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勉 季寶杰 姚傳安 王秀山 吳 昂 袁 超,2
(1.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2;2.河南農業大學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2)
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深入,各行業都需要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從而造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成為我國高校開設數量最多的十大專業之一。作為農業院校的工科專業,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作為培養目標,與有較深學科積淀的農科類專業相比,學科建設和學生的就業問題都面臨更大的挑戰[1]。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有別于研究型、學術型培養目標,而且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一個寬口徑、內容龐雜、更新迅速、且應用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如何在有限的學時下讓學生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工程觀念和實踐動手能力,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長久探究的主題。
首先,普遍理論授課內容主要依據教材,而各教材編寫時又注重各自理論體系的完備性,從而造成課程間知識點重復。由于教材不能及時反映技術變化和發展,學生認為學習的知識陳舊,實用的知識接觸不多[2]。
其次,由于專業知識抽象,對理論理解不夠充分,而實踐教學環節往往受限于課時和場地,通常教師向學生提供全面的電路、程序等資源,學生只是照葫蘆畫瓢完成驗證性實驗[3],這只是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東西,而對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不足,這點也從我們走訪企業,回訪畢業生反饋信息中得到印證。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就業素質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畢業生動手能力較弱,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欠缺,同時也反映學生缺乏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協調溝通能力,與用人單位要求有一定差距[4]。
再次,教學模式沿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接受性”模式,從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足。
2.1 目前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大多學生在高考選擇志愿時對自己所填報的專業并不十分清楚,不了解將來的職業特點和要求。在進入大學后突然會感覺失去努力學習的目標,造成學習動力不足。我們明白,學生自我知識結構的培養過程是學生自發與教師引導相結合的過程,所以針對這一情況,在大一學生入學后,就組織開展就業景的專題報告,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性質、內容、特點,從而了解專業可覆蓋的職業及其對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并組織新生參觀我院實驗室和實習工廠,讓學生了解我院資源分布情況。此外,在進入大三,還要組織學科知識體系建立方面的講座,吸引學生關注專業培養目標,提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清楚如何去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知識體系,以便提高理論知識學習和實驗創新相結合的學習意識。從而加深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和熱愛,提高學習職業技能的自覺性[5]。
2.2 長期以來,我國本科層次的教育多是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顯得不足。但近年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曲解而出現了“重實踐,輕理論”的趨勢[6]。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和實踐創新的關系,兩者不可偏廢。在實現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要注意“理論與實踐并重”。培養計劃中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例大致為5:3。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理論知識是學生創造力的基石和源泉。我們在實際授課時,注意從實例出發,用理論說明問題,指導實踐。我們把實踐教學環節劃分專業基本知識和專業知識兩個部分。其中專業基本知識包含專業認知實習和專業基本技能訓練,其內容主要有電工、電子技術原理與項目訓練、電子線路板設計等單元。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電子元器件識別、電子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和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電路制作和調試技能等,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在校內的實驗室及實訓基地來完成,時間安排在第3、4學期。專業知識主要包括信號處理課程設計、數字視聽課程設計、集成電路封裝與測試項目訓練、多媒體信號傳輸技術課程設計等方面內容,主要通過校外生產實訓和生產實習相結合來完成,時間安排在第5、7、8學期。在具體實施階段我們注意以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把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采用教師說明、學生自愿選擇的方法,根據不同學生實施差異教育,突出因材施教。創新教育體系如下圖所示,不同出口分別輸出的學生具有符合自己情況的創新能力[7]。通過這一系列環節,能夠使學生發現書本知識的局限性、知道理論知識在實際中如何具體的應用,直接在生產實踐中掌握專業技術發展動態,使學生了解企業生產要求、設備和技術,提高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我們看到實踐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2.3 為了在有限的學時要求下,施行上述課程體系,還要通過內容優選解決課時問題。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能多地考慮專業崗位所需的業務技能和實踐能力。首先,我們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搭配和壓縮。以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2門課程為例,把離散信號這部分內容在信號與系統課程中進行壓縮,主要在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中講授,避免了授課內容重復;其次,對一些學科理論有重大發展的基礎課要重組教學內容。以電子技術課程為例,減少分立電子線路分析設計在整體教學中的比例,適度增加集成電路和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內容的比重;再次,適時增加一些反映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如增加圖像處理技術、擴頻通信、計算機仿真等課程;另外開展一些學科前沿和開發系列講座,以便向學生介紹學科的新概念、新技術等。

圖1 創新教育體系構建圖
人才培養是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現代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同時由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知識結構更新很快,只有深入了解社會需求,緊隨現代電子技術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理念,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8],才能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總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將成為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題。
[1]張天順,陳立暢,等.農業院校工科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究,2010,10:89-90,100.
[2]侯義鋒,吳艷端,等.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就業的研究和實踐[J].科技信息,2009,26:20,24.
[3]徐文華.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教學的幾點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11,15:178.
[4]沈學杰,潘日鳴,廖樂平.淺議如何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升電子信息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J].科技創新導報,2011,18:183.
[5]楊海馬,劉瑾.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自我知識結構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7:112-114.
[6]彭小平,鄭建生.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探討[J].科學咨詢,2011,2:87-88.
[7]季寶杰,李勉,等.以能力為本位構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課程體系[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1,3:124-126.
[8]劉東,盧進軍,盧超.新形勢下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