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禾
摘要: 朗讀是一種詩意的表達,可以再現語文的美。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美,讀出情感,讀出領悟,讀出見解,讀出寫作的欲望,將朗讀能力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要通過朗讀將美感帶入語文課堂,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通過朗讀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
關鍵詞: 朗讀語文教學美讀體驗
翻開厚重的教育史,我們會發現,教育的歷程總是伴隨著美育。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美學觀念、美學追求和美學興趣無不浸潤在教育過程之中。而在各種美的體驗中,聲情并茂的朗讀帶給學生的情感感受,無疑是最直接且最豐富的。
一、朗讀能夠創設情境,品味作品的情感美和意蘊美。
古人云:“因情而造文。”“情動而辭發。”文學作品是情感的結晶,無論是心理學研究,還是教學實踐都證明,學習語文不能沒有情感的參與。所以,在語文教學設計中,應有效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從而體味文本傳遞的情感和意蘊。流利準確、富有情感的朗讀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鑰匙和捷徑。
比如,在講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課時,我首先范讀課文。當優美低沉的《秋日私語》在耳畔緩緩響起,作品中那充滿感情的語言也化成音符叩擊學生的心靈。“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墻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后,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音樂、文字和母子間的眷眷深情交織在一起,打動了所有的學生,大家為作者充滿情感的傾訴而潸然淚下,體會到母愛的偉大無私,以及“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深深的無奈與遺憾。
“一次成功的朗讀,勝過一百次蹩腳的分析”。讀是思的外延,正如托尼·斯托克威爾在《快速學習的理論和實踐》中所指出的:“要想快速有效地學習任何東西,你必須看它、聽它和感覺它。”當我們朗誦郭沫若先生的《鳳凰涅槃》時,就會感受到那滾燙的詩句在燃燒;當我們朗誦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時,就能體會到一股憤怒的巖漿在奔涌;當我們朗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似乎能觸摸到那樸素的表達中所包含的濃濃父愛。
如果說語言有溫度的話,那么或熾熱,或冷峻,或溫婉,或豪邁的朗讀,能夠賦予課堂靈氣,誘發思維的靈感。從清新秀麗的《淚珠與珍珠》,到溫婉雋永的《再別康橋》;從朗朗上口的《勸學》,到靈動飄逸的《滕王閣序》;從激揚豪邁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到至純至美的《邊城》,朗讀總是能夠營造出濃厚的氛圍,披文以入情,表情而達意,幫助學生品味作品蘊含的情感美,在抑揚頓挫中體驗人生的喜怒哀樂。
二、朗讀能夠幫助理解,領略文字的形象美和韻律美。
文學作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作家在創作作品時,總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學生要讀懂這些作品,就必須借助形象思維融入其中,誦讀文章,吟詠詩句,通過朗讀對形象和畫面進行重塑和再造。
例如,朗讀《離騷》,我們仿佛可以看見高冠長佩的屈原,行吟澤畔,“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體會他用生命熔鑄的詩篇中閃耀著的人性光輝;朗讀《歸園田居》,我們仿佛可以看見躬耕田畝的陶潛,詩酒為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感受他鄙棄污濁官場、高潔脫俗的隱士風范;朗讀《滿江紅》,我們仿佛看見怒發沖冠的岳飛,精忠報國,“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感受他重整乾坤、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在或喜悅,或憂傷,或悲憤,或昂揚的聲音中,一個個銘刻千載的智者、隱者、悲士、狂人的形象浮現于學生腦海,佇立于學生眼前。
漢語具有特殊的美。在世界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中,漢語的語音、字形和表現力是出類拔萃的。漢語韻律和諧,抑揚頓挫,自然流暢、賞心悅耳,具有顯著的音樂性。而古代詩歌對于格律要求又極為嚴格,詩詞歌賦無不講究節奏和韻律,朗讀起來余音繞梁,是一種美好的審美感受。“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我國的現代詩歌也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將漢語的韻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歌的語言,樂曲的旋律,包含著的情味兒、意味兒、韻味兒,幻化出了無盡的想象,帶來沁人心脾的審美享受。
三、教師范讀,培養朗讀興趣,指導學生讀出美。
朗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學實際中,經常出現學生在朗讀時字音不準確、情感不投入、忸怩生澀等現象。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注重字音字形等基礎知識的積累外,教師的示范朗讀能發揮令人意想不到的榜樣激勵作用。
好的朗讀能力是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基本功,教師范讀,可以感染學生,觸動學生的琴弦,調動學生的情緒,促使想讀而又不敢放開讀的學生鼓起勇氣,讓想讀而又不得其法的學生學會朗讀方法,掌握朗讀技巧。
例如,《中國現代散文詩歌欣賞》“愛的心語”單元中的五首詩歌,抒發了現代人對愛情浪漫而深情、纏綿而珍愛的獨特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朗讀,活躍課堂氣氛,首先配樂朗讀了馮至的《蛇》:“它是我忠誠的侶伴,/心里害著熱烈的鄉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頭上的、濃郁的烏絲。”教師范讀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激發出了他們爭先恐后朗讀的興趣和勇氣,同時引發了其對人生觀和愛情觀進行思考,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教師還要在朗讀技巧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到吐字清晰,語音標準,結合語意正確地斷句,使語調剛柔并濟,節奏緩急適中。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辨析不同文體風格,針對不同體裁和題材分別教授朗讀方法;指導學生分析文本,把握感情基調和變化,控制語速,讀出各種語氣。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控制朗讀時的情緒,進行適度而真實的朗讀,而不是把朗讀變成個人情緒的隨意宣泄或者技巧的炫耀。
四、變換形式,拓展朗讀外延,教會學生欣賞美。
語文學科的審美因素是最為豐富的,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把其中最優美的東西讀出來,使學生如沐春風,在不知不覺中呼吸語文美的氣息。
為了避免學生產生枯燥、厭學的情緒,我們在朗讀練習中要摒棄單一、重復的模式,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比如,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可以采用齊讀、指名讀、輪流讀、分小組讀、男女生讀、分角色朗讀等不同方式朗讀;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可以全文讀,也可以跳躍讀,可以重點讀,也可以快速讀;根據教學情境和教學設備配置狀況,可以配樂朗讀、配畫面朗讀,甚至可以變朗讀為歌唱;指導學生用適合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配合朗讀。同時,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還要顧及學生的音質差異和朗讀水平差異,避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因為相互比較而產生挫敗感,要指導學生揚長避短,互相促進,循序漸進地提高朗讀能力。
朗讀是一種詩意的表達,可以再現語文的美。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美,讀出情感,讀出領悟,讀出見解,讀出寫作的欲望,將朗讀能力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我們要通過朗讀將美感帶入語文課堂,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通過朗讀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