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明
(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淮安 223003)
課例研究的本質是在充分掌握學生學習現狀的基礎上,設計并實施好每一次課,使學生在每一次課的教學中都能有所受益。下面擬以一個課程具體實施單元為載體,闡述高職課例研究實踐的過程,以期為高職類課程的課例研究提供參考。
筆者在認真學習課例研究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校本實際,制定出高職類專業課開展課例研究的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課例研究思路圖
課例研究的開展主要包括教案設計、隨堂觀察、集體研討、改進再教學等環節。其中,學情分析是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的重要基礎。學情分析主要分為兩個方面:整體情況分析和課前測試。整體情況分析主要側重點在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方式、主要思維傾向、學習目的理解等方面,以便于掌握整體教學現狀。課前測試主要以實施教學單元為載體,從各個側面了解學生對所需具備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隨堂觀察環節主要分為教學過程觀察、教師提問與反映、學生提問與反映等方面,以便在后期進行的集體研討中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改進工作。
需要強調的是,以同一個教學實施單元為載體開展的課例研究,一般重復2~3即可,不需要過多重復,改進的意義也不大。如有必要重復,可另選一新的載體進行。
期望解決的教學課題 高職院校正在著力推進行動導向課程體系構建,旨在達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但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在不同層面學生的教學中缺乏針對性;在以具體項目、任務或產品為載體開展的具體課程教學中,對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有機融合的關注較少,大多套用行動導向教學六步法進行;缺乏針對專業課程具體教學單元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有機融合的教學設計。
所選課例與研究主題之間的關系 以“調制轉換速率控制器”教學單元作為課例研究的具體實施單元,原因在于實施單元涵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較為豐富,可作為課例研究主題的基礎。在“制作給定積分器”這個具體的教學實施單元中,理論知識方面有比例環節、積分環節、系統框圖、simulink仿真功能等內容,實踐知識方面有仿真模型的建立、比例積分環節的輸入輸出特性分析、給定積分器框圖設計、給定積分器電路制作與調試等內容。
通過具體教學單元研究期望解決的問題 結合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期望通過這個教學單元的實施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實施單元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容量。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本次課堂教學目標,就要對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容量有一個準確的把握,理論知識的講解要做到 “必需,夠用”。二是實施單元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銜接。要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準確掌握學生對于本次教學單元所包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認知情況,通過課前的輔助學習和知識拓展,根據實施單元的具體情況,采取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穿插進行的形式,在準確把握教學環節進程的基礎上,完成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實踐知識的操練。三是實施單元的實踐知識設計。要在具體實踐技能的訓練和提高上,使學生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并指導其實踐,需要對實踐操作環節進行設計,遵循“翹腳就能摘到”的思路,完成實踐教學單元的設計。
教學方案的規劃極其重要,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同時也可為課堂教學的評議提供參考背景。這部分需要闡述三個方面的問題:學情分析、方案的設計和課堂觀察的重點與工具。

圖2 調研分析組圖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要避免籠統。在規劃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力求針對課例研究主題和教學實施單元進行課前測試,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情況。針對本課例研究,筆者結合具體的實施單元,以我院410910、410920兩個班級為載體,開展了整體情況調研和課前測試。整體情況調研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的課程認知程度、學習方法、學習方向等,抽取幾個方面的統計分析情況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從統計情況來看,學生預習、復習課程內容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學生不會進行相關的預習、復習。因此,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中要適當把握教學過程設計的前導與后續環節以及講解具體教學內容時的節奏。從期望教師關注的程度來看,學生普遍反映的情況是期望教師關注,五成以上的學生選擇了“期望教師關注要高”,可見學生是期望獲得教師的肯定和認可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要給予充分的關注。課前測試主要從專業英語詞匯掌握情況、英文軟件使用、積分求導等數學基本知識、邏輯思維方式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測試,結果如圖3所示。經分析學生測試問卷,可以了解到以下情況:一是兩個班的學生普遍數學基礎較薄弱,對于積分、求導等數學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容樂觀,特別是前導基礎知識在后續課程中的應用方面存在斷續現象;二是專業英語詞匯量不足,對于常用的專業英語詞匯掌握不到位;三是在語言組織和表述上有所欠缺,難以準確地將具體內容的含義通過自己的語言組織、表述出來;四是在實踐操作上存在眼高手低現象,簡單的不愿意做,難的又做不出來。據此,對本次教學單元載體有針對性地實施了課前測試,主要從專業英語詞匯掌握程度、獨立分析能力、英文軟件使用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數據分析和整理,有針對性地完成了教學方案設計中的各個環節,以使教學過程設計更貼合學生實際。

圖3 課前測試分析組圖
方案的設計 方案的設計不是將教案照搬到研究報告中,而是重在闡明具體的教學流程,描述具體的教學方式,以便將課堂教學的情境與之進行比較,確定方案中需要改進的環節和做法,如表1所示。在教學過程設計完成的基礎上,進行復線型教案設計工作。所謂復線型教案,主要包括教學活動及提問、預期的學生反映、教師對學生課堂反映的應對措施及注意事項、設計意圖說明等,如表2所示。

