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衛
(河海大學 商學院,南京,210098)
產業園區是以產業集群為產業組織形態基礎的,是產業集群的空間載體和空間利益實現的形態[1]。高科技產業集群所具有的地理臨近、本地化的社會文化環境、內部網絡及外部聯系等能有效建立區域創新網絡,在創新網絡中企業容易獲得資源共享以及能力互補優勢、知識溢出效應、集體學習機制、創新的累積效應、更低的創新風險和成本,有效促進群內企業間的學習并且激發和鼓勵創新,從而使得集群企業形成創新優勢。高科技產業集群的這種促進群內企業的學習和創新產生了整體性的動態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被認為是區域最重要的競爭優勢來源,并促進園區向學習型和創新型區域演化[2]。由此,知識創新成為高科技產業園區演化的根本動力。知識創新是以實現知識的創新發展為目標,融合不同知識資源及知識生產能力與創新能力,涉及不同層次知識主體共同參與的知識生產、積累、轉移、吸收、創新與應用等的知識活動及其相互關系,是知識的復雜活動過程,是一個知識學習創新的系統行為。因此,探討知識創新的具體動力機制,對如何促進高科技產業集群和園區的知識創新系統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知識創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本文設計一個雙循環流程模型圖(圖1示)來反映知識創新的過程和結果。從圖1中看出,知識創新能有效提升園區企業和園區整體的競爭能力,從而建立起動態的競爭優勢,推動高科技產業集群和園區的可持續演化發展;而知識創新又必須建立在知識學習基礎上,知識學習促進技術能力的培育與進化,知識的學習和技術能力的發展共同促進了知識創新行為的實施。
圖1模型包括兩個封閉的環,上面的環代表知識創新的動態過程,下面的環代表知識創新促進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和演化進而促進高科技產業園區演化的動力機制與過程。對高科技產業園區而言,知識創新是其演化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知識創新又是知識學習和技術能力積累成長的動態過程的結果,知識創新成為上下環的連接點。本文前言已對下環的內涵進行了深入分析,對上環的分析是本文分析的重點。
高科技企業、集群和園區在實際業務經營和發展過程中,會積累大量的實際生產和經營經驗,通過知識反饋系統反饋作用于知識創新,進而提高產品和服務競爭能力。來自實際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知識和經驗作用于知識創新又必須依賴企業的知識學習和技術能力,沒有有效的持續的知識學習和技術能力,反饋來的實際經營知識和經驗的價值也將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識創新經驗(知識反饋)來自于創新過程,并作用于知識學習過程,知識學習最終又導致技術能力的改善。顯然,知識學習和技術能力是知識創新之所以能發生和產生價值的基礎和保障,也是知識創新的核心環節及過程,其具體的動因和機制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理解知識創新。
物理學上,能量總是自發地從高位勢向低位勢轉移和流動。同樣,園區內的高科技企業因知識勢差會促進彼此之間的知識學習,知識在企業之間進行流動和轉移。用下面模型(圖2)抽象化此知識轉移過程:
從圖2知識轉移的主要過程來看,高科技產業園區知識創新系統呈現一個高位勢企業不斷地從園區外部引進新知識再到內部擴散的過程,過程中形成高位勢企業對低位勢企業的“拉動效應”和低位勢企業對高位勢企業的“擠壓效應”,從而導致“知識勢差的產生—通過知識學習減小勢差—產生更高知識水平的勢差—進一步減小更高勢上的勢差”的動態良性循環,促進園區企業及園區整體知識系統的不斷提升和動態發展[3]。在此過程中,高位勢企業因其知識存量體現出來的領先的學習和創新能力,從而在知識轉移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它們不但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新知識和產生新知識,在提高自身知識勢的同時也通過知識轉移豐富了整個高科技園區的知識系統,為其它高科技企業提供了便利的學習條件和環境。

