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文訓詁是文獻本身所含有的注釋形式, 在訓詁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孟子》中包含豐富的正文訓詁資料, 文章試從訓詁內容、訓詁方式、訓詁術語三方面入手舉例分析《孟子》正文訓詁的特點以及對后代訓詁學的影響。
關鍵詞: 《孟子》;正文訓詁;訓詁內容
文獻正文里的訓詁是古代文獻中由文獻撰寫者本人作出的隨文釋義的訓詁材料,正文訓詁是我國傳統訓詁學的源頭,在甲骨刻辭中就已經出現,在《尚書》中更為廣泛,在《春秋三傳》中達到成熟。我國訓詁學最早能追溯到先秦時期。其中,文獻正文中的訓詁是不可忽視的語言材料。
一、訓詁的內容
(一)解釋字詞
解釋字詞乃是訓詁的核心,訓詁的任何一方面內容歸根結底都是在解釋字詞。
(1)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梁惠王·下》)
(2)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告子·下》)
例(1)中“鰥”本義是大魚,假借為鰥寡的鰥?!对娊洝ば⊙拧櫻恪罚骸半紣劢袢?,哀此鰥寡。”毛傳:“老無妻曰鰥?!薄夺屆め層H屬》:“無妻曰鰥?!薄肮选北玖x是少,引申則為鰥寡的寡?!抖Y記·王制》:“老而無夫者謂之寡。“《釋名·釋親屬》:“無夫曰寡?!薄蔼殹北玖x是狗相遇而斗,由好斗不合群隱身之則為孤獨的獨?!抖Y記·王制》:“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薄夺屆め層H屬》:“老而無子曰獨?!薄肮隆?,《說文》釋為“無父也”,《禮記·王制》曰“少而無父者謂之孤”。孟子對鰥、寡、獨、孤四詞的訓釋,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大家公允的說法,相對客觀科學。例(2)中“巡狩”謂天子出行,視察邦國州郡。古時皇帝五年一巡守,以視察諸侯所守的地方。《書·舜典》:“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孔傳:“諸侯為天子守土,故稱守。巡,行之。”
以上兩例是社會公允的字詞的解釋,此外,《孟子》正文訓詁中還有孟子對某些術語詞意義不盡同于他人的特殊規定。如:
(1)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萬章·上》)
(2)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孫丑·上》)
(3)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失博者,善道也。(《盡心·下》)
(4)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
以上各例都是孟子對有關倫理道德、政治哲理方面詞語的訓釋。例(1)中“天”《說文》解釋為顚也。至高在上,從一大也。天是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一個核心,狹義僅指與地相對的天;廣泛意義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懊薄墩f文》從口從令。表示用口發布命令。本義指指派、發號。后來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傳承功能的載體,分天命、生命、性命、使命等。例句中的“天”、“命”均為哲學術語,是一種抽象的表述,孟子通過對“天”、“命”的訓釋,無形中體現了自己的唯心主義天命觀。例(4)中對“惠”、“忠”、“仁”的訓釋體現了孟子的儒家道德思想,在《離婁·上》中孟子也將“仁”訓釋為“人之安宅也”,可見這些例子在體現思想的同時其準確性有待商榷。
(二)闡釋古代制度
《孟子》正文訓詁中十分重視說解某些名物制度語詞,常常寓文化闡釋于語詞訓詁之中,發揭詞語所包蘊的豐富文化內涵。例如:
(1) 不能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萬章·下》)
二、訓詁的方式
訓詁的方式就是解釋語詞的方式、方法?!睹献印分械挠栐b涉及到了聲訓、義訓。
(一)聲訓
從語詞的聲音方面探求詞的來源意義,以音同或音近的詞為例,來說明其命名的所以然的方式。
1.同字為訓,例如:
(1)徹者,徹也。(《滕文公·上》)
2.同音為訓,例如:
(1)征之為言正也。(《盡心·下》)
3.音近為訓
(1)畜君者,好君也。(《梁惠王·下》)
(2)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滕文公·下》)
“畜”是古屋韻,“好”是古號韻,二韻對轉,音近;“庠”和“養”,“?!焙汀敖獭保靶颉焙汀吧洹?,古音同在一韻,音近。
(二)義訓
是相對于形訓和聲訓而言的,指直陳語義而不借助音和形。
1.同義為訓。例如:
(1)“《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保ā峨墓は隆罚┐死龑儆趯σ闹械墓艜M行解釋,孟子釋“洚水”為“洪水”?!墩f文》曰:“洪,洚水也?!庇衷唬骸颁?,水不遵循?!岸斡癫糜凇变跋伦⒃疲骸彼蛔裱?,正謂逆行。惟其逆行,是以絕大。洪洚兒子,義實相因?!笨梢娨浴昂樗贬尅颁保怯靡粋€詞釋另一個同義詞。
2.義界,就是給詞所表示的事物下定義,用幾個詞或幾句話對被訓詞的概括意義及其特點做出界說,它與形訓、音訓不同,不追求近似,而必須概括出一個概念的本質屬性,能和近義詞區別開來。例如:
(1)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梁惠王·下》)
(2)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告子·下》)
(3)從流下而忘返謂之流,從流上而忘返謂之連。(《梁惠王·下》)
(4)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梁惠王·下》)