表1 教學過程設計表
課堂觀察的重點與工具 這部分內容是課例研究在規劃教學方案時所獨有的,意味著教學規劃不僅是針對執教者而言的,同時也要針對觀察者進行規劃,以便明確觀察的重點和需要采用的工具。在此基礎上,主要從教學進度觀察、教學提問與答復、學生問答與發問等三個方面對教學過程進行評測。其中,對于每位觀察人,在聽課過程中應明確一個觀察重點,可以是教師的一次互動交流質量,或某位學生的課堂表現等,以便從這個點出發,實際檢驗教學質量和教學環節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在整個課例研究的過程中,從學情分析和課前調查分析出發,歷經幾次研討,論證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實施,在第一輪實施后,對發現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總體情況較好,現就遇到的教學問題及對應的解決方法說明如下。

表2 復線型教案表
系統框圖設計的難易程度把握 在教學單元實施中,最初的系統框圖設計,是在學生對比例、積分理解透徹的基礎上,對完成整體功能的系統框圖進行設計。在學習引導中,只提供系統的輸入、輸出特性曲線,閉環控制系統由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討論完成。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覺無所適從,不知道怎樣設計和分析,后經再提示和引導,學生勉強完成,但效果不太好。在此基礎上,課程組緊接著進行了第二次教學研討,在提供系統輸入、輸出特性的基礎上,對系統框圖的設計采取進一步引導和提示的方法。改進之處:搭建設計雛形,讓學生對其進行完善和改進。這樣做的益處在于,可給學生對系統框圖的設計提供一定的基礎,學生只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在思路和操作上進一步明確,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學習小組在討論的過程中可有的放矢,提高參與度。從第二輪實施的情況來看,效果明顯提高。
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融合問題 在整個教學單元的實施中,對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學習以及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是需要重點討論和研究的地方。下面選取一個典型描述一下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有機融合。在此次教學單元的實施中,對典型環節的學習是一個難點,此環節中包括的比例、積分學習含有微分方程、公式演算、專業英文等理論知識,輸入輸出特性曲線分析,仿真軟件使用等實踐知識。將這些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在講解過程中進行有機融合和穿插,應遵循理論知識夠用的原則,對公式推導演算進行弱化,重點放在通過實踐過程驗證理論知識。所以,在課程教案設計過程中,課程組經討論后,將仿真軟件作為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知識學習的有效媒介,通過仿真軟件的應用,使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
歷經一個學期、兩輪教學實踐,團隊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對本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下面從學生和教師兩個層面檢討教學成效。
學生層面 從兩輪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學生在課堂表現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由于在此次課之前完成了充分的學情分析,對學生的整體情況和學生對本次課程的具體掌握程度有了一個較為清晰和明確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可有的放矢,針對學生不清楚和難以掌握的地方進行教學,抓住了學生上課時的興奮點,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積極。在教學單元實施后的教學后測中,也能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學生對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有了較好的掌握,對所學的知識有了較為清晰和明確的認識,具體如圖4所示。在專業英語詞匯掌握情況的分析數據方面,課前測試時,掌握度在八成以上的學生只占11%,而在有針對性地教學實施后,課后測試時,掌握度在八成以上的學生占了56%,說明了教學實施的有效性。在系統框圖設計掌握情況方面,主要可從整體掌握情況及學優、學中、學困三個層面分析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從整體掌握情況來看,掌握度在八成以上的學生占49%,掌握度在六成以上的學生占28%,說明了教學過程設計與實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教師層面 首先,教師認識到了團隊協作的益處。在教學過程設計和具體細節操作上,大家獻言獻策,用集體的力量和智慧解決了很多方面的問題,在這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也得到了穩步提升,并且在教學中逐步將團隊協作作為課程組學習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其次,教師普遍增強了學習意識,拓展了視野,提高了綜合素質,在課例研究的一年半內,課程組教師完成了相關科研課題,結題1項,申報成果1項,發表論文6篇,取得了教學與科研的雙豐收,成績斐然。

圖4 課后測試分析組圖
[1] 安桂清.課例研究主題的確立[J].人民教育,2010(21):41-43.
[2] 祝成林,張寶臣.教師專業發展:基于課例研究的視角[J].教育導刊,2010(1):77-78.
[3] 安桂清.教案的合作設計[J].人民教育,2010(22):47-48.
[4] 趙紅霞,孔企平.日本課例研究及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1):20-21.
[5] 于建明.高職理實一體化課程課例開發研究[J].內江科技,2011(11):51-52.
[6] 金靜梅.高職項目教學法考核方式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155-159.
[7] 王一軍.我國課程改革的價值超越[J].當代教育科學,2010(2):6-10.
[8] 宋志華.如何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課程評價[J].考試(科研版),201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