圖1 高科技產業園區知識創新循環模式
企業知識學習效果與其吸收能力有緊密關聯。高科技園區內企業成員的吸收能力以其現有的知識積累與技術能力為基礎,而能力的積累是隨時間、經歷、實踐、努力的函數,是一個漸進的、路徑依賴的過程。不同成員企業之間的知識存量和吸收能力的不同,導致它們在園區產業集群內具有不同的勢差地位。高位勢企業也被稱為“技術看門人(technology gatekeeper)”[4],就高科技產業園區內集群系統而言,它們可能是領導高科技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中介服務機構以及政府。高位勢企業或技術看門人在園區知識創新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對外而言,不斷掃描行業內新知識,評估組織可能需要的相關知識并實行吸收和轉化;對內而言,向組織內部成員轉移、擴散所獲取的知識。高位勢企業或技術看門人對于新知識(包括外知識)的獲取起關鍵作用,決定著高科技園區集群對外部知識的吸收能力和過程,而新知識在集群內成員間的轉移和擴散,則取決于其他園區集群成員的學習強度和園區內的組織學習機制,園區的創新態度、學習理念、激勵機制都會影響園區集群成員的學習效果,從而影響高位勢企業或技術看門人獲取的知識向其他成員的轉移和擴散效率。園區集群中不同企業之間的交互作用,決定了集群的知識獲取、擴散、積累和新知識的生成的動態過程,并最終決定了集群基于知識的持續競爭優勢。
園區集群技術創新能力增長促進知識創新可用如下系統動力學模型[5]來解釋。
模型假定:高科技產業園區內所有高科技企業或相關機構分為“高位勢企業”成員和“低位勢企業”成員兩類,其中前者為集合i,后者為集合j,χi、χj分別代表高科技園區內兩類企業的知識產出量。
用A的函數度量高科技園區集群的整體技術創新能力:

式(1)中:
α和β:分別代表高科技產業園區內部知識系統和外部知識系統的相對重要程度。
Ii:代表高位勢企業從園區集群外接受的知識流量的強度,它是高科技產業集群與外部知識系統聯結強度的量度。αTijχiχj:代表高科技園區集群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βIiχi代表園區外部知識系統因素的作用。其中,Tij是園區集群高位勢企業成員i與低位勢企業成員j的知識關聯強度,其定義為:

圖2 高科技產業園區企業知識轉移模型

式(2)中,Sij代表高位勢企業成員i和低位勢企業成員j之間的知識流量,χi和χj分別是它們的知識產出量。
通常,高科技園區中高位勢企業以自主創新為主,低位勢企業以模仿創新為主,假定高科技園區產業集群中的知識和技術能力的投入由高位勢企業i進行,則高位勢成員企業用于知識和技術能力的投入Ci包括用于高科技研發所需要的研發人員、工程師等技術人員的人力資源投入和相關科研設備、儀器、購買的程序代碼或數據庫等等物質投入。投入Ci與高科技園區集群創新能力A之間的關系為:

式(3)中,λi為比例系數。
根據式(1)(2)(3),可得到如下高科技園區集群創新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由于χ是C的非線性函數,因此式(4)是一個非線性的動力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展開對高科技園區集群創新能力A的變化的分析,由式(1)和(3)可得到:


