化。在新的發展階段,新疆傳統的農業增長模式不足以繼續支持農民收入增長,因此必須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在農業發展進入以需求約束為主的階段時,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提高農民收入,已不可能單純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和擴大生產規模,而必須加快農業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擴大農村富裕勞動力就業,必須打破城鄉隔絕,走工業化和城鎮化相結合的道路,以城鎮化帶動工業化的協調發展。
新疆外來流動人口較多,外來務工人員在城鎮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因此需把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到新疆的社會保障體系中來。建立社會保障協調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將為新疆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協調發展解除后顧之憂并提供有力保障。
[1]葉裕民.中國城市化滯后的經濟根源及對策思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5):1-6.
[2]鐘水映,李晶.經濟結構、城市結構與中國城市化發展[J].人口研究,2002(5).
[3]馮邦彥,馬星.中國城市化發展水平及省際差異[J].經濟經緯,2005(1):62 -65.
[4]田華,王寶民,李勁為.遼寧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問題分析[J].中國經濟導刊,2011(17):43-44.
[5]楊發仁.新疆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04(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