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英 臧寶華 鄭 萍 張麗莉
王美英:女,本科,主管護師,護理部主任
雖然意識清醒,但病情加速惡化,各種跡象顯示生命即將終結[1]。而臨終護理則是對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患者及家屬提供護理[2],是現代護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體現了現代醫學整體護理模式:即為臨終患者及家屬提供全面的心理、生理、社會的支持和照護。本研究對32例臨終患者實施優質護理,使患者的舒適度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高,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共收治臨終患者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齡17~98歲,平均71歲。病種:肺癌18例,胃癌11例,肝癌9例,腦梗死9例,糖尿病5例,腦出血4例,肝硬化4例,骨癌1例,胰腺癌1例,房顫合并腦梗死1例,重度壓瘡1例。其中慢性臨終者59例,急性臨終者5例。文化程度:本科7例,高中12例,初中19例,小學15例,文盲11例。職業:農民17例,工人21例,干部9例,商人7例,失業人員1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文化程度、職業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于未開展優質護理的病區采用常規的臨終患者護理,即對照組;開展優質護理的病區在采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加用優質護理進行宣教,即觀察組,具體方法如下:
1.2.1 評估 患者入院就由1名工作5年以上的護士接待,首先做好自我介紹,同時向其介紹住院環境、規章制度等,做到具體、全面,增加患者對住院環境的了解,使患者產生親切感及歸屬感;其次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環境、心理、生理、社會及家屬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針對性地采取個性化護理,改變了過去冰冷的床號稱呼,聽到的是“李大爺、周奶奶、鄭阿姨等稱呼”。另外責任護士每日晨查房時對患者前一天的病情及今天的情況進行反饋和分析,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隨時評估,給予針對性護理,從而為患者提供連續、全程、無縫隙的責任制整體護理。
1.2.2 實施
1.2.2.1 首先護士應具備的素質 從職業道德觀、對臨終護理的認識、溝通交流技巧、實踐操作技能4個方面進行培訓。開展“五心”服務,即責任心、愛心、細心、耐心和熱心。舉辦各種臨終護理的專題講座、培訓班,觀看電影,查閱雜志和書籍;學習與臨終護理相關的醫學、護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知識;普及和宣傳臨終關懷意識。規范護士的語言,從講話的語速、語調、詞匯、清晰度、內容等方面進行規范化培訓。運用情景性教學培養護士對不同的對象、環境、時間應用不同的語言。同時學會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如目光接觸、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觸摸等。科室每月組織業務學習及技術考核,每月舉行1次護理技術學術報告小講座,挑選一些具有豐富經驗及操作技巧的護理骨干,給大家進行技術表演和經驗交流,使大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另外舉行有關疼痛治療方面的知識講座,從而達到知識全面化,技術嫻熟化。
1.2.2.2 提供安全、舒適、優美的環境 環境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況,安靜、舒適、優美的醫療環境對臨終患者的心理產生一種良性刺激。據調查,70%的臨終患者,尤其是40歲以上的患者在希望親人陪伴身邊和需要舒適、安靜的病房條件及渴望能治愈疾病等方面有突出的要求[3]。我們首先營造溫馨的氛圍,保持病房地面清潔,物品擺放整齊,床單元干凈,有污漬及時更換;病區走廊張貼科室簡介、成員照片,設置護患園地、護患溝通心連心專欄;安排光線充足、空氣新鮮、色調和諧的朝南單人病房,懸掛色調溫馨的窗簾,床頭可擺設一些鮮花、照片等,根據患者的愛好選擇其喜愛的一些電視節目;提供家屬陪護的設施,一切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提供人性化的護理,并且舒適的臥位、和諧優美的環境,體現了對臨終患者的尊重、心靈的安慰,從而減輕了其對死亡的恐懼。
1.2.2.3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通過采取護理方法和技能對存在心理問題的患者進行心理及行為指導。正確掌握患者的心理特點是心理調適的關鍵[4]。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別、性格、心態、職業、文化程度、所患疾病等,正確判斷患者的心理承受力,確定是否告知真實的病情。對于心理不能承受的患者,不急于將真實的病情告知患者,可尋找機會用暗示的方法慢慢滲透,甚至有的患者需要一直回避到最后。針對臨終患者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護理措施。用自己良好的態度、情緒、行為、動作去影響和改善患者的心境,幫助其從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使其樹立開朗、豁達的死亡觀。科學死亡觀是“不以延長生命為目的,而以減輕身心痛苦為宗旨”[5]。通過發放死亡教育方面的健康教育資料,使其認識到死亡是生命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類生命發展的必經階段。
1.2.2.4 做好基礎護理 設置護理巡視單,記錄實施的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功能鍛煉、健康教育等內容。每周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予洗澡或床上擦浴、洗頭1~2次。定時協助更換體位,維持良好、舒適的體位,加強皮膚護理,按需使用氣墊床;對于二便失禁的患者,注意會陰、肛門皮膚的清潔,保持干燥,必要時留置導尿管;做好患者的口腔護理,在晨起、飯后、睡前協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潔;給予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對有吞咽困難的臨終患者,必要時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證營養的供給。
