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如果說文化就是一座橋梁,那么語言就是橋梁的載體。語言制約文化的繁榮,文化影響語言的發展。現當代文化是一個融合多民族、多語言,共同發展的文化,每個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不同文化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即個性與共性并存。共性為文化交流提供基礎,而個性造成障礙。筆者希望通過對漢英日語言現象的分析,找出三者之間的差異。
關鍵詞:民族文化共性與個性語言現象
人們自出生以后,逐漸習得掌握了母語,在長期使用母語的過程中,已經習慣按照母語形成的邏輯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為學習外語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學習外語,了解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有助于我們更快更準確地掌握這門語言。本文旨在對對漢、日、英文化的共性和個性分析,揭示三種語言的差異。
一.日常生活時間現象數字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關系密切的時間數字,在中、英、日文化中,也有明顯的區別。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Hall曾經說過:“時間會說話。它比有聲語言更坦率,它傳達的信息響亮而清晰……”,人們對時間的態度往往傳達了一種世界觀和思維模式。美國人有句座右銘:“Timeismoney.”把時間和金錢視為等價交換的實體,時間可以讓他們創造金錢。由此,他們做事講究計劃,要求嚴格依照時間表辦事,并且凡事做到準時不誤。劉鳳霞編著的《跨文化交際教程》中關于西方人對待時間的態度是這樣描述的:“AmericansintheWesternworldlookupontimeasapresent,tangiblecommodity,somethingtobeused,somethingtobeheldaccountablefor.……TheAmericandividesupthedayverypreciselyandcommunicatesonlyduringcertainhours.……FormanysituationsAmericanswouldconsidertardinessoffiveminutestoberelativelyseriousandimproper.”由此可見,在時間這一概念上西方人是十分注重的,且作為生活交際上不可或缺的標準之一。
中日兩個民族,長久以來,受以農耕為主的文化影響,形成了典型的農耕文化時間,時間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給生活帶來影響和不便。比如老師上課可以拖堂,講些與教學內容不相干的,婚宴安排得很早,卻開始得很晚,嘉賓會遲到;不能準時赴約,反復拖延時間;在一些人浮于事的機關里,人們可以邊聊天、邊看報、邊辦公,一件事情沒辦完,可以第二天繼續接著干……如此現象,隨處可見,隨時可見。在談判桌上,歐美人常埋怨日本人拖拉,日本反過來會埋怨歐美人做事操之過急。歐美人同樣不滿意中國人在談判桌上的表現,相互推諉,不講效率。
數字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不可避免。數字賦予文化獨特的含義,不同民族對于數字的理解和喜好也不盡相同。歐美人不喜歡13這個數字,據圣經記載,在《最后的晚餐》上出賣耶穌的猶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80%的高樓沒有第13層,很多機場漏過了第13扇門,醫院和旅館通常沒有房間號13。星期五是耶穌受難日,也有人認為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是星期五,因此,西方人也不喜歡星期五,常有“BlackFri-day”之稱。數字7在西方國家被視為幸運數字,是由于它在《圣經》里頻繁出現。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宗教研究與歷史系教授大衛·弗蘭克福特爾說:“數字7在公元前的最后幾百年代表‘完美,makeprogressatseven-leaguestrides意為一日千里地向前發展。”中國人喜歡“8”和“6”,因為8與“發”諧音,數字6則代表順,“668”路路發,“888”發發發。歐美人卻不喜歡“666”,因為這三個數字在圣經里是可怕的“野獸數”,是魔鬼的代號。中國人對4諱莫如深,因為4諧音為死,4樓改為“3A”等等。日本人不喜歡4和9,日籍選手幾乎沒有選4和9作為運動服番號的,因為4的讀音與“死”,9的讀音與“苦”相同;日本喜歡單數,如3和7,單數多用于喜慶之事,如七五三(男孩5歲,女孩3歲,7歲時參拜神社祝賀成長的風俗)。
二.社會習俗
1.稱謂禮儀。
日本人集團意識強烈,對集團內外的人稱呼也不一樣,比較講究稱謂,內外有別,親疏分明,長幼有序,敬謙相宜;在公司里稱呼上司“社長”、“科長”,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可直呼其名,對年長的或地位高的人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要在稱呼上加“先生、樣、お·……さん、かた”等各種不同的尊稱形式。有時用“仆、わたし”等謙稱,降低自己的身份來表達對對方的尊敬;中國人用“君、先生、翁、公”等或使用“小人、寡人、鄙人”等來表達尊謙敬稱。而歐美國家,一般沒有嚴格的地位和輩份之區別,要表示禮貌時,也可用“Canyou……?MayI……?Wouldyoubesokindasto……?”等情態動詞來引導以顯語句更加委婉。
2.打招呼。
在歐美國家,和別人打招呼時,常常一句Goodmorning或是Hello或Hi,給人冰冷生硬的感覺。在和日本人打招呼時,你會對他鞠躬問候感到無所適從。歐美人和日本人見面喜歡談天氣,而中國人見面就會問“你吃飯了沒有啊”,給人一種你不是要請吃飯的錯覺。因而,面對不同文化的背景,我們就只能入鄉隨俗,因地制宜了。
3.禮尚往來。
