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政
摘要: 青年教師占地方高等醫學院校師資的較大比重,他們往往存在育人意識薄弱、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學能力欠缺、科研能力薄弱和經濟及社會地位較低等問題。要培養素質良好、結構合理、隊伍穩定的青年教師隊伍,就需提高人文素質,培育良好師德師風;加強校本培養,鼓勵學歷提高;結合學科建設,培育青年教師學術團隊。
關鍵詞: 地方高等醫學院校青年教師培養措施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既是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特征,又是確保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所在。青年教師是高校的生力軍,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得到快速發展的地方高校,在辦學規模擴張的同時其師資隊伍通過補充和引進,接納了數量龐大的青年教師,構成了以青年教師為主體的中低職稱教師底部沉重的師資隊伍結構。[1]高等醫學院校作為醫學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其教師,尤其占較大比重的青年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培養質量。因此,地方高等醫學院校青年教師的培養成為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地方醫學院校青年教師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育人意識薄弱。
地方醫學院校青年教師大多直接從畢業院校來到工作崗位,尚未形成明確的角色意識和規范行為,對教師崗位的熱愛度和忠實度尚不足,對教師職業既要教書,又要育人的高標準要求難以適應。高校現行的對教師的各種考核機制使得他們更“重業務輕育人”,其關注點多集中在自身學歷提高、論文發表及科研項目的申報上,而對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學科專業,實現“醫者仁心”等方面較少涉及。
(二)青年教師隊伍不穩定。
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和經濟成分的多樣化,經濟收入較低的青年教師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經濟發達地區能為醫學及其相關專業的從業者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和較為優厚的經濟報酬,因此優秀青年教師常通過考研或其他方式流向條件好、待遇優厚的發達地區。尤其對于地方高校來說,這種情況更為普遍。但過于頻繁的人才流動不僅會打亂學校的管理秩序,破壞剛剛建立起來的合理的師資隊伍,而且會嚴重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加大地方高校與發達地區教育質量的差距。[2]
(三)教學能力有所欠缺。
地方醫學院校青年教師大部分畢業于醫科院校,他們對醫學基礎課程及臨床專業的基本知識有所掌握,但大多不十分深刻和系統,并缺乏系統而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培訓。而一些高校由于近幾年不斷擴招,師生比例不足,新教師在經過短時間的培訓后就走上了講臺,承擔大量教學任務。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他們無力進行必要的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專業知識更新,在授課時唯恐講錯,不敢脫離教材,教學方法單一,師生交流少,教學效果難以達到,教學質量也就難以提高。[3-4]還有部分非醫科院校畢業的青年教師雖然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掌握較好,但缺乏醫學方面相關知識,在授課過程中難以聯系醫學實際適當舉例說明,使得學生對該門課程在醫學臨床中的作用認識不明確,容易缺乏相應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科研能力薄弱。
不可否認,高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學科性質和水平對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有較大影響。地方醫學院校從科研課題的級別、數量及受資助的力度各方面來說都處于劣勢。加上青年教師得到各種進修和培訓的機會較少,對學科前沿和進展的把握度不足,申報課題的難度則顯得更大。即使申請到了項目,由于受科研條件和個人科研基礎等限制,完成課題也同樣很難,這進一步影響了青年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
(五)經濟及社會地位較低。
青年教師在工資、住房、福利待遇方面都明顯低于資歷老的教師,而政府和學校的資助大多針對專家、學者,加之科研經費匱乏、家庭生活壓力,青年教師的經濟負擔更加沉重。在學緣結構和親緣關系復雜的地方高校,學術關系網絡是青年教師的發展平臺,較于資歷老的教師,青年教師融入學科學術圈和學術團隊需要更大的努力,即使融入了,其影響力也是微乎其微,社會地位難以提高。[5]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低下的雙重壓力下,部分青年教師不得不轉向校外尋求資源和發展空間,難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學科研中。
二、地方醫學院校青年教師培養的基本措施
(一)提高人文素質,培育良好師德師風。
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種性質,醫學人才的知識技能結構應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有機結合的知識技能體系。教師是教學的主體,青年教師的人文素質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素質教育的情況。醫學院校的特殊性也決定了醫學工作者必須接受相應的職業道德教育。因此,學校應重視加強教師的人文素質修養,醫學院校的青年教師更應積極拓寬人文知識面,用科學、人道的態度對待人、生命、自然和環境,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品質,既能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能教會學生正確處世,真正地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6]。
