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
摘 要: 本文探討了戰國末期法家著作《韓非子》中兩個使用頻率較高的單音節詞“為”和“使”的詞性及其常見的句法結構。“為”主要用作動詞,用作名詞時常見“無為”、“之為”;作為介詞,“為”可以出現在名詞、動詞和代詞之前,表示目的、被動或“給、替”等。“使”作為動詞遠比名詞詞性使用更為廣泛,且作為名詞單獨使用時,沒有語料顯示“使”可以表示“使者、使臣”這一義項。因此,《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中“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的斷句方式應當為“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
關鍵詞: 《韓非子》為使詞性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中有一段文字:“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齊王亦何如主也對曰必不霸矣燕王曰何也對曰昔桓公之霸也內事屬鮑叔外事屬管仲桓公被發而御婦人日游于市今齊王不信其大臣。”其中,“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可以有兩種斷句方式:“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或“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經分析,兩種斷句方式中,只有“為”與“使”兩詞的詞性有所變化。故只需確定兩詞在《韓非子》中的詞性,即可判定應取哪一種斷句方式。
一、“為”的詞性
“為”是古代漢語中意義較豐富、使用范圍較廣泛、出現頻率較高的基本詞匯之一,也是戰國末期法家著作《韓非子》中詞性較豐富、用法較靈活的詞匯之一(出現1238次)。
“為”字產生很早,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寫做。羅振玉認為,“為”字形從爪從象,有“役象以助勞”之意,本義當為“作”;雖尚未有定論,但從甲骨卜辭及鐘鼎銘文中可知是個表示動作行為的詞。
在《韓非子》中,“為”主要有三種詞性。
(一)動詞詞性
1.“為”基本義是“做”,作為及物動詞,其后出現賓語,在《韓非子》中最常出現。
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初見秦第一》)
②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及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至于濮水而自投。(《十過第十》)
③為奸利以弊人主,行財貨以事貴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澤(《奸劫殺臣第十四》)
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
例①中“為”表示“做為(某種身份)”,例②中表示作(曲),例③中表示“做(某事)”,例④中兩個“為”根據上下文分別可以解釋為“說出”和“做出”。
表示“做”的基本義又可引申為“成為”或“變成”:
⑤夫韓不服秦之義而服于強也,今專于齊,趙,則韓必為腹心之病而發矣。(《存韓第二》)
“為”之后不出現賓語,最常見的情況是做為不及物動詞,表示“做為”:
⑥重人也者,無令而擅為……(《孤憤第十一》)(譯文:所謂重臣,就是無視法令而獨斷專行……)
“為”與“所”或“所以”連用,構成短語,聯合起來做賓語成分:
⑦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說難第十二》)
“所以為”做動詞“知”的賓語。
⑧強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說難第十二》)
“所不能為”做介詞“以”的賓語。
下句中的“為”按照上下文的語義,應當是及物動詞表示“施行”,動作的接受者“其法”成為受事主語。
⑨明主之表易見,故約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為,故令行。(《用人》)
2.除單獨作為動詞使用外,“為”也常常與其他詞連用,構成常用句式。
(1)以為
⑩齊之清濟蜀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初見秦第一》)
?輥?輯?訛韓叛,則魏應之,趙據齊以為原……(《存韓第二》)
?輥?輰?訛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為掘而不倫(《難見第三》)
以上三例可以代表《韓非子》中“以為”的大多數用法,即“以”之前出現所指內容,兩者構成介賓短語,做“為”的狀語;“為”做動詞,其后出現賓語,可譯為“以(前置賓語)為”,“把(前置賓語)當做/做為”。
在下例中的“以為”,卻不能簡單地認為與例⑩、?輥?輯?訛、?輥?輰?訛相同:
?輥?輱?訛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子,削鋸修其跡,流漆墨其上,輸之于宮以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不服者十三。(《十過第十》)
