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郭長耀
海派文化的源頭“江、河、灘”
攝影、文/郭長耀


左上圖:外灘,上海的象征,是上海最具標志性、最經典的城市景觀區域,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區之一。上圖:從新落成的百老匯大廈上,俯瞰一灣新月形的江岸的外灘公園。(資料圖:攝于1935年)
外灘是上海的象征,是上海母親河——黃浦江最成熟的經典岸線,也是上海最具標志性、最經典的城市景觀區域,百余幢歷史建筑素有“萬國建筑博覽”的美譽。而位于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的外灘源是上海開埠歷史的起點,上海近現代貿易、商業和金融業在此蘊育生長;這里是海派文化的源頭,中西方文化于此交融積淀。至今保存完好的14幢近代優秀歷史保護建筑,集中了歐洲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裝飾藝術派和現代主義等多種建筑風格,雖歷經140年的風雨洗禮與滄桑變革,依然散發著華貴典雅的氣息。
2002年6月,按照“重現風貌,重塑功能”的整體思路和打造高端商務文化區、歷史風貌保護區和公共社交休閑區為一體的功能定位,外灘源項目一期工程正式啟動。在經過九年的保護與開發后,占地總面積9.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7.32萬平方米的外灘源一期已初具規模。以原英國領事館及領事官邸為核心的外灘源33項目中的公共綠地和圓明園路步行街已對公眾開放,園內27棵百年古樹與整修一新的英式草坪營造出秀麗的建筑園林景觀與濃厚的歷史人文氣息;于2010年9月試運營的外灘源壹號,作為金融家俱樂部和高端文化藝術的展示場所,實現了保護修繕歷史建筑和拓展現代城市功能的完美結合;作為國際知名品牌酒店全球旗艦店的半島酒店已于2010年3月正式營業。通過功能重整與設施更新,一個既恢復了歷史風貌,又被賦予了現代城市功能的經典街區已初顯輪廓。

位于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的外灘源是上海開埠歷史的起點,保留著一批建成于1920年至1936年間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是外灘“萬國建筑博覽會”的源頭,也是上海現代城市的源頭。

圖為四川路橋與郵政大樓,關于她們還有一則動人的故事。1949年5月,四川路橋邊上的郵政大樓是當時國民黨軍困守蘇州河畔的最后一個據點,當時毛主席下令,對頑抗的國民黨官兵只能開槍,不能開炮,為的就是保護橋邊這座建成于1924年,具有充分歷史價值的建筑。

聞名遐邇的外灘,東起中山東一路,北起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筑群。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

落成于1873年的原英國領事館變身為這座“外灘源壹號”,正成為外灘金融集聚帶的重要配套。這種外廊式風格的百年歷史建筑在上海灘幾乎找不到第二座。

英國領事館官邸是外灘現存的一線建筑中年代最為久遠的房屋,開工興建于1872年6月,1873年4月落成,由英國建筑師格羅斯曼和鮑伊斯設計,呈現維多利亞時代盛期的新文藝復興風格。(資料圖)



“外灘源壹號”經細心修繕,保留著百年前的原版地磚。踩上去時,會否產生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以原英國領事館及領事官邸為核心的外灘源33項目中的公共綠地和圓明園路步行街現已對公眾開放。
廣而告知:2012年攝影欄目換新顏嘍!
我們的世界有兩個:看得到的在外面,另一個在內心。
你感知到了嗎?內心那份想要傾訴的渴求,想要沖破捆綁、釋放靈思的熱愛與癲狂?拿起你的鏡頭,帶著愛去攝影,你想告訴外面世界的,會在你的鏡頭中綻放。
時間跨入2012年,《檢察風云》雜志攝影欄目也將換上新顏,主打通過一組高質量的照片,配上精美文字,詮釋您心目中的思想與情感。
我們希望集納群智,呈現不同視角、多元主題。可以涉及人文、自然科普,或是社會新聞等,不拘一格。照片和文字請發至欄目編輯郵箱。
《檢察風云》2012“鏡界”攝影秀,期待您的作品在此展出!
編輯:成韻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