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
高等教育評價方法的多元決定了評價標準在其內部構造上的多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質化標準。質化評價是對事物現象進行本質化的判斷過程,在評價之前不能提出某些價值的假設,也沒有既定的理想價值狀態作為參照,完全根據評價者對資料的分析,其目的是為了發現新的價值,所以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這種在質化評價中沒有明確評價標準的標準稱為質化標準。(2)定性標準。所謂定性評價,是指在已有的價值理論指導下,根據既定的價值結構,運用非數學方法對評價對象的價值結構與既定價值結構的一致性作出判斷的評價,定性評價的直接目的是確認事物是否具有現有的某種價值。定性評價也是邏輯而系統的評價。這種定性評價中的既定價值結構,即由評價主體事先設定好的理想價值狀態稱之為定性標準。(3)量化標準。量化評價是評價主體在沒有把握評價客體價值的前提下,將評價客體所表現出來的現象視為特定數學系統中的數,從而得到一些數據,再利用這些數據對客體進行價值判斷,試圖發現新價值的過程。由于量化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證實價值創新的需要,在收集資料時,其范圍與手段都是未知的,所以不存在明確的評價標準。這種在量化評價中沒有明確評價標準的標準稱之為量化標準。(4)定量標準。定量評價是運用定量數據對評價客體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即評價主體用已經建立起來的、與數學結構模式相對應的價值結構模式判斷評價客體當前的價值是否具有他們所需要的價值。在定量評價中的既定價值結構,即評價主體事先已經制定好的、與數學結構相對應的價值結構稱之為定量標準。
摘自《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第五期 閆飛龍 《高等教育評價標準的本質問題與多元化》
我國的教育評價仍然存在著一些弊端。首先,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其次,評價技術比較落后;再次,對教師、學校進行評價的方法存在非科學性和不公平性。對此,可以提出三點建議:(1)政府對教師及學校績效采用更為科學、公平的增值性評價。增值性評價是指評價學生在一段時間教育過程后的“成長”,以變化取代原來對學生在某一個特定時刻的狀態的關注。(2)改進評價技術,科學解讀評價結果,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信息反饋,提供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亦稱診斷性評價或過程性評價,首先,要有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和與指標密切聯系的高質量評價工具;其次,要有先進的分析方法;再次,要有正確的解讀。(3)改進教育評價的標準、內容和方法,形成各種知識與能力并重的多元綜合評價。一要改進評價工具;二要拓寬評價范圍;三要豐富評價標準。

摘自《中國教育學刊》2012年第一期談松華,黃曉婷《我國教育評價現狀與改進建議》
立法,保障高等職業教育;修法,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這兩者是有機統一的,唯有做好急需的教育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才能真正貫徹“依法治教”的方針,有效保障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地位。(1)要創制一部《高等職業教育法》;(2)要出臺新的《職業教育法》;(3)要盡快修改《高等教育法》;(4)要加快起草 《終身教育法》;(5)要修訂提升《學歷和學位法》。國外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高等職業教育可以立法;我國歷史實踐告訴我們,高等職業教育應該立法;教育現代化要求告訴我們,高等職業教育必須立法。高等職業教育應該而且必須有更高層次、更為完整的法律規范來進一步調整。
摘自《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五期 顧坤華,趙惠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立法探究》
正當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實際上是道德教育兩種不同的追求,它們之間的不同表現在于:正當性追求尊重個體的道德自由權;有效性追求促使個體社會化。尊重個體道德自由權是道德教育的正當性追求,促使個體社會化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追求。前者從個人出發,后者從社會和國家出發,二者雖然有可能統一,但時常會發生沖突。在正當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間尋求平衡,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正當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尊重道德教育的正當性追求可以有效提高道德教育實效;在不排斥正當性追求的前提下,重視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追求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正當性?;诨A性權力之上的道德教育是既正當又有效的道德教育。要使道德教育基于基礎性權力而非專斷性權力之上,首先,國家要勇于提出道德要求;其次,國家提出的道德要求必須是個體積極參與論辯的結果;再次,道德教育有必要走向協商;最后,道德教育有必要幫助個體追尋屬于自己的美善生活。
摘自《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第三期 嚴從根,馮建軍《道德教育:在正當與有效之間尋求平衡》
倫理、道德與價值觀是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關于道德的問題的研究。社會整體的道德滑坡要求最低限度的道德作為人類社會在精神上的最后防護,底線倫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共同價值觀都體現了最低的標準、最基本的原則、底線以及廣泛認同的涵義。倫理是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底線倫理也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低的道德規范要求,是維護人類文明河流延續的堤防。價值觀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與核心部分,底線倫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向價值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解決當前道德價值觀教育缺乏實效性的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解決途徑。(1)關于價值觀教育在認識上的可能基本認同;(2)哪些內容是道德價值觀教育中必須教的內容;(3)道德價值觀教育的方式和途徑;(4)價值觀教育要求一個公平、公正的和具有關懷精神的社會。
摘自《教育學報》2011年第五期 秦行音《底線倫理、最低限度的道德與當代價值觀教育》
虛擬內疚是基于人際關系之間的心理換位基礎上形成的,是由心理學家霍夫曼提出的。在日常生活中,盡管人們實際上并沒有做傷害他人的事情,或所作所為并沒有違犯公認的社會道德規范,但如果他們認為自己做了錯事或與他人所受到的傷害有間接關系,也會感到內疚而自責?;舴蚵鼘⑦@種內疚稱為虛擬內疚,以區別于伴隨實際傷害行為或違規行為的違規內疚。虛擬內疚所產生的獨特心理體驗,是促使行動者進行行為上自我調節和道德上自我教育的重要主體變量和動機變量。在對大學生實施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引發學生產生虛擬內疚,以驅使其行為趨善可通過以下方式:(1)由既往經驗誘發心理換位;(2)由心理換位引發虛擬內疚;(3)由虛擬內疚驅使行為趨善。
摘自《教育學術月刊》2011年第十一期 酈平《虛擬內疚:一種德育方法的探索》 (逸 公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