前一句中的“以為”可以很清楚地翻譯為:“以(‘斬山木而財子,削鋸修其跡,流漆墨其上的食具)為(食器)”;后一句中的“以為”可以理解為:“以(這件事)為(更奢侈)”,但因“以”前直接出現動作的發出者“諸侯”,似乎翻譯為“認為”也可以。
下句中“以為”的用法值得注意:
?輥?輲?訛趙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齊,國亂節高,自以為與秦提衡,非趙龜神而燕龜欺也。(《飾邪》)
前三個小分句可以翻譯為“趙國先戰勝燕國,后戰勝齊國,國內混亂還趾高氣揚”,結合上下文的意義,“自以為”似乎不能翻譯為:“自己以(‘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齊,國亂節高這些事)為(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翻譯為“自己認為”好像更通順些。
例?輥?輳?訛可以讓我們更明確“以為”的這一用法:
?輥?輳?訛由是觀之,臣以為天下之從,幾不難矣。(《初見秦第一》)
作為一段文字的總結,該句明確地提出了作者的意見,故翻譯為“我認為六國的合縱,差不多不難了”應該是合理的。
由上觀之,“以為”的用法在《韓非子》中,除最初的“以之(前置賓語)為”的用法外,已經出現了表示說話人意見“認為”的萌芽。
(2)以……為……
“以”與其后的名詞或詞組聯合做“為”的狀語,“為”在這種句法結構中作判斷動詞,可以翻譯為“把……當做……”,如:
?輥?輴?訛秦發兵而未名所伐,則韓之用事者以事秦為計矣。(《存韓第二》)
“以”與前置賓語聯合做“為”的狀語,表示目的或手段;“為”做普通動詞,可以翻譯為“憑借……來做……”,如:
?輥?輵?訛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韓而成從,將西面以與強秦為難。(《初見秦第一》)
(二)名詞詞性
“為”作為名詞,在《韓非子》中出現較少。比較常見的情況是與表示否定的“無”連用,表示“沒有作為”。如:
?輥?輶?訛明君無為于上,君臣竦懼乎下。(《主道第五》)
“為”也常見于助詞“之”的后面,但“為”之后沒有任何名詞性的句法成分,則可推斷“為”應為“之”后的中心詞,為名詞。如:
?輥?輷?訛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有度第六》)
(三)介詞詞性
在《韓非子》中,“為”也可出現在名詞、代詞、動詞之前,充當介詞。其用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表示目的。
?輦?輮?訛聽大國為救亡也,而亡亟于不聽,故不聽。(《八奸第九》)
?輦?輯?訛齊、衛之間不過十日之行,開方為事君,欲適君之故,十五年不歸見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十過第十》)
?輦?輰?訛臣言為國,非為身也。(《十過第十》)
?輦?輱?訛明為己者必利,不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謂“威強”。(《八奸第九》)
例?輦?輮?訛中,“為”出現在兩個動詞性詞組之間,根據上下文的語義關系,其意義非常明確,即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
例?輦?輯?訛中,“為”出現在主語和一動詞短語(“事君”)之間,其后又出現動詞性成分;分析語義,可知“為”表示原因,但強度較例?輦?輮?訛稍弱,可譯為“為了”。
例?輦?輰?訛與?輦?輱?訛中,“為”出現在名詞(“國”)或代詞(“己”、“身”)之前,其用法已經相當接近于現代漢語,同樣表示目的。
2.“為”表示“給”、“替”。
?輦?輲?訛君其遺之女樂,以亂其政,而后為由余請期,以疏其諫。(《十過第十》)
?輦?輳?訛乃使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遣戎王,因為由余請期。(《十過第十》)
?輦?輴?訛為1人臣者內事之以金玉玩好,外為2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謂“在旁”。(《八奸第九》)
?輦?輵?訛其于說議也,稱譽者所善,毀疵者所惡,必實其能,察其過,不使群臣相為語。(《八奸第九》)
例?輦?輲?訛應當是較有代表性的例句。“為”與其后的成分構成“為+賓語+動詞短語”的句法結構,與其賓語成分充當了動詞短語的狀語,依據語義,可翻譯為:“然后替由余請求延長回國的時間。”
例?輦?輳?訛“為”的句法結構及用法與例?輦?輲?訛相同,但在現代漢語中“因為”連用,是一個詞;受此影響,“為”容易理解成表示原因的意思。
例?輦?輴?訛中,為1是動詞,表示“作為”,上文已做解釋,在此不再贅述;為2與其后的代詞“之”一起構成短語,出現在狀語(“外”)和動詞短語充當的謂語(“行不法”)之間,根據語義,“為之”同樣是謂語“行不法”的狀語,表示“替他(們)”。
例?輦?輵?訛稍稍有些不同:“為”出現在代詞“相”與“語”之間,因“語”可以作為動詞當“說話”講,且根據句中語義可以譯為“不讓群臣相互吹捧或誹謗”,“為”可以當“替、給”講;但因“語”在戰國時代已有名詞詞性,如《左傳·昭公三年》:“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相與語。”故似乎在此例中將“為”作為介詞“替、給”理解稍嫌武斷;但因探討“語”詞性的問題已超出本文范圍,故暫且存疑。
3.“為”表示被動。
“為”表示被動基本有兩種句式結構:
(1)“為”+動作發出者+動詞