(5)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盡心·下》)
設義界區分近義詞主要有三個角度。對象不同,如(1)例“鰥”、“寡”、“孤”、“獨”是近義詞,都有沒有親人之義,但各自的內在意義有差別,通過義界而把各自的本質屬性區別開來。如例(4)由于“無厭”的對象不同,而出現了近義詞“荒”、“亡”。方向不同,如(3)例“流”、“連”都表水流,但從上游到下游和從下游到上游名稱各異。程度不同,如例(5)“美”和“大”是從好處在那人身上表現的程度不同所體現的。
3.描述性狀釋義,即通過對詞所表示的事物、形狀、性質、性能等,加以比擬,或描述來解釋詞義。例如:
(1)“夫義,路也;禮,門也?!保ā度f章·下》)
由于“義”、“禮”都是抽象名詞,難以解釋清楚,用形象的比喻使人有更深層的了解?!傲x”猶如大路,“禮”猶如大門,這則訓詁把抽象的“義”、“禮”比喻成人人皆知的形象的路和門。
三、訓詁的術語
《孟子》中大量使用訓詁術語,其中有些術語對后代影響深遠。據統計《孟子》中使用的訓詁術語主要有“曰”,“謂之”,“謂”,“猶”,“之謂”,“之為言”等,下面依次說明:
(一)使用“曰”的訓詁術語。例如:
(1)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梁惠王·上》)
(2)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滕文公·下 》)
(3) 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萬章·下》)
(4) 天子適諸侯曰巡守,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告子·下》)
(二)使用“謂之”的訓詁術語。例如:
(1)從流下而忘返謂之流,從流上而忘返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梁惠王·下》)
(2)賊人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戝之人謂之‘一夫。(《梁惠王·下》)
(3)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
(4)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敝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離婁·上》)
(5)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萬章·下》)
(6)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告子·下》)
(三)使用“謂”的訓詁術語。例如:
(1)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萬章·下》)
(四)使用“之謂”的訓詁術語。例如:
(1)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梁惠王·下》)
(2)生之謂性。(《告子·上》)
(3)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盡心·下》)
“曰”、“謂”、“謂之”、“之謂”這幾個術語的用法基本相同,相當于今語的“叫做”,一般情況下都是用以解釋的詞語在前,被釋的詞語在后。
(五)使用“猶”的訓詁術語。例如:
(1)泄泄猶沓沓也。(《滕文公·下》)
(六)使用“之為言”的訓詁術語。例如:
(1)征之為言正也。(《盡心·上》)
“之為言”是一種音訓方式,“即以聲音通訓詁,表示被解釋字詞和用來解釋的字詞音因音相通而有意義的聯系?!?/p>
此外《孟子》中仍然存在“某也”、“某者,某也”等判斷句格式,用來說明被釋詞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事物,并且數量最多,約有十六例。
使用“也”的訓詁術語。例如:
(1)規矩,方員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離婁·上》)
(2)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
(3) 夫義,路也;禮,門也。(《萬章·下》)
使用“某者,某也”的訓詁術語。例如:
(1)畜君者,好君也。(《梁惠王·下》)
(2)夫明堂者,王之堂也。(《梁惠王·下》)
(3)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公孫丑·上》)
(4)徹者,徹也;助者,籍也。(《滕文公·下》)
(5)洚水者,洪水也。(《滕文公·下》)
(6)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下》)
綜上可知,《孟子》正文中訓詁術語雖不成熟但已初具規范,表明《孟子》正文的訓詁中,使用判斷句式其最重要的訓詁手段,同時訓詁術語也日益豐富,形式逐漸多樣,且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
四、結語
通過《盂子》中大量的訓詁材料可以得出其正文訓詁繼承了春秋正文訓詁的成就,內容涉及廣泛,重視從人倫道義、抽象名物、王政、王道等詞語的解釋,通過訓詁的形式,表達了孟子的哲學思想,訓詁方法上靈活多樣,格式上頗具規模,對《孟子》的研究以及文獻正文訓詁和專門訓詁的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
(作者簡介:羅婷(1987-),女,漢族,河南省三門峽人,貴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古代漢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