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體課件在使用上存在一個誤區:“人—機互動”完全代替“人—人”互動,教師在課堂上變成了“放映員”。這在極具互動性的語言課堂上是十分有害的。為了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我們需要厘清語言課堂上教師、學生和計算機所扮演的角色,對多媒體課件的角色有一個清楚的定位。多媒體只是一種教育技術,多媒體課件只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工具,計算機只是在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不能成為語言課堂的主角,更不能代替教師而成為課堂的主導。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教師可以擴大課堂信息量,更充分的備課,并且提高課堂效率。為了使多媒體課件扮演好工具的角色,充分發揮其輔助作用,在使用時需要遵循“KISS原則”、“必要性原則”和“多備少用”的原則。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語言教學;輔助;KISS原則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多媒體課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也已經很普遍了。“師生從原先的‘不適應到現在的‘離不開,從‘要我用到‘我要用,信息化從深度和廣度上拓展了原有服務,促使服務往‘精細化的方向發展。”(王左利,2011)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改革也已由一種發展趨勢變成了事實。但在這種改革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們對此也做出了一些反思。比如,王思燕(2006)指出“……這些都值得我們的反思,尤其是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的任務和作用,課程資源,學生等因素。”(王思燕,2006)在教學實踐,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在授課時變成了“放映員”,學生則是完全跟著多媒體課件走。這就使原來師生之間的“人—人互動”變成了一種“人—機互動”。上課變成了“教師點鼠標,學生照著抄。”這種現象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乃至整個教學活動實施都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
二、多媒體課件對“師—生互動”的影響
(一)語言課堂的互動性原則
互動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參與對象之間彼此交流思想、相互影響的過程。在傳統課堂上,教學活動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開展的,教與學的交互是教育的本質特征。“學習心理學者認為學習成果是學習者與學習情境的雙向互動過程(reciprocal interaction)的結果。……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奠基人讓·皮亞杰(Jean Piaget)認為,知識是個體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認知關系的建立是主體與外部世界在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個結構的集合。”(蔡向凡,2005)
(二)多媒體課件在互動中的作用
多媒體的關鍵特性包括信息載體的多樣化、交互性和集成性。它的交互性就是讓傳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相互之間有信息的實時交換。它將計算機與表演藝術結合起來,從而使得信息的獲取與傳遞因戲劇效果的加入而更具感染力和藝術性。這就使得多媒體課件有可能承擔的相當一部分教師所承擔的功能。“英語教學中一些機械性的練習可以在電腦上進行操作,將“人—人”操作改為“人—機”操作。”(鄧星輝,2003)
這樣,原來的“師—生互動”課堂中,多出了多媒體課件這一具有交互性的元素。由于多媒體具有交互性,原來的“人—人互動”就可能會演變為“人—機互動”。面對這樣的新問題,我們必須厘清“教師”、“多媒體課件”與“學生”三者在課堂中應有的角色。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確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
三、多媒體課件的角色
(一)多媒體課件是工具而不是主人
任何一項技術,如果使用的人駕馭不好它,就不會充分發揮它作為工具的作用,甚至會反過來轄制使用者。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時應牢記自己是它的主人而不是奴仆。教師應駕馭教材,設計好課堂,并按照課堂設計的需要親自動手制作多媒體課件。什么時候用多媒體課件,如何使用,使用多少,都由教師來決定并且按照課堂的實際情況隨機掌控。
李建萍早在2004年就提出:“師—生互動”成為教學中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就是教師與多媒體課件的關系,也就是“人機關系”的問題,教師決不能成為單純的“機械手”和“放映機”。教師應該是整個課堂的導演和總指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的言傳身教、教書育人,這一些都是多媒體課件所無法取代和完成的。(李建萍,2004)
如此,多媒體課件對于教師而言應當是“錦上添花”、“如虎添翼”,而不是“作繭自縛”、“畫蛇添足”。計算機作為信息處理的工具,能夠有效補充人類腦力的局限性。基于計算機技術的多媒體課件可以為教師提供一種過去無法想象的便捷,可以讓教師更加自由地選擇授課材料和授課方式。
(二)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師備課