(二)加強校本培養,鼓勵學歷提高。
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條件等的限制,短期內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師培養的時間、空間、經費保障上都難以做出較大改變。因此,地方醫學院校必須立足于校本培養,并在優先滿足教學工作需要的前提下,鼓勵青年教師的學歷提高。校本培養即是以學校現有資源為主,主要通過發揮本校師德高尚、業務過硬、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作用,以“傳、幫、帶、督、導”等活動指導青年教師的成長,豐富青年教師的教育學科知識、幫助青年教師站穩講臺、傳承良好的教風學風,從而提高青年教師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7]目前,英、美、澳、印等國已逐步形成了職前培養、導師制、校本培養和在職培養等模式,培養方式、內容多樣化與現代化,并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與監督機制。[8]校本培養包括青年教師崗前培訓、青年教師校史校情教育、青年教師導師制等內容。由于地方醫學院校教師來源廣,在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加強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科研能力的培訓,還要注重醫學相關知識的培訓,尤其應加強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從而鞏固和發展青年教師的專業技術和專業技能。[9]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必須與實際的工作經歷相結合,才能夠具有生命力,從而促進青年教師職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也有助于青年教師結合自身實際,完成學歷提高的過程。
(三)結合學科建設,培育青年教師學術團隊。
學科是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支柱,學科建設是高校的一項重要基礎建設,它不僅代表著學校的辦學水平,更決定著學校的發展特點和優勢。學術隊伍的建設是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各種原因,高校教師隊伍中梯隊斷層現象較普遍存在。應通過學科建設,培養優秀青年人才,將優秀青年教師推向科、教、研的第一線,促進青年學術骨干迅速成長,建立合理學術梯隊。根據學科需要,幫助青年教師設立自身培養目標、建立適合大多數青年教師特點的國內外進修學習培訓體系,通過各種措施激勵青年教師積極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與此同時,學術團隊應結合實際,制訂適合本學科特點的青年教師團隊培養計劃,改變青年教師在科研方面單打獨斗的局面,讓青年教師在學術團隊中成長發展[7]。這也可以進一步改變青年教師經濟及社會地位較低的局面,形成良性循環,使得他們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科的教學科研建設中,并形成穩定而合理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學校的主體,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好高等院校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長期任務。目前在地方醫學院校師資隊伍中,青年教師占有相當大的比例[10],我們必須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地方高等醫學院校建立了一支素質良好、結構合理、隊伍穩定的青年教師隊伍,才有可能培養出高素質醫學人才,并保證學校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麗君,周清明.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65-69.
[2]王志祥,馬金利.西部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探討.中國成人教育,2009,(4):42-43.
[3]張雷,許禮發.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高教高職研究,2007,50:122-123.
[4]張榮懷,郭海濤,王曉明,張陽陽,吳利平,高建苑,張丙芳.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探討.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12(1):105-107.
[5]宋秀林,郭麗君.基于場域理論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弱勢地位的生成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11,29,(3):21-23.
[6]王玉鵬,趙苗森,吳永.淺淡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體會.中國科技信息,2008,(22):303-304.
[7]郭明維,何新征,楊倩.西部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培養模式研究.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1.3:31-35.
[8]劉肖芹.國外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模式管窺——以美、英、澳、印為例.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1):59-63.
[9]吳云.論高等醫學院校青年教師的培養.西北醫學教育,2005,13,(3):270-271.
[10]蘇波.淺談醫學院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培養.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05,2,(3):98-99.
資助基金:云南中醫學院院級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云南中醫學院二級學院35歲以下教師師資現狀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