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語文課堂教學逐漸從應試教育的牢籠中解脫了出來,工具性不再是課堂教學唯一的指標,人文性也占據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半壁江山”。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人文性,讓語文教學成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課程,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會認識自我、學會成長、學會創造,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所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人文性策略
一.轉變觀念,搭建平等自由的平臺
觀念影響行動,態度決定未來。在語文教學中,因應試教育的束縛,語文成了模板化學習,學生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師的要求來聽說讀寫,閱讀的答案有統一標準,做完呢就是千篇一律,學生只是教師完成教學的工具罷了。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人文性,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學生本位意識,為學生搭建平等自由的平臺是基礎。
以新課程理念為引導,轉變教學觀念。“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這是新課標中對語文教育特點的概括,由此不難看出,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走出模板化的束縛,讓語文學習成為一個創造性過程,而這也就需要教師將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放在語文教學的首位。閱讀就提倡個性化閱讀,讓我們的學生成為那“一千個讀者”而去尋找到“一千個哈姆萊特”;作文就從生活實際出發,多說實話、多訴真情,不要那些矯揉造作;在語文實踐中,就多為學生創設一些任務情境,引導學生在做中去感受語文,而不是將語文學習當做是“紙上談兵”。
二.以學為本,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主導。在新課改中要求教師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確,教育要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并不是受教師支配的對象,而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人。教學要做的不是讓學生成為“標準化的構件”,而是要培養具有豐富情感和獨立個性的,具有一定社會適應力的人。而語文教學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課程,語文教學所要承擔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而促進學生“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正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就應成為學生的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師生的積極互動中去合作、探究,最終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語文課堂也才能成為人文的課堂、發展的課堂、學生真正需要的課堂。
要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來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學習變得更加主動,使人文性培養走向自主化。從教學過程來分析,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的引導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探索而獲得的,這個過程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去感受和體會。因此,課堂中的氣氛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就是教師的表演秀,語文不是用來說的,而是用來聽的,于是,學生就只能聽聽記記,而真正到了要應用語文知識的時候,學生就會顯得捉襟見肘,不知如何是好。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是要讓學生將語文用起來,在用的過程中去學語文,感受語文,促進人文性的培養。此外則要提倡探究式的學習模式。
三.聯系生活,拓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空間
學語文并非是為了考試而學,而是為了用語文而學,語文也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而是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的,從對自我的反思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無不涉及語文,因此,語文教學就需要擺脫課堂的束縛,和生活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大語文的教學觀。
要聯系教材而進行應用拓展。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和生活相關的版塊設置,如每單元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就可以活動的形式來進行。如在“與人交流注意對象、場合、用語文明得體”的教學中,教師就不妨為學生設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充當不同的角色,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對話,在對話中進行討論,討論后總結,如此進行,學生的感受深刻了,交際也會變得更加自然。
語文就是一門以人文性為基礎的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主體,多管齊下來構建人文性,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會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
田超,江蘇省響水縣海安集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