世界各國禮儀雖不盡相同,但禮尚往來是不可缺少的。民族文化的不同使得各國禮尚往來的方式千差萬別。日本人喜歡在生日、結婚、喬遷贈送禮品,就連平時拜訪也要表示一下敬意和好意。喬遷時吃的蕎麥面條,來源于“引越そば”這個單詞,意為“おそばにまいりました”請多關照。在歐美和中國,送禮的形式多種多樣,送禮的人形形色色,這也成為政府官員變相受賄的手段了。西方國家常在生日、訂婚、結婚(或金婚、銀婚)紀念日,喬遷送別以及圣誕節重要日子送禮,但送禮一般是比較廉價的,諸如花、酒之類,而且盡量送受禮人所喜歡或需要的東西。中國人區別于英美人士的是,通常以送禮為契機,通過送禮或金錢達到某種目的。中國人接受禮物先是客氣推辭,在對方堅持下再接受;而日本人收到禮物先是客套,托辭精彩,再次相遇時,必將感激對方,對此表示感謝。
三.語言現象
1.禁忌委婉的運用。
在封建社會,由于迷信無知或社會統治的需要,人們禁止說某些話或做某些事物。比如在漢語里,要避諱皇帝的名字和稱呼;英語里,上帝的名字Jeho-vah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說;日語里,通常天皇健在時不能直呼其名。在日語和漢語里,探望病人和交際時忌諱說“梨”,日語“梨”與“無し”同音,有“無くなるました”即“沒有”之意,而在漢語里的“梨”與“離”諧音,表離別、分別之意。由于禁忌語的顧忌便為委婉語的產生、使用和發展創造了客觀的條件,如“死”是各民族普遍忌諱的,因而在漢語人們用“謝世、升天”等委婉地表達死亡,英語則用passaway,gotoheaven。日語則可用“なくなった,天國へ行った”。漢語里用對不起,去方便、方便或出去就來,來表示上廁所的委婉說法,而日語有時用“ちょっと,失禮します”或“自然が呼んでいる”,英語用Heisoutvisitingthenecessary或becausenaturalcalls,出乎意料地是三種語言在此都有殊道同歸之意,再者在提到人體的生理缺陷之時,英語用physicallyhandicapped取代crippled(瘸子),日語則用“足が不自由だ”形容,漢語則可說他腳不方便。英語說Heisslowathearing來形容耳聾,日語里的表示是かれは耳が遠い,漢語即說耳背,而委婉道來。上述情況在日本稱為“不快語”,日本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驅除“不快語”了,中國也在逐漸改變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現象,比如上世紀80年代我國廢除“殘廢人”而代之“殘疾人”。
2.諺語修辭。
比喻詞的運用滲透著文化的心態。在人類社會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動物和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有關于動物的詞匯在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中必然要成為基本詞匯的成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用動物做比喻。
中國傳統文化中,由于“蝠”與“福”同音,蝙蝠被視為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如果把蝙蝠和鹿畫在一起,會讓人想起“福祿”一詞,紅色蝙蝠尤其受到鐘愛,因為它諧音“洪福”;在西方,蝙蝠是一種邪惡的動物,總是和罪惡黑暗勢力聯系在一起,特別是vampirebat(吸血蝙蝠)令人恐懼,havebatsinthebelfry(異想天開),這也說明了西方人對蝙蝠的討厭;蝙蝠在日語則表示稀有珍貴的意思,鳥なき里の蝙蝠,意指在沒有優越的人﹑強的人的地方,無聊的人吹牛。
中國文化中,“林中之王”是老虎,如成語中的“藏龍臥虎,如虎添翼”,就連老虎前額上的“三橫一豎”都被賦予了“王”的聯想。在英美等西方文化中,這項桂冠就要送給獅子了。獅子隱喻勇敢的人,彪悍的人。西方人對獅子的高貴地位和孔武有力推崇備至;英語中,alion亦用來指“名流、社交場合的寵兒”;獅子還是英國的象征,乃高貴之物,作為英國國徽的獅子紋章:theBritishLion不列顛之獅(指英國)。日語里獅子也代表著增加生氣,幸運的象征,如:獅子に鰭(如虎生翼),獅子に牡丹(相得益彰)。
狗是人們生活的關系最為密切的伙伴之一。在中國,狗的形象褒貶不一,如像狗一樣忠誠,形容狗忠誠,忠于職守,而狗頭軍師、狗急跳墻、狗仗人勢卻賦予更多的負面形象。在英國,“luckydog”用來指“幸運兒”,“Whatalazydogheis!”形容“他這個家伙真懶”,在這里并沒有侮辱的含義,而是表現出了一種親昵。在日語里“いぬ”(狗)卻是帶有無知,或是特務之意,如“犬に論語(對牛彈琴)”,“敵國の犬だ(敵國的特務)”等。
在語言交際中,人們也會使用一些詞語,起到“異曲同工”(功)之妙,以便更形象地表達意思。如漢語里用芝麻煮餃子,形容人多,擁擠不堪;英語則用“Itwaspackadlikesardiness.”塞得像沙丁魚罐頭;日語則用“今日の銭湯はこんでいてねまるで芋を洗ぅよぅたったよ(今日浴池里人多得很呀,簡直就像芝麻煮餃子似的,插腳的地方都沒有)”;因為,日本人平常食用(芋),剝皮時手碰到很癢,所以常把很多剝了皮的山芋放在小筐或桶里沖洗。各國對花的理解在日語里對花一般都是持贊美態度,如“両手に花”意為雙喜臨門,“交界の花”指擅長交際的人。
學好外語,不僅要學好語法,還要了解每個民族的語言心理、語言習慣等,通過對其語言和文化的對比分析,找出差異,提高語言的融會貫通能力,避免受母語影響而形成的慣性思維,巧妙運用外語為媒介,達到順暢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莊國衛.中英動物習語文化內涵比較與翻譯[J].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05.
[2]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李詩平.英語修辭手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4]周平,羅林根.日本風情錄[M].上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5]ヒユマンデペロブント著.話說日本[M].世界圖書出版社,1998.
[6]肖夫,賀靜彬.趣味日語成語情景對話[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7]劉小珊.日語委婉語的文化用語思考[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9.2.
殷二永,江蘇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