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基層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那么豐富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尤其需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活動。
關鍵詞:發展;農村文藝;建議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文藝演出活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也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必然離不開農村文化的發展。
我認為必須通過開拓新渠道、積極參與實施“政府買單、群眾看戲”活動,多方式“送戲下鄉”,拓寬演出服務渠道,將農村文化建設列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
一、變“被動演戲”為“主動演戲”。過去,劇團等靠要,積極性不高,演出場次少,現在,在保證人員經費的情況下,劇團主動“送戲下鄉”,特別是送到人口聚居的村莊,留守群眾較多的地方。
二、變“老戲”為“新戲”。每年安排專項工作經費,恢復創排淮劇傳統優秀劇目,將傳統老戲創排成現代戲,滿足不同年齡層次觀眾的審美標準!
三、變“單一”為“多元”。積極引入市場運行機制,搭建“文企聯姻”舞臺,打破“送戲下鄉”僅靠財政承擔的單一模式,獲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這里我要提幾點文藝演出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數量少。農村文藝演出方面有特長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體制等原因導致鄉鎮文化館站編制少、人員少,每個鄉鎮都沒有專業的吹、拉、彈、唱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對繁榮農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礙;
二、年齡大。在農村,懂樂器,通曲藝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間由于宣傳需要而培養出的文藝才能。現在他們的平均年齡在55周歲以上,由于身體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進行文化活動的時間很少;
三、經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節前后,組織開展一些簡單的文化活動,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沒有形成規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賽、籃球比賽,但也不經常,也不是很正規。農民在農閑時間文化活動十分單一,集體的文化娛樂活動非常缺乏。
四、主動性弱。鄉鎮文化干部只注重辦好鎮里交辦的工作,文化部門布置的文化工被束之高閣,從而形成農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錯位,黨的文化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難以落實到基層。
建議和對策:
1、加強對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及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到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的重要意義,要把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訓工作同其他社會經濟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進。各鄉鎮、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領導小組。健全文化組織機構,盡快完善鄉鎮文化站配置,增加編制,形成農村文化有多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盡快完成鄉鎮文化站的恢復重建工作。以鄉鎮為依據,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多為企業服務,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村文化事業。逐步構建出縣有文化館、鄉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動戶的四級文化活動網絡。
3、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市、縣文化館等部門要面向農村、面向農民開展好服務工作,加強對農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戶的免費培訓輔導,充分發揮出農村文化能人的引帶、輻射作用。一是盡快解決文化專業人才短缺和缺乏訓練場所等問題,將農村有特長的人集中培訓,增強業務能力。二是充分發揮民間藝術愛好者、文化熱心者的作用,不斷擴大農村演出市場,增加演出機會,逐步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三是堅持“經濟搭臺,文化唱戲”,指導各類企業單位組織開展好活動,逐步擴大農民文化活動的參與面,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風尚。四是從源頭抓起,農村各中小學要在節假日多搞文藝活動,在音樂課上多增加舞蹈、樂器、樂理等其他音樂知識。
4、不斷地創新載體,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門和農村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組織開展好農民運動會、農民歌手大賽和送戲下鄉等常規性的文化活動,引導和推動農民自演自賞、自娛自樂的業余隊伍的形成,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從各村抽調一些有特長的工作人員,組成專業演出團隊,增強綜合演出功能。文藝工作者要把新農村建設中的新人新事創作編排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深入鄉、村巡回演出,讓群眾能夠及時的了解黨的政策,與時俱進,做一個新時代的農村人!
(作者簡介:王蓉(1981.11-),女,江蘇省東臺市人,大專,四級演奏員,江蘇省東臺市梁垛鎮文化站,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