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昊
隨著我國新一輪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逐步引起了課程理論界的重視。廣大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沒有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教育課程改革的宏偉目標就難以實現。本文通過對校本教材開發的背景及必要性的介紹,從確立新的教材觀和教師應如何應對校本教材開發提出的要求兩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校本教材 課程改革 課程資源
一、校本教材開發的背景
校本課程開發(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簡稱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主張學校的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等參與課程的決策,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實現課程決定的民主化。它對于學校辦出特色,向學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
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課程資源包括英語教材以及有利于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學習材料和輔助設施。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
二、校本教材開發的必要性
1.課改之后,教師存在模糊認識,特別是對語音教學不重視。
2.新的課程標準對詞匯量要求過高,教師、學生難以適應,兩極分化過早出現。
3.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不能適應課改的要求。
4.新教材本身還很不完善,教材的指導思想有些拿來主義,有些思想不符合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特點。教師不能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三、激活教材、超越教材,確立新的教材觀
1.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只是守著一本教材教學生。他們把教材當作法典,當作圣經,教師備課圍著教材轉,學生死記硬背教材里的內容,考試也是以課本為主,只要課本學的好,學生就會有好的學習成績。課程改革之后,各個學科都制定了新的課程標準。學生考試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而不是以教材為依據。因此教師要改變課本是唯一的教材,樹立教材是教與學憑借和研究的素材的觀念。教師不是以執行教材為目的,而是以開發教材、拓展教材為宗旨;學生不是以學會教材為目的,而是以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為宗旨。
2.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教師要樹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應該說,教材是具有一定權威性的,需尊重教材。然而,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因為,無論教材有多好,都不會完全適合每一個班級、學生或教師,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教師經過研究確認教材內容對學生不合適時,要采用恰當辦法進行處理。根據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刪除、替代、補充和改編。
3.教師要有1+1的教材意識。課程改革之后,教師手中只有一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學校要在選好一本主教材的基礎上,為教師多選擇一些符合課程標準的多種版本的教材,供教師選擇使用。有條件的學校要鼓勵教師通過報紙,雜志、網絡等自己開發教材。打破教材,給教材“添油加醋”,讓教學內容豐富起來,這就會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校本教材開發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1.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課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對長期以來習慣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維護教材的權威性的廣大教師而言,是一種思想觀念層面上的革命。這要求教師不能再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必須轉變角色意識,從教材的使用者轉為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
2.轉變教學方式: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必須轉變教學方式、更新教學方法,面向課程改革。開展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使教師們對課程價值的認識,由關注知識向關注人的發展轉變;對課程功能的認識,由給出結論向引出活動轉變;對課程資源的探討,要求老師們告別僅僅依靠教科書教學的歷史,充分利用和廣泛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即使是天經地義必須開設的課,也允許打破原有的結構而重新組織內容。
3.提高職業道德水準: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高尚的職業道德,要充分認識校本課程對于學生個人發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認識基礎教育階段各科教學的水平對于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的重要性,充分認識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要以強烈的責任心愛生、敬業、為人師表。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合作的良好氛圍。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建有利條件。
4.發展專業能力: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要加強理論修養,要能夠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解學生的情感和需求,恰當地選擇和調整教育教學策略,設計恰當的盡量真實的教學情景和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教師要積極利用和開發多種教學資源,并能夠掌握多種評價形式,正確地評價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發現和發展他們的潛能,關注個別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的發展。此外,教師要具備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及時的反思和改進的能力,不斷研究、創造、發展、豐富教學方法。
5.提高素養,形成研究意識: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鉆研教育理論,積累課程資源,挖掘自身潛能,努力學會并運用教科研方法,培養探究意識,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做個有心人。有學者曾經這樣說:“教室就是最好的實驗室,教師就是最直接的研究者”。通過對課程的開發與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教科研水平,開設滿足學生需要、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素養、培養完滿人格的課程,使每個學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師都幸福。
五、校本教材開發的思考
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目標,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條件,學校的特色形成是結果。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學校的優勢和風格,進而通過校本教材開發形成特色。通過研究,筆者認為:
1.辦學特色是校本教材開發的基礎,因此教育改革實踐是教材開發的必經之路。教材開發者必須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大膽創新,做出成績,真正體現學校辦學特色。
2.教材評價是教材開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實施科學的管理和評價,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3.要充分體現校本教材價值,包括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要求開發者把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起來,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
4.校本教材開發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長期的反復的過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應通過實踐不斷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我們倡導奉獻精神,同時我們更倡導科學精神。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只有教師不斷學習,自主地鉆研探索教學規律,才能可能影響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和鉆研。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與和諧氣氛的教學環境中,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結出創造之果。
參考文獻:
[1]胡壯麟.對中國英語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語研究,2003,(3).
[2]齊潤雨.校本教材開發初探[J],學園,2011,(21).
[3]戴堯芳.小議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教師的作用及發展[J],學生之友,2011(11).
[4]張忠余.開發校本課程,創出校本科技教育特色[J].中國校外教育,2010,(6).
[5]高玉詳.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6]楊勝利.依托校本課程標準開發校本課程[J].教學交流?理論版.
[7]田競榮等.外語教學研究[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0.
[8]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