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金朋
(內蒙古財經學院 研究生處,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在現代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被視為一種由經濟社會內生決定、并對經濟增長有持久推動力的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資本資源的開發決定著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程度。研究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對于促進人力資本價值的實現以及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力資本概念的產生,可以追溯至西方古典經濟學派。William Petty(1662),Adam Smith(1766)將投資于人的有用才能所形成的價值看作資本;Jean-Baptiste Say(1803),Alfred Marshall(1980)等人認為“所有的投資中,最有價值的是對人本身的投資”。20世紀60年代,“人力資本之父”ThodoreW.Schults提出,與物質投入、勞動力投入對經濟增長有貢獻一樣,人力資本對經濟的增長也有重要貢獻,且人力資本因素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的提高要更多。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凸顯,廣泛的實證分析均驗證了人力資本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對處在發展階段的中國及其區域而言,人力資本是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落后區域的要素條件本身滯后于發達區域,其人力資本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本文從區域經濟的角度出發,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助于增長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等主流經濟學理論和現代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分析區域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
有關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測算方法很多,本文采用的是Lucas(1988)提出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Lucas(1988)的人力資本理論以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勞動、資本為基礎,在增長方程中引入宇澤(Uzawa,1965)模型的教育部門,從而將人力資本視為內生的單獨要素加以考察,最終得到了人力資本溢出模型。
有效勞動模型用數學語言可以表示為:

其在充分考慮人力資本生產性功能的前提下,內生地引入了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水平。這是對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的改進,Ht為Lucas的有效勞動。

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用數學語言可以表示為:該模型在考察人力資本生產功能的同時,還考察了它對非人力資本因子的外部性效應。其中ht為人力資本存量。
用差分形式表示的人力資本的增長方程為:

綜上所述,本文在無規模收益不變的假設前提下,對(2)式兩邊取對數,便得出了本文所要采用的計量經濟學模型:

本文實證檢驗分為三部分:首先,檢驗人力資本與內蒙古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其次,驗證人力資本與內蒙古經濟增長之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最后,計算人力資本對內蒙古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
在產出與投入要素關系的分析中,一般計量經濟學認為資本量是指固定資產原值與流動資產之和,但本文考慮到統計資料的可獲性和可靠性,采用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來表示資本投入量。
3.人力資本水平及人力資本存量的度量
目前國際通用的人力資本計量方法一般由一系列反映其發展狀況的指標組成,分為反映健康、教育成果以及物質條件方面的指標。Schultz(1961)及后來的學者(Danison ,1962;Becker,1964)認為,教育在人力資本投資形式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多數研究通常采用教育年限法(Barro&Lee,1993)、教育成本法(Kendrick,1976)以及收入法(Jorgenson&Fraumeni,1999)等,其中教育年限法較為常用。本文在兼顧數據可獲得性的同時,亦采用了教育年限法。
教育年限法的基本思想與計算原理:假設不同等級教育的就業人口具備不同人力資本水平,受教育年限可劃分為5類,分別為大專及以上 (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高中文化(包括中專和高職)、初中文化(包括技校)、小學文化、文盲半文盲;受教育年限分別設定為:文盲是3年,小學畢業是6年,初中畢業是9年,高中畢業是12年,大專及以上畢業是16年。受教育年數即不同人力資本水平的權數。即:Ht=∑xipi,其中xi、pi分別表示各教育層次的權重與從業人口比重。本文中人力資本存量用從業人口數與其人力資本水平的乘積表示。
本文選取了內蒙古1978-2010年間的相關數據,這一時期的時間序列數據較為完整,且符合計量模型對樣本容量的要求。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1949-2008)、《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989-2010)、《中國教育統計年鑒》(1987-2009)、《199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內蒙古分冊)等。本文根據分析需要對個別年份的數據進行了相應處理,以保持數據的連貫性。
根據上述Lucas人力資本溢出函數,選擇的模型變量如下:
1.經濟增長(產出產量)的度量
國內生產總值(GDP)通常用來反映某地區的經濟規模,同時GDP的統計數據較為系統和完整,故本文選擇GDP作為衡量產出總量的指標。
2.物質資本投入量的度量
1.模型的參數估計及假設檢驗
根據上述(4)式的計量分析模型和數據,采用Eviews 6.0軟件得到的線性回歸方程中的各項系數如表1所示:

表1 Lucas人力資本溢出模型的回歸結果

將上述模型結果整理,得回歸模型方程為:


通過上述檢驗值可以看出,模型顯著性程度較高,擬合優度的效果很好,說明線性回歸模型對變量的解釋是有效的。
2.Granger因果檢驗
對變量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表明: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下,經濟增長是人力資本水平不斷提高的Granger原因;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關系,即人力資本存量促進經濟增長,反過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加快了人力資本的進一步積累;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見表2)。

表2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其中要素產出彈性系數采用陸根堯(2002)在《經濟增長中的人力資本效應》一文中對此系數的估算值,即 a=0.2209,b=0.7465,g=0.3182。
根據以上數據計算出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如表3。
從表3可以得出,整體上內蒙古1978-2010年的經濟增長貢獻中,物質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高,人力資本要遠低于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率,這說明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內蒙古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不顯著;在外部性模型中,有效勞動模型中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大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表明人力資本不但具有內生性,而且還具有外部性效應。
3.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核算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但要測算出哪一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高,還需做進一步的分析。利用前面推導得到的增長方程(3),根據下面的公式計算要素投入的產出貢獻率。

表3 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通過以上實證檢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政策建議:
人力資本對內蒙古經濟增長貢獻程度的核算結果表明,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物質資本的投入,人力資本的貢獻率遠低于物質資本的貢獻。這也同時說明內蒙古一直以來都是靠高投入的粗放式經營來維持高速的經濟增長。雖然內蒙古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但其近幾年還是顯現出逐步提高的趨勢。近幾年內蒙古勞動力人口中,高中以上的就業人數有所提高,而且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物質資本要素彈性系數明顯低于人力資本要素的產出彈性系數,這表明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對內蒙古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大。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表明了在現代經濟增長條件下,人力資本積累成為可能,同時人力資本積累又為經濟增長創造條件。而人力資本積累是依靠教育來保證的,所以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以及職業培訓的投資,并且發揮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機構在培養高層次、專業化人力資本方面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支持區域經濟發展。
內蒙古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1978-2010年期間波動較大,有些年份出現負值,這表明了人力資本有時會制約經濟的增長。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需要有相對應的制度與組織安排,這是由人力資本獨立的產權特性決定的。這就要求政府在教育投資、人力資本遷移及在職培訓方面給予高層次人才一定的物質激勵和優惠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從而有效地推動內蒙古的經濟發展。
[1] Rome,P.M.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6,(5).
[2] Barro,R.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r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
[3] Becker,G.S.& B.R.Chiswick.Educ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56).
[4] Castello,A.& R.Domenech.Human Capital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Some New Evidence[J].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12).
[5] 徐映梅,葉峰.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計量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4).
[6] 逯進.西部地區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7] 齊殿偉.東北地區人力資本及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8] 郭志儀,曹建云.人力資本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嶺估計法在多重共線性數據模型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7,(4).
[9] 陳飛.人力資本對浙江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3).
[10] 金相郁,段浩.人力資本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面板數據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7,(10).
[11] 吳迪.人力資本積累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人力資本理論視角[J].當代經濟,2011,(10).
[12] 羅潤東,劉文.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及其評價——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人力資本競爭力比較[J].學術月刊,2008,(8).
[13] 孔憲香.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5).
[14] 陳浩,薛聲家.教育投入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J].經濟與管理,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