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遠喬
摘要: 如何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享受朗讀的快樂,是當下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體驗形式,借助語言文字,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在品詞析句中深悟文章內容,讓學生自己去把握情感,用自己的聲音演繹屬于自己的體驗,在體驗中享受朗讀的快樂。
關鍵詞: 語文課堂主體體驗朗讀樂趣
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性學習是在社會情景和生活情景中進行的學習,通過接觸社會,使學生形成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體驗和感悟、反思和批判。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新課標反復強調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和理解,揣摩思想傾向。因此,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語文教師的要務。
放眼當下的語文課堂,書聲瑯瑯,熱鬧非凡,朗讀成為小語閱讀教學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可謂是“讀”領風騷。可是,忽視了學生內在體驗的朗讀,存在著“只重數量,忽視質量”、“流于形式,忽略實質”、“指令過剩,自由不足”、“朗讀指導機械匱乏”、“學生體驗性學習情感缺失”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
著名特級教師吉春亞認為:朗讀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有效手段,且“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人唐彪),也就是說,書讀到一定程度,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就把語言和精神營養轉化為了自己心靈的有機組成部分。
那么,如何在朗讀體驗學習中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演繹屬于自己的體驗呢?在跟隨吉春亞老師兩個多月的課堂教學學習中,我感受到了學生們在課堂上朗讀時的出色表現。下面我以吉老師的課堂教學為例,談談讓學生在多種體驗中享受語文朗讀樂趣的體會。
一、在情境中體驗,引導朗讀有聲有色
例:古詩《所見》課堂實錄片斷
師:快看,小牧童騎著黃牛慢悠悠地走來了,他還唱起了歌。我們跟著小牧童一起唱起來吧。
(生拍著手唱歌。)
師:看看詩中,哪句詩是寫了牧童騎著黃牛唱著歌兒?
生:是第一句。
師:你來讀讀。
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師:找得真準,誰再來讀讀?
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師:“林”什么意思?
生:樹林。
師:那“林樾”指的就是茂密的樹木(看圖)。小牧童清脆嘹亮的歌聲回蕩在茂密的樹林里,自己先試試讀好第一句。
生練習。指名讀。
師:聲音不夠遠。誰能讀出“歌聲振林樾”,那歌聲很美,傳得很遠的感覺?邊讀邊想象畫面。
指名生讀。
師:老師也想要讀一讀。(師范讀)
師:同學們再來練習一下吧。
(師指名三個同學讀,都讀得比較到位。)
教學中,師生一起走進了小牧童唱歌的情境中,學生通過讀詩句整體感知畫面,再通過重點詞語“振林樾”的體會理解詩句,最后通過朗讀來表現“歌聲振林樾”的畫面,讀出了小牧童歌聲很美,傳得很遠的感覺,呈現了自己體驗的結果。在朗讀技巧訓練的過程中,如果只是記住此處是重音,彼處是停頓,以他人的情感體驗代替自己的情感體驗,如此這般,就會失去自我體驗、表達自我情感的機會,學生的朗讀水平怎么能提高呢?因此,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學生們會讀得有聲有色。
二、在品悟中體驗,引導朗讀有理有據
例:《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實例
教學時,老師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思考臨死前的嚴監生有怎么不一樣的行為?學生充分交流后,請班里公認的讀得最好的一個同學來讀課文,然后老師再聲情并茂地朗讀,兩相對比,學生們一下子感覺到了自己朗讀的差距。這是老師為學生設置了一個標,這個標就是能不能讀得更好一些?讓學生有了朗讀的目標。顯然,學生們不可能一下就讀好,怎么辦呢?老師引導學生抓住臨死前的嚴監生為了大侄子、二侄子和奶媽猜不出他的心思而“搖了搖、狠狠搖、閉眼搖”三個不同的動作加以揣摩,學生們感悟出了嚴監生為了那兩莖燈草焦急、擔心致絕望的心情,深入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學生們再讀的時候讀得更生動了。
