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陽
摘要: 作者對大學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困境、原因及解決措施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針對性的調研和思考,為更系統地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 大學傳統文化教育困境原因解決措施
一、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現狀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及行為模式等都有著深層次的影響。但是,目前我們在傳統文化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現象嚴重。
一是在精神追求方面。部分大學生崇尚吃“西餐”,熱衷過“洋節”、穿“洋品牌”,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淡忘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的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拋棄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貪圖安逸,追求生活享受,因此出現了怕苦怕累、不思進取、甘于平庸、郁悶迷茫等現象,不能很好地處理個人發展與社會需要的關系,由此導致違反社會道德、違反學校紀律、違法犯罪等問題時有發生。
二是在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方面。對傳統文化的經典缺乏了解,傳統文化知識貧乏。在我調查的大學生中,對傳統文化有較多了解的占7.6%,閱讀過《詩經》的占10.4%,能完整背出古詩詞或正確回答出作者的占38%,閱讀過四大名著的占19%,閱讀過《中國通史》的占13%。
三是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滿意度方面。我對山東省部分學校不同專業的6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近9.67%的在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現狀表示滿意,認為還可以的占38.67%,而持不看好、不滿意和需要改進這三種態度的比重達51.66%。
這無疑給大學教育的組織者和執行者敲響了警鐘,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任重而道遠。
二、影響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正面臨著危機,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育模式存在誤區。
當前教育的弊端導致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中的嚴重流失。學校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主渠道。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內容單一,對學生管得太死,過多地注重理科學習,輕視人文教育,使整個社會大環境缺乏人文氣息、人文關懷。中小學期間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家長只重視數理化的分數,無暇顧及傳統文化的教育。到了大學,對大學生進行審美熏陶與道德導向的大學語文課課時少得可憐。人文教育的失衡,造成現代人文教育的失落,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只注重應試教育,忽視了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調查得知,絕大多數大學生是通過課堂教育來獲得傳統文化知識的,而中學和大學的語文課、歷史課又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歷史課,更多地擔負了傳承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在高二以后,僅僅限于文科學生學歷史,而且教材僵硬刻板,教學手段陳舊,無法展現歷史和文化真實和多彩的面貌,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進入大學,多數人(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就不可能再有繼續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機會,更談不上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了。值得一提的是,大學語文取消必修課形式,對優秀統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的影響。
(二)各項環境因素的負面影響。
1.社會重視程度不夠。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社會生存壓力日漸增大,市場環境因素使一些大學生忽略了自身文化內涵的修養。整個社會尚未形成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合力協調機制。
2.學校教育氛圍的淡薄。由于傳統文化教育在不同程度上的形式化、弱化和虛化,目前社會上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氛圍不濃厚,在一些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不同程度地出現形式化和弱化的傾向。學生們更關心的是抓緊時間去考五花八門的外語、計算機等技能證書,而很少花時間和精力培養個人的道德文化修養。
3.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傳統文化教育也存在著虛化的狀況,部分家長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無法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傳統文化氛圍的家庭教育環境。他們對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因此難以引導其子女學習傳統文化,甚至認為語文、歷史等沒有太大的用處,只有外語才是最重要的,從而忽視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教育,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
(三)多元文化帶來的挑戰。
1.外來文化的輸入和滲透使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受到擠兌。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乘機進入大學生的思想領域,使得缺乏理性批判和鑒別能力的大學生對其青睞有加,對本國傳統文化卻視而不見,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2.社會不良文化使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受到熏染。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完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上的不良文化嚴重毒害了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對于他們尚未定型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產生了消極影響,甚至會使他們已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興趣與需要結構發生變異,從而使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受到熏染,其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3.社會大眾文化的興起與傳播使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受到稀釋。大眾文化是產生于現代工業社會和消費社會的一種文化形態,它在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的同時,也使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被大大稀釋和淡化[1]。其特有的商品屬性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大學生群體消費主義的惡性蔓延。它使大學生價值觀世俗化,集體主義思想、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權威意識淡化。
三、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在新時期,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當成為高校推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思想道德教育、身心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等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面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這一現象,我認為社會各界及學校可通過以下措施來改善這種狀況。
(—)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融合。
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把人文素質教育納入課程教育和課外人文熏陶的全過程,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建設。在課程設置上注重文理滲透,將傳統文化的精華有針對性地融入其中,并輔以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科前沿知識。同時,還可以開設相關的人文素質公選課,為大學生提供可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如中國武術、國畫、民俗學、戲劇、民間文學、歷史等相關課程,為大學生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人員優勢,積極舉辦各種文化素質講座,使大學生領略中華民族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高校應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最佳人文環境,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此外,學校還應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推廣活動,重視在生活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學生主動地學我文化,愛我文化。例如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校內外的人文景點、博物館,參加中國民俗調查等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
(三)改革傳統文化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高校應加強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改革力度,使傳統文化知識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被他們所接受,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弘揚祖國優秀文化。
第一,注重教學內容的把握。教師要精心設計有代表性的專題,從文化精神入手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這樣,不僅能把專題講授的內容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與自學興趣,為他們的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第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去主動地學習[2]。教師可以在大學生剛入校時就列出具體的必讀傳統文化書目,與此同時,開設相應的選修課進行系統講授,然后有重點地進行考試。只有通過大量閱讀和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才能學思結合,才能真正提高文化素質,從而奠定豐厚的文化底蘊。
第三,改革考試方法。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可以采取讓學生寫讀書報告和專題論文的形式,實行開卷考試。這就要求學生自己去廣泛搜集材料,研讀經典文本,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寫作能力的良好途徑,其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第四,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應重視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手段的完美結合。要利用現代化的一切手段,通過實物形象、圖片、聲音、畫面等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展現傳統文化的形象魅力,使中國傳統文化煥發青春活力。
(四)更新觀念,積極引導。
引導大學生辯證認識外來文化,增強傳統文化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抵制社會不良文化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侵蝕;積極引導、科學規范大眾文化的傳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流行文化;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推進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網絡化。
參考文獻:
[1]王彬.大眾文化對青少年一代的影響[J].青少年導刊,2001.
[2]徐海峰.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知識結構.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