1.2.2.5 減輕軀體痛苦 在64例臨終患者中以癌癥患者的疼痛對其影響最大。癌性疼痛是晚期腫瘤患者中最普遍、最重要、最痛苦的一種癥狀,它不僅局限于生理范疇,還涉及心理、社會及精神等領域,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5]。緩解疼痛是首要任務,我們采取如下止痛方法:(1)非藥物止痛。可采取安慰、同情、鼓勵的方法與其溝通,以及聽音樂、針刺止痛、熱敷等方法,穩定其情緒,轉移其注意力。(2)藥物止痛。采用WHO推薦三步階梯法控制疼痛,采取口服、直腸給藥、皮下注射和藥物阻滯,安置鎮痛泵,持續給予鎮痛藥物,使疼痛降到最低程度。選擇藥物止痛者,在用藥后1~2 h及時評估,選擇最好的藥量,保證藥效,降低副作用。
1.2.2.6 對臨終患者家屬的護理 由于臨終患者引起家庭平靜生活的失衡、經濟條件的改變、精神支柱的倒塌等一系列問題,使患者家屬的心理處于應急狀態,可表現為否認、逃避、憤怒、極度悲傷、內疚負罪感等[6]。護士是與家屬接觸最多的人,應對他們表示充分的同情和安慰,告訴家屬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使其有充足的思想準備,以良好的情緒給予患者無微不至的照料。同時要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指導家屬一些生活護理技能,使其在患者去世前充分盡到應盡的義務,減少遺憾,同時達到滿足患者和家屬的共同心理需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身體舒適度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通過發放問卷形式,從住院環境、生理、心理等方面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綜合評價,共發放問卷64份,均有效回收,有效收回率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PEMS 3.1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情況及身體舒適情況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 χ2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通過優質服務在臨終患者中的應用,臨終患者身體舒適度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了明顯提高,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身體舒適度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例(%)
通過優質護理的開展,使我們意識到做好臨終患者的護理不僅是患者、家屬的需要,更是新型護理模式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護士的一言一行對患者有著深刻的影響,首先要正確對待本職工作,做到不怕臟、不怕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其次有效的溝通交流技巧能增進護患間的相互理解、提高信任度、減少護患矛盾;第三嫻熟的護理技術操作不僅能減輕患者軀體、心理的痛苦,還能給患者安全感、信任感,是維系護患關系、建立護患和諧的橋梁。
優質的臨終護理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人性化護理”這一責任制整體護理的內涵。它不僅解除了患者的軀體痛苦,而且從心理上緩解其對死亡的恐懼與不安,使臨終患者生命得到尊重,癥狀得到控制,生命質量得到提高,使臨終患者安詳、無痛苦、有尊嚴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
同時通過對臨終患者家屬的照料,減輕了家屬悲傷的程度,使家屬最終能夠坦然地接受患者死亡的現實,幫助臨終患者家屬安全度過心理重創期,提高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降低護理投訴率。
臨終護理是對臨終患者生命性質和死亡意義系統深刻理解基礎上的專業服務。優質臨終護理的最終目標是要達到四贏:患者贏—獲得生活品質的提升和善終;家屬贏—因生死兩相安而順利度過哀傷期;醫師、醫院贏—達到醫療使命并且獲得合理報酬;國家贏—節省了不必要的資源及提升了精神文明的國家形象[7]。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的進展,社會對臨終護理的需求越來越多,這就對我們新時期的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為臨終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1]李小寒,尚少梅主編.基礎護理學[M].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36.
[2]鐘 華.我國臨終關懷的現狀及其發展探索[J].中國全科醫藥,2008,11(4A):604 -605.
[3]羅燦輝,謝嘯平,馮 梅,等.200例住院臨終患者的心理特征與護理需求[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1997,13(12):736 -739.
[4]王玉梅,肖適崎,馮國和.我國臨終關懷發展中有關問題的探討[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6,23(3):180 -182.
[5]江 懿,邊志衡.晚期腫瘤患者的臨終關懷與護理新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5):194 -195.
[6]劉明晨.臨終患者家屬心理行為分析及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3):76 -77.
[7]李寶麗.“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干部病房臨終關懷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1):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