?輦?輶?訛過而不聽于忠臣,而獨行其意,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十過第十》)
?輦?輷?訛知伯身死軍破,國分為1三,為2天下笑。(《十過第十》)
例?輦?輷?訛中“為1”為動詞,表示“成為”,上文已做探討,在此不再贅述。兩例句中“為”后出現明確或婉轉表示人名詞或名詞詞組及動詞,其用法易與作為介詞表示“給、替”的“為”相混淆;但聯系語義,“為”當被動講時,前文或近或遠、或隱或顯必定出現句中謂語真正的主語,如例?輦?輶?訛中的諸侯或君主(根據句意填補),例?輦?輷?訛中的“知伯”;且動詞后不再出現動作的接受者。
(2)“為”+動詞
這種句式結構與上文表示原因或目的的“為”的用法有些相似,但仔細分析又有所不同。以下句為例:
?輧?輮?訛(鮑叔牙為人……)剛則犯民以暴,愎則不得民心,悍則下不為用。(《十過第十》)
表示原因或目的的“為”構成的句法結構中,只有一個動作發出者;若出現動詞謂語,則其后一定會出現動作的接受者,如例?輦?輮?訛中的“亡”,例?輦?輯?訛中的“君”。
例?輧?輮?訛中,聯系前文,受事主語應當為“鮑叔牙”,動作的發出者也為避免前兩個分句的重復沒有出現。根據語義,可以將原句補完:“鮑叔牙……悍則下不為(民)用。”譯為:“鮑叔牙……兇悍了臣民便不被他所用(不聽他使喚)。”
二、“使”的詞性
“使”在《韓非子》中出現的頻率遠遠不如“為”高,只有430次。《說文解字》說“使”:“伶也。從人吏聲。”本義為動詞,《康熙字典》解釋本義為:“令也,役也。”在《韓非子》中,其動詞詞性是最常見,使用最廣泛的。
(一)動詞詞性
1.“使”作為動詞,其本義表示“命令、派遣”或“使,令,讓”:
?輧?輯?訛今趙欲聚兵士,卒以秦為事,使人來借道,言欲伐秦,其勢必先韓而后秦。(《存韓第二》)(派遣)
?輧?輰?訛夫一動而弱于諸候,危事也;為計而使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存韓第二》)(令)
2.其引申義表示“出使”
該義項應是在“派遣”義上派生出的引申義,與“派遣”義的區別是,當“派遣”講時,“使”后加人名、代詞或表示人的名詞;當“出使”講時,“使”后加地名或國名。
?輧?輱?訛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重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存韓第二》)
3.“使”也可表示“役使”、“使用”,該義項應亦為“命令、派遣”義上派生出的引申義。一般來說,當“役使、使用”講時,“使”后加一般名詞。
?輧?輲?訛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強,戰克攻取,詔令天下。(《初見秦第一》)
“使”后出現國名“韓”“魏”,但根據前文,“使”的主語應為“齊”。根據語義,不可能是“齊國在中原出使韓國和魏國”,只能解釋為:“在中原役使韓國和魏國”。
(二)名詞詞性
“使”當名詞講的情況在《韓非子》中極少出現,表示的語義也與其動詞詞性表達的意義緊密相關。
?輧?輳?訛名實相持而成,形影相應而立,故臣主同欲而異使。(《功名》)
?輧?輴?訛上,君與處皆其師;中,皆其友;下,盡其使也。(《外儲說左下》)
?輧?輵?訛淖齒聞齊王之惡己也,乃矯為秦使以知之。(《內儲說上七術》)
?輧?輶?訛公所長者,使也。(《說林上》)
例?輧?輳?訛根據對偶的規律,可以推斷出“使”應當為名詞,表示“(要)做(的事情)”;例?輧?輴?訛“使”在表示領屬的代詞“其”之后出現,說明在此例句中當作名詞使用,譯為“(所)役使(的人)”。例?輧?輵?訛和?輧?輶?訛的情況有些相似。例?輧?輵?訛中的“為”上文已經討論過,在此應為及物動詞,故“矯為秦使”理解為“假裝秦國的使臣”較合理。例?輧?輶?訛是個非常明確的“……者……也”判斷句式,“使”譯為“出使”或“做(使臣)”。
另外,“使”單獨使用時未見表達“使節”、“使臣”或“使者”的情況,相反,《韓非子》中實實在在用了“使者”兩個字表示這一義項。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在《韓非子》中的詞性有動詞、名詞、介詞等三種,并有“主語+為+介詞賓語+動詞+賓語”的句法結構。“使”的詞性只有兩種:動詞和名詞,但當名詞講時不單獨表示“使者”的意義。那么,“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只有一種斷句的方式,即“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
參考文獻:
[1]《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一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俞志慧.韓非子直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
[4]李麗.韓非子介詞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5]曾令香.論語中“為”的幾種組合[J].語文學刊(高教版),2006,01,81-84.
[6]于智榮,程國煜.孟子中“之”字用法論析[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VOL23,(1):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