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梅,殷功利,葉新平
(1.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南昌 330013;2.南昌理工學院,南昌 330013)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舒爾茨(1960)論述了人力資本理論,并且定量研究了1929~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出了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國民收入增長的比重為33%的結論。黃卉,蘇立寧(2007)認為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對于經濟增長促進作用是較大的[1]。陳立泰,黃仕川(2008)認為:教育發展對重慶市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顯著的,但是經濟增長不是教育發展的格蘭杰原因[2]。于凌云(2008)運用1996~2005年中國的面板數據分析,認為:中國政府、非政府投入對于人力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是具有短期效應的,在教育投入比相對較低的地區,物質資本投入是拉動經濟增長主要原因,而非政府投入的增長對人力資本的積累產生更加明顯的效果[3]。鄧媛,李瑞光(2009)認為云南省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長期均衡關系,在經濟增長的貢獻中,教育投入占24.3%[4]。楊大楷,孫敏(2009)認為:公共教育投資與三次產業的總產值均具有長期正向均衡關系,其中,對第三產業的正效應是最大的。三次產業的總產值對公共教育投資沖擊的長期響應是正的[5]。現有的文獻對安徽財政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比較少見,本文將實證分析安徽財政教育支出與安徽經濟增長的關系。
以安徽財政教育支出(ED)、GDP二個時間序列來分析安徽財政教育支出和安徽經濟增長(GDP)之間的關系,樣本區間選取1995~2010年(如表1)。序列DDED、DDGDP由序列ED、GDP二階差分變換得來。

表1 1995~2010年安徽省GDP以及財政教育支出 (單位:億元)
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很重要。若時間序列不平穩會產生偽回歸現象,這樣會導致回歸模型的結果失真。我們采用ADF檢驗法檢驗單位根,使用Eviews5.0根據樣本自動推薦的q值來確定最大的滯后項。表2是平穩性檢驗結果。

表2 平穩性檢驗結果
其中,表2中第三欄檢驗形式中的c、k、n分別為:常數項、趨勢項、滯后階數。由上面的表2可以看出,GDP、ED是非平穩變量,而DDGDP和DDED是平穩變量,是I(2)的。DDGDP和DDED之間符合存在協整關系的條件,我們可以進行回歸分析。
協整理論可以表述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序列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單整階數相同;(2)它們之間確實存在著協整關系,那么變量之間就應該存在:一種長期的、穩定的均衡關系。這樣的話,“偽回歸”的問題就可以避免了。我們運用E-G兩步法來進行協整分析。首先,我們建立安徽財政教育支出與安徽經濟增長關系的回歸模型(1),得到如下協整方程式:


以上參數的t值=11.71、38.22>臨界值t0.025(14)=2.15,F=1460.60>臨界值F0.05(14)=3.74,都通過了檢驗。
其次,殘差Et的平穩性可以通過ADF檢驗來判斷。若一變量序列存在協整關系的話,則殘差Et就應該是平穩的。我們進行ADF檢驗,可以采用一個合適的檢驗公式為[6]:

協整檢驗的ADF臨界值在5%顯著水平下為-1.97>Et-1的T值-2.91,得出殘差項是穩定的,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安徽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整關系成立。
方程式(2)具有確定的經濟意義為:安徽財政教育支出每增長1%,名義安徽經濟增長將增長27.77%。同時說明了安徽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
格蘭杰(Granger)定理可以表述為:假如一組變量存在協整的話,則總是可以找到一個誤差修正模型來表述這組變量之間的短期非均衡關系的。我們得到安徽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誤差修正模型。

其中,Et-1作為誤差修正項。由BG檢驗法可以得到:LM(2)=1.22<χ2(2)=5.99,說明模型(4)的殘差序列的自相關是不存的。由臨界值T0.025(12)=2.18小于變量、誤差修正項Et-1的回歸系數的T值,表明回歸系數都是顯著的。安徽經濟增長的短期變動受到安徽財政教育支出的正向影響,本期的財政教育支出每增加1%,本期經濟增長將增長26.94%。根據短期調整系數Et-1的回歸系數為負數,可以得出符合反向修正機制。它表明了安徽經濟增長與長期均值的偏差中的55%得到調整。模型(4)反映了安徽經濟增長受安徽財政教育支出的短期波動規律,說明了安徽財政教育支出與安徽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緊密,在短期,安徽財政教育支出也促進了安徽經濟增長。
綜合模型(2)、模型(4)可知,安徽財政教育支出對安徽經濟增長的影響短期小于長期。說明安徽財政教育支出的長期效應大于短期效應。安徽財政教育支出的人力資本的發揮需要通過一定的時間才能發揮其潛能,而短期效應可通過安徽教育消費與安徽教育投資來實現快速促進經濟增長。
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可以由協整檢驗來檢測,而這種均衡關系能否構成因果關系可以由計量技術手段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來檢測。表3列出了安徽經濟增長與安徽財政教育支出間因果關系的檢驗結果。

表3 格蘭杰(Granger)非因果性檢驗結果
表3結果說明,在90%置信度下,滯后期數是4時,安徽經濟增長是安徽財政教育支出增長的原因,安徽財政教育支出增長是安徽經濟增長的原因。
上述的分析告訴我們:在短期,可能存在某隨機擾動項的沖擊,導致安徽財政教育支出與安徽經濟增長之間的變化不協調,但長期內,安徽財政教育支出與安徽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從協整分析可以得出:在短期、長期,安徽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促進安徽經濟增長。從Granger因果檢驗得出:安徽經濟增長是安徽財政教育支出增長的原因,安徽財政教育支出增長是安徽經濟增長的原因。可以這樣說,安徽財政教育支出對安徽經濟增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黃卉,蘇立寧.安徽省人力資源狀況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7,(4).
[2]陳立泰,黃仕川.重慶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1985~2006[J].統計與決策,2008,(14).
[3]于凌云.教育投入比與地區經濟增長差異[J].經濟研究,2008,(10).
[4]鄧媛,李瑞光.基于VAR模型實證分析云南省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4).
[5]楊大楷,孫敏.中國公共教育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財貿研究,2009,(5).
[6]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