可看出,在高科技園區內成員企業的dχ為負或dC為負的條件下,A必然下降。
上述分析表明,高科技產業園區集群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與兩方面因素有重要聯系,一是高位勢成員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學習投入的提高;二是高位勢企業與低位勢企業之間的知識關聯強度。在園區內部,高科技企業之間存在知識存量的差異,它們之間的知識轉移、流動和共享對于各高科技企業自身的知識增長作用是非線性增長的。基于自主開發的成本及模仿創新的成本差異,選擇自主進行技術開發和知識創新或積極引進、吸收外部知識的享對于各高科技企業自身的知識增長作用是非線性增長的。基于自主開發的成本及模仿創新的成本差異,選擇自主進行技術開發和知識創新或積極引進、吸收外部知識的高位勢企業通常在園區內充當領導角色,其他中多選擇模仿創新和園區內知識共享與吸收的低位勢企業通常作為追隨者,從而在園區內形成高位勢企業領導牽頭、眾多低位勢企業跟隨發展的雁陣模式,整個高科技園區構成一種非均衡非對稱結構的知識創新系統[6]。
園區內高科技企業的知識學習成本C包括了知識的搜尋成本Cs和吸收成本CC,即C=Cs+CC。其中:①搜尋成本Cs,是指知識需求方搜尋、鑒別、確認所需知識而發生的成本。大量的行業和技術顯性知識隱藏在行業內數量眾多的企業、行業協會、行業論壇、行業刊物、行業參與者的產品文檔等各類載體中,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跟蹤、搜集和分析,才能辨別是否真是自己所需知識,這過程都將花費巨大的搜尋成本。同時,對行業和企業影響更大的高科技產業隱性知識由于其不可編碼性和傳播的地域性及理解意識層面還受到文化和社會資本的影響,因此,隱性知識的搜尋成本將更為龐大。②吸收成本CC,主要是知識學習方花費在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內化階段)和隱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社會化階段)兩個階段所耗費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和相關人力資本投入。吸收能力的大小影響吸收成本,而吸收能力又受到企業主體的知識存量、學習和創新能力、學習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為提高吸收能力必將在人力資本、學習基礎設施與條件方面進行事先投入,這構成了吸收成本的隱性投入部分。
園區內高科技企業的知識學習收益B體現在:因知識學習獲得的技術能力提升和創新能力的成長,從而競爭實力得以形成和培養,獲得競爭優勢和經濟利益;企業組織或個體因知識學習和創新而在業內或社會領域獲得各種有利評價和認識從而獲得的品牌與形象價值、自我實現的成就感。知識學習收益來源于兩個方面,知識和技術的直接轉讓所帶來的收益BC和由于知識溢出效應而導致的知識共享和學習效益Bf。通過知識和技術的直接轉讓,園區高科技企業可目的性非常明確地學習到所需知識,并實現與原有的專門知識進行整合和創新,鞏固其經營優勢及快速形成自己的新專業知識,為更好創造產品和客戶價值或進入新的領域做好準備。園區集群知識創新網絡的知識溢出效應比直接知識轉讓更為隱蔽和持久,通過園區知識創新網絡,有效吸收并利用其他組織的知識與經驗,是知識型企業的基本競爭策略和發展戰。
對高科技企業來說,盡管知識創新具有高成本、高風險以及收益的不確定性特點,但一旦創新成功,知識的獨占性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壟斷性收益;但知識在創新和轉化過程及企業業務實施進程中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外溢,而知識的外部性又使得知識可以低成本為其他企業共享,削弱了知識創新方的獨占收益。因此,實踐中,高科技企業是通過自主創新還是通過知識購買或是通過知識溢出來進行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成本—收益分析將決定具體的決策動機。但總體看,對以知識創新為核心的高科技企業而言,不斷進行知識學習和創新,獲得的收益將是持久的有益的。
知識創新是高科技產業集群和高科技產業園區動態競爭優勢的根本來源,是集群和園區演化的基本動力。知識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園區內企業和集群的知識學習模式與動因、技術能力的積累和增長機制,是決定知識創新進展的關鍵過程與行為。文章通過構建知識創新的完整循環模型,使研究深入到了園區知識創新系統內部的具體動因和動力機制。通過對不同知識勢差的知識學習的分析、技術能力成長的動力學分析以及知識創新的成本—收益分析,進一步揭示了園區知識創新的動態過程和機理。高科技產業園區建設應高度重視知識的創新,通過創新網絡的建設和知識創新系統的提升,使之成為學習型和創新型區域。
[1] 黃曉衛.基于知識創新視角的高科技產業園區演化動力分析[J].科技與經濟,2011,(8).
[2] 丁煥峰.學習與區域創新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 王福濤,錢書華.創新集群的演化動力及其生成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8).
[4] Allen,J.Managing the Flow of Technology[M].Cambridge MA:MIT Press,1977.
[5] 張東風.復雜性理論的企業集群成長與創新系統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 任錦鸞.創新機理:基于復雜性科學的視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