事實上,學生們結合自己對課文的體會來讀,不光讀得到位,而且都非常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讀,努力想把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當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們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讓人物形象在他們心中豐滿起來,然后帶著自己的體驗來讀課文,就一定能達到朗讀的目標。“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蘇霍姆林斯基),這才是“讀”之要義。
三、在表演中體驗,引導朗讀有情有趣
例:文學欣賞課《孤獨的李白》課堂實錄(片斷)
師:李白在去敬亭山之前,十四年在皇帝旁邊做事,唐玄宗特別欣賞李白的文采。李白在皇帝身旁待了三年,有的官員就看不慣李白了,李白受到牽連,被趕出了宮門,他到處流浪,流浪到了敬亭山。我們帶著這樣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
生:《獨坐敬亭山》,唐,李白。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師:這鳥就如同我身邊的官員都離我遠去,這云就如同我身邊的其他同事也都離我遠去,只有我和敬亭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不厭。假如同桌的兩個同學,一個是李白,一個是敬亭山,你們看不厭會說些什么呢?大家交流一下。
生和同伴交流。
師:會聽講的孩子他一定會說得好。哪兩個同學來交流?
生1:我扮演李白。
生2:我扮演敬亭山。
生1:敬亭山啊,連皇帝也把我趕出宮去了,現在只有你和我相伴了。
生2:我是你不離不棄的朋友,我會和你永遠相伴的。
師:哪一組再試試?
生3:我是李白。
生4:我是敬亭山。
生3:敬亭山啊,我現在沒有了榮華富貴,在宮里也受到了官員們的排擠。原來欣賞我的皇帝,重用我的官員們都離我遠去了,你說現在我的才華該怎么發揮啊?
生4:年輕人,你不要擔心,雖然你現在很孤獨,但是你非常有才,早晚有一天你會被人認可的。現在我在你身邊,一定會不離不棄,不也很好嗎?在美景中欣賞,忘記煩惱,你一定會成功。
生鼓掌。
師:同學們的表演是一組比一組好。帶著我們剛才的理解,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會讀得更好。一起讀——
生有感情地讀詩句。
從整個小學的教學來看,其朗讀教學的漸進性是非常清楚的。從整個一篇課文來看,要遵循“讀準—讀通—讀流利—讀出感情”這樣的一個操作過程。從具體的片段教學來看,根據片段的具體情況要具體對待。但是,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說(演)得有特色,能帶動學生讀得深化,讀得入情入境,也能推動學生“說”得有聲有色,實現讀與說(演)的結合,實際上既是完善學生精神世界的過程,又是言語能力不斷發展的過程,含英咀華品真味的口語表達,有助于學生的言語和精神在讀說(演)結合中同構共生,在讀說(演)結合中不斷升華。
四、在寫話中體驗,引導朗讀有滋有味。
例:《月球之謎》的教學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在列舉月球之謎時,先列舉現象,然后用一個提問:“難道這些塵土都有殺菌的本領嗎?”揭示科學家的推測。教學中,兩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個部分,感悟表達方法,明白現象和推測關系之后,再次朗讀感受“難道……?”這個句式為月球之謎增添的神秘感,進而體會句子的精妙。文章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利用一種現象提出了兩種推測。教學中,學生分兩個小組合作學習,自讀自悟,感悟兩種推測應該如何來表達。最后,學生運用“難道……”或者……“也許……”等句式,用拓展的月球之謎資料,寫一寫自己的推測,并且讀出月球神秘的感覺。與讀結合的寫,既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體驗,又能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還能強化言語形式。學生通過朗讀自己的寫話,又加深了對月球神秘的體驗,讓這種體驗變得有滋有味。這確實是一石多鳥之舉。
總之,課堂中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的親歷與感悟,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而且是激發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的指導,因材施教,運用多種方式,把握住學生不同的閱讀感受進行朗讀的指導,將閱讀的體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才能讓學生充分享受朗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