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概念
研究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時,界定和理解“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邏輯起點,國內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供給均等說。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2006)認為,成熟的公共服務均等狀態,表現為不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居民個人之間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一致。二、機會均等、結果均等和權利均等說。常修澤(2007)認為,公共服務均等化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第一,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和原則應該均等;第二,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結果應該大體相等;第三,在提供大體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應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三、消費均等說。劉尚希(2007)認為,“基本”公共服務,可從兩個角度理解:①是從消費需求的層次看,與低層次消費需要有直接關聯的即為基本公共服務;②是從消費需求的同質性看,人們無差異消費需求屬于基本公共服務。據此,劉尚希認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就是促進居民消費的平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設計應圍繞基本消費平等化而展開。
雖然學者們對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種種爭議,但據國內多數學者的觀點,公共服務均等化可以簡單定義為:在一個國家內,處于不同地區(主要指城市和農村)的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大體相等的基本的公共服務。
二、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的理論基礎
從理論角度分析,即便在西方經濟學論著中也未發現有關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系統論述。二十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庇古開創了福利經濟學的完整體系,他提出了兩個基本命題:國民收入總量越大,社會經濟福利就越大;國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也就越大(中國財政學會課題組,2007)。庇古的這項貢獻對公共服務均等化起到了基礎性的影響,他的國民收入均等化思想對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啟示性意義,政府應當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來實現全社會福利最大化。
國內學界自中央明確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之后,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基礎也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主要表現在:公共產品理論學說(江明融,2006)、社會契約理論學說(徐鋒,2006)、福利經濟學說(安體富,2007)、和權利保障學說(唐鈞,2006)等。
三、公共服務范圍的選擇及優先順序的確定
由于對公共服務內涵的認識不一,學者們在對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進行實際研究的過程中,關注的范圍也有差異。常修澤(2007)認為,現階段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包括四方面的內容:一是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二是包括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三是包括公益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在內的“公益基礎性服務”;四是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國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陳海威(2007)對公共服務范圍的界定是:底線生存服務、公眾發展服務、基本環境服務、基本安全服務。安體富(2007)把公共服務分為基本公共服務和一般公共服務;認為基本公共服務是指直接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主要包括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
從上面不同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雖然學者們對納入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范圍的認識有所不同,但多數學者主張,將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社會文化五個方面界定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范圍具有廣泛代表性,而在實現均等化的優先次序方面,多數學者主張將基礎教育、基礎醫療衛生以及基本社會保障等納入優先考慮之列。
四、均等化的標準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平理念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具體體現。均等一般可分為機會均等和結果均等,至于公共服務領域應采用何種均等判斷標準,國內學者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安體富(2007)認為,均等化的標準有三種理解:一是最低標準,即要保底,“一個國家的公民無論居住在哪個地區,都有平等享受國家最低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二是平均標準,即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應達到中等水平;三是相等的標準,即結果均等。這三個標準并不矛盾,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水平還不夠高的情況下,一開始首先是低水平的保底,然后提高到中等水平,最后的目標是實現結果均等。第二,劉尚希(2007)提出消費均等的標準。第三,遲福林(2007)、常修澤(2007)則認為公共服務均等化應該是機會均等和結果均等。在上述標準中,最低標準和平均標準都是從公共服務的供給者角度而言的,其目的就是機會均等;而消費均等其實就是結果均等,是從公共服務的消費者角度而言的。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對有關生存的公共服務應遵循結果均等原則,有關發展的公共服務應遵循機會均等原則。
五、簡要評述
總的來說,近年來對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國內外學者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對此問題做了積極研究和探討。目前研究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關概念的分歧較大,使得研究現有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不足及相應的財政體制缺陷沒有一個可衡量的明確標準;第二,缺乏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理論研究。目前有些學者只是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進行了探討,或者只是簡單地提出了一些原則,并未深入研究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理論,難以為實踐操作提供理論指導;第三,研究視角較為單一。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多是從政府間財政關系的角度來研究財政體制的重構問題,關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整體推進策略研究依然非常匱乏,尤其是對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系列限制條件討論得還不是很充分;第四,忽略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濟與制度背景。大部分學者在研究我國地區間財力差異問題時都把注意力放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上,而較少去認真考察其背后深層次的制度原因;第五,缺乏對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可操作的績效評價等約束機制研究。如何合理衡量各地使用財力的效率,保證財政支出的效率,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保證;第六,目前大部分學者是從宏觀上對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進行研究,有關落后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的研究相當匱乏,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和進一步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
參考文獻:
[1]賈康.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應積極推進,但不能急于求成[J].審計與理財,2007,(8):5.
[2]常修澤.中國現階段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J].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7(2).
[3]劉尚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現實要求和政策路徑[J].浙江經濟,2007(13).
[4]中國財政學會課題組.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7,(58):2-36.
[5]常修澤.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N].人民日報,2007-01-31(7).
[6]陳海威,田侃.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問題探討[J].中州學刊,2007(3).
[7]安體富,任強.共服務均等化.理論、問題與對策[J].財貿經濟,2007(8).
(作者簡介:賈菁潔(1987-)女,漢族,陜西省韓城市人,青海大學社會科學系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