由于計算機具有強大的信息存儲功能,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人腦記憶力的局限性,解放了腦力。在沒有計算機技術幫助的情況下,教師往往需要將授課內容、授課環節與授課方法熟記于心,才能使課堂進程流暢順利。有了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師不必擔心上課會忘記哪個環節,課件上的信息也會時時幫助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記憶。教師則不必花精力去記住所備的課,將解放出來的精力用于設計課堂和精選材料上面。這樣,教師就可以用更多的腦力去“備課”,而不是“背課”。在課堂上,由于多媒體課件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人的記憶,教師可以更加的揮灑自如,更好地掌控課堂。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擴大課堂信息量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能借助于教材上提供的材料。一旦需要補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則十分不便,常常需要借助與“小黑板”或者印刷品。而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師則可以隨意補充各種材料,不必印刷,不必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對于語言教學來說,多媒體課件更是對視聽訓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多媒體的含義是利用計算機綜合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影像、動畫和其他視頻信息后而構成的一種嶄新的傳播工具和應用系統。”(秦秀白,劉麗燕,賈國棟,2001)傳統課堂的典型特征是“黑板+粉筆”,所使用的媒體主要是文字。播放聲音需要借助與磁帶錄音機,需要展示圖片則需要教師自己畫,或者借助于幻燈片放映機。多媒體課件則可以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各種媒體集成在一起,操作方便,切換簡單。教師利用這一技術,可以方便快捷地向學生展示各種語言材料,尤其是視聽材料,加大對學生的視聽訓練。
(四)利用多媒體課件提高課堂效率
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準備的材料主要通過黑板展示,所以受到了板書時間和黑板空間的限制。而多媒體課件可以讓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材料在課堂上即時展示出來。原來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臨時寫在黑板上的材料,提前存儲在多媒體課件上。這樣,多媒體課件就可以幫助教師節約一部分課堂時間用來安排更多的教學活動。而且多媒體課件本身也可以幫助教師增加課堂活動的趣味性和多樣性。
四、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原則
為了使多媒體課件扮演應有的角色,在語言課堂中發揮出上述優勢,避免其對“師—生互動”的負面影響,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 KISS原則
KISS原則最初是由凱利·約翰遜(Kelly Johnson)提出的,意思是要保持簡短“keep it short and simple”。KISS原則指出,大多數系統要在簡單而不是復雜的情況下才能運行地最好,所以在設計時要盡量保持簡潔,避免復雜(Wikipedia)。多媒體課件也應當遵循這一原則,要簡潔明了,不宜過多。在語言課堂上,更是如此。語言材料是無限的,在信息時代,各種形式的而且是真實的語言材料更是垂手可得。在課堂設計時,要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對語言材料加以取舍,只保留必要的、難度適中的、容易記憶的、突出教學目標的語言材料。
(二)必要性原則
由于多媒體的集成性和快捷性,教師容易對多媒體課件產生依賴,從而忘記了具體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容易變成“為多媒體而多媒體”。教師在備課時,應基于對每節課具體教學目標的把握,來決定是否要用多媒體課件、用多少、怎么用、什么時候用。有的課堂可能需要將完整的教學環節用課件來展示出來,而有的課堂可能只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兩張圖片或播放一段動畫而已;有的課堂可能需要用的PPT課件,有的可能需要用Flash軟件制作課件,有的可能只需要用Word即可。
(三)多備少用的原則
為了在保證信息量的同時,又遵循KISS原則和必要性原則,教師可以在制作課件時做一些備用內容。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適時調整。需要用到哪項內容,則可以隨時調出來使用,不需要用則可以舍去不用。要靈活自如地做到多備少用,則需要教師熟練掌握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術,充分利用超級鏈接等功能,以免在課堂上出現技術故障而弄巧成拙。
五、結語
總之,多媒體只是一種教育技術,多媒體課件只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工具,計算機只是在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不能成為語言課堂的主角,更不能代替教師而成為課堂的主導;在具有鮮明互動性的語言課堂上,不能以“人—機互動”代替“人—人互動”。多媒體課件也不能淪為“無塵的黑板”活“電子顯示板”,代替教師的板書。如果使用得當,多媒體課件可以讓語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荀子在《勸學》篇中說過:“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多媒體課件終究不過是“物”,作為教師,要學會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發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蔡向凡.互動性原則與大學英語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研究[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3).
[2]鄧星輝.基于多媒體視角下的外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
[3]李建萍.多媒體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利弊[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9).
[4]秦秀白,劉麗燕,賈國棟.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3).
[5]王思燕.對多媒體英語課堂教學的反思[J]. 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 2006(3).
(作者簡介:李忠(1982.2-),男,漢族,河南正陽人,本科,助教, 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外語系,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與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