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清初,一系列大規模、遍及全國的戰爭和不斷發生的自然災害,使眾多的城市遭到了嚴重破壞,因此,清朝統治穩定以后,為了穩定統治和發展經濟,面臨著緊迫城市重建問題。清朝政府采取積極政策對大量城市進行重建,在型制、功能和格局方面都有新的發展。
關鍵詞:清初;破壞;重建
一、清初城市重建的原因
1.戰爭因素。明末清初,由李自成和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轉戰半個中國,再加上滿清入關后的戰爭,時間長達數十年。這些戰爭持續時間長,規模巨大,波及范圍廣,破壞力強,幾乎涉及全國各地,故而對社會經濟和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深遠的影響。明末清初的戰爭和歷史上各次重要戰爭一樣,都是以攻城略池作為主要目標,兵鋒直指城市。由于城市成為主要的戰場,故戰爭對城市的破壞和影響尤其巨大,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戰火不僅直接摧毀城市基礎設施,造成城市人口的巨大傷亡,也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職能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
2.人為因素。在明末清初長達數十年的戰爭過程,各種社會動亂層出不窮,由此導致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城市則首當其沖,在巨大的打擊下走向凋敝衰落。明代修建的高大城墻多有損毀甚至不復存在,城市人口銳減,城市形制被破壞甚至被摧毀。城市發展進入低谷,全國城市一片凋敝的景象。清軍入關以后,對那些頑強抵抗的城市,給予無情的報復和打擊,屠城、毀城事件多有發生,如:清軍進攻揚州,遭到史可法所部及市民的英勇抗擊,清軍攻下揚州后,實行血腥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大舉北進,包圍中原重鎮——河南開封時,趕來救援的明朝軍隊扒開黃河河堤,造成決堤,開封城市毀滅在洪水之中,全城僅文廟、大相國寺等少數建筑有屋檐、屋脊露于地面,昔日繁華城市和千年文物蕩然無存。
清初,為了斷絕沿河人民對臺灣鄭氏的支持和聯系,防范人們出海為寇,康熙元年,清廷下令從山東省至廣東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內遷五十里。拆毀城鎮、焚廬舍,濱海數千里,無復人煙。華東華南沿海城市頓時衰落,漁業和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流離失所,深受遷海之苦。
3.自然因素。伴隨戰爭出現的各種自然災害、疫情、人禍和社會動亂,也對城市發展進程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晚明時期,出現全球性的氣候變遷,全國許多地區氣候異常,氣溫下降,導致中國中心地帶的河流和湖泊凍結,莊稼每年的生長和收獲期明顯縮短。自然災害頻發,干旱、蝗蟲、瘟疫、水災紛紛降臨,饑饉橫行,不少地區的民眾皆用樹皮、草根來充饑,有的地方的人們甚至吃觀音土。而大災之后必有大疫,特別是鼠疫蔓延,大頭瘟流行,人民流離失所,社會經濟凋敝,城市普遍受到破壞,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二、城市的重建
為了清朝政權穩固、社會安寧、經濟發展,從康熙至乾隆年間,清廷對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和重建。主要是在明代已有的基礎上加以修葺,并創建許多新功能城市。
1.采取政策。對城市的重建工作,首先是對以前城市的基礎上加以修葺。清廷高度重視城垣的重建修葺,并采取獎勵政策,有時候以此作為地方官員的政績,故而清代各省官員成為各級城市重建修葺的發動者和組織者,從捐資倡建、資金募集、糾工興建,以及日后的修葺維護,多由其操辦。清初由于新政權剛剛建立,經濟多遭破壞,人口減少甚多,各地財政頗為困難,故而城市的重建和營建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官方撥款、官員捐資、以及民間捐輸三種主要方式。其中,官方撥款最為重要。清代乾隆中葉是為四川城市重建最為集中的高潮時期。乾隆二十八年到三十六年,重建城市達五十三個,占全部重建城市的百分之四十一。
2.城垣形制。清代城垣形制發育完備,類型多樣,形態各異,集中國農業時代城市發展之大成。城池形制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響,同時也與城市職能和行政地位有著密切的聯系,行政地位越高的城市其形制愈顯復雜完備。
方形城市是中國古代以來就形成的稱制,故而一般在地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城垣形制多為方形、長方形或明顯的近方形。清代城市形態沿用歷代特別是明代城市形態,總體上以規則的方形為城垣的標準形態。這種方形城制的基本特點為城垣的形態呈方形或長方形,坐北朝南,中軸貫穿,左右對稱,街道多成放射網狀布局。但是由于不同地區的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條件不同,故而仍不少的城市呈現不規則形態。中國北方城市的地理環境多為平原,故城市采取方形、長方形的外部形態為多;而南方各省多山地丘陵,河道密布,依山傍水建城,受天然水道與地形限制,故城垣多為不規則狀態。據清代千余種府州縣方志記載城池圖顯示,中國北方地區的城市大部分城垣為方形或長方形。
清代,位于長江下游以及東南沿海地區的相當部分城市的城垣形態呈現不規則狀態,這與水文和地形條件有著直接關系。江寧府城、杭州府城等省城大都受到周圍山勢與河流影響而呈現不規則形態,這些城市的城垣形態往往隨著山勢起伏而蜿蜒,順河流走向而產生自然的曲線輪廓。
從整體上考察,清代城市城垣的形態大致分為“北方南曲”,然而各個城市所處具體地形條件千差萬別,北方也有部分城垣形態成不規則狀。直隸省會保定府城垣因為地形關系呈現靴型,山東省會濟南府城地勢南高北低,東西稍長,南北略短,北面多水,南面近山多坡,城垣亦呈不規則形態。而在南方也有部分城市保持方形形態,福建建寧府城、云南大理府城等均為方形城垣。
(四)新增功能城市。清以來,部分城市為了強化軍事功能,加強防御作用,陸續在方形城垣外增筑不同形狀的關城、月城,從而使方正齊整的城垣輪廓顯得不規則。
(五)格局的變化。清代國土遼闊,城市數量眾多,一些城市獨具特色,形成連城、重城以及沒有城墻的城市形制。兩座甚至三座城垣連在一起的城市形態,成為連城。長江與其最大的支流漢水交匯處的武漢三鎮就是三座城垣連在一起的連城。重城為清代城市一種常見的格局。京師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是清代最為完備規整的重城格局。其它的較為復雜的三重復成格局也不少,典型者如山西省會太原府城原為一河三城的重城格局,順治年間重修,于城西南隅建滿城,光緒年間又于城東南隅別建新城。江寧、西安、杭州、成都開封等相繼在府城內修建滿城,故而也形成重城格局。
清代也有個別建制城市未修筑城垣,成為城市類型中較為罕見的特例。拉薩城沿吐蕃都城之制,有峻宇高墻,無城垣環繞,形成以布達拉宮為重心,大昭寺為中心點的橢圓形城市格局。除此,清代各大小城市城垣以外,還存在大量祠廟、書院、場市、衙署等,這些建筑史城市形態在城垣之外的延伸。清代中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很多城市突破城墻的界限,在城外關廂地帶發展繁榮的市場和居民區,而這種城市外溢式發展的情況在清末已經相當的普遍,尤其是沿江沿海的商貿城市、水陸交通樞紐城市和內陸邊疆貿易城市尤為突出。
研究清代城市重建的原因,會有助于我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找到正確的途徑,達到借鑒的目的。研究這一過程,有助于我們給號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城市,創造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杜文凱.清代西人見聞·錄韃靼戰記[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孫達,碩士,蘇州大學社會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