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丹 顧銘清
“以人為本”是我國社會進步、時代發展的要求,職業院校中的學生管理同樣應該體現以人為本。本文根據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提出了職業院校中學生管理必須“以生為本”,并闡述了對此的幾點思考。
以人為本 職業院校 學生管理 以生為本
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堅持“社會本位”的價值理念,但近些年,人們開始意識到“社會本位”的片面性,逐漸出現了新的學生管理價值觀念——“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有很久遠的歷史淵源,最早起源于梅奧霍桑試驗(Hawthorme Effect)提出的“以人為導向”的管理思想,這是管理史上首次提出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之后美國麻省工學院社會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 Mc Gregor)提出X-Y理論,也是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在我國,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也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這樣的歷史淵源下,本文認為我國職業院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理念,這里的“人”主要指學生,就是指以學生為學校的“根本”——“以生為本”,這是職業院校學生管理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以人為本”在學生管理領域的具體體現。下面談談對此的幾點思考。
一、“以生為本”,育人為先
職業院校學生的多元化,價值觀的多樣化,學生個性的復雜化,學生管理的日益問題化,以及社會對畢業生道德反應的強烈化,使我們不得不審視職業院校以生為本理念下,對學生的育人功能,一句俗語:“先成人,后成才”,在以生為本位的理念指導下,考慮學生的發展,同時也要能夠促進對社會的服務,職業院校要加強對學生平時在校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遵紀守法教育等。例如,有些職業院校就提出了“以生為本、教育為先”的學生管理理念,除了對學生建立了傳統上的學業考核外,還專門建立了對學生行為、素質等各方面的考核機制,例如學生行為百分考核制度,對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行為表現進行量化打分,形成學生的素質分,規定這和學生的學業成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看來,現在的職業院校也在開始注重學生的“成人”教育,加強學校的育人功能,以此凸顯“以人為本”。
二、“以生為本”,引管結合
中國的傳統習慣于把學生看成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這種觀念顯然受到了現在教育者們的質疑。職業院校中不管是從學生管理干部的角度,還是從輔導員、班主任的角度,都感受到了職業院校學生自控能力差,對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沒有清晰地認識,這種背景下,“管”是絕對必要的,但是實踐證明,對學生嚴格管理,往往使部分學生朝向兩個極端:絕對服從或者叛逆。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利,長時間會導致學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根據我國職業院校實際情況,學生管理要管理和引導相結合,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管理,建立學生內心良好的“心理契約”,學生即容易接受,管理者工作也有實效,并能夠和諧關系,有利于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例如,有些職業院校就提出了“引管結合,以引為主”的管理方式;還有的職業院校提出了“三維”德育模式,即對學生采取“激勵、引導、約束”,由上所述,這也是符合我國職業院校學生實際的。
三、“以生為本”,樹立“幫助”意識
我國職業院校學生年齡大多在16~22歲之間,很多學生還處于未成人或初成人期,對自己需要做什么,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沒有清醒的認識;另外,我國職業院校現今面臨著生源大幅度減少的嚴峻考驗,學生可供選擇的職業院校多了,而學生數卻逐年減少,因此,怎樣提升我國職業院校的吸引力也是現在很多職業院校人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認為在我國學生管理中,不僅需要學生管理者提供簡單的“服務”,更需要管理者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再主動進一步“幫助”學生不斷成長成熟,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也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
四、“以生為本”,平等、尊重學生需要
受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儒家學說的影響,教師是權威,學生只能聽從于教師,服從教師的嚴格管教,學生和管理者之間沒有平等可言。隨著我國社會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學生越來越渴望教育者們充當他們朋友的角色,出現了所謂的“課上嚴師,課后朋友”的說法。對于“嚴厲”的教師,學生敬而遠之,對于“和藹可親”的教師,學生樂于接近,愿意接受指導教育,能夠袒露心聲,這樣平等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不就是我國倡導的“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具體體現嗎?在平等關系的基礎上,管理者尊重學生的想法,考慮同一時期不同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時期學生需要的變化,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這也是符合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規律的。
五、“以生為本”,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
以學生為本位,最重要的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我們知道,美國的學生管理十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舉例來說明,對于學生遇到問題,美國學生管理者傾向于幫助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國管理者多側重于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答案,從這點上,中國學生就缺少了在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鍛煉,久而久之不利于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所以,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管理要以學生為根本,不僅著眼于學生在校的發展,更要注意培養學生今后走上社會的必需能力,這包括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社交能力等,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職業院校畢業生。
總之,職業院校學生管理的“以人為本”,它強調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學生的發展,一切為學生利益著想。事實證明,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符合新時期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只有不斷更新職業院校學生管理理念,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藏有良.管理學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5.
[2]萬俊人.倫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242.
[3]熊川武.學校管理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8.
[4]人本管理理論.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