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 孫叢林
不同準備金評估標準對產險公司業務評價指標的影響分析
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 孫叢林
《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實施以后,對產險公司、整個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對準備金的評估有不同的標準要求,有法定準備金評估和財務準備金評估,不同的評估標準對保險公司的內部管理和財務報表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本文試圖通過比較在法定評估標準和財務標準下,利用實例分析產險公司在不同的發展時期綜合賠付率和綜合費用率的變化情況,幫助管理層更清晰的識別和防范經營風險。
法定準備金 財務準備金 綜合賠付率 綜合費用率 保費費用率
為加快我國保險業的國際接軌步伐,實現企業會計準則在保險業的完整貫徹實施,增強保險業和其他行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2008年以來,財政部和保監會相繼出臺了 《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關于保險業實施<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有關事項的通知》以及《保險合同相關會計處理規定》等辦法規定,就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確認、重大保險風險測試、保單獲取成本遞延以及準備金評估標準等方面的會計政策和具體會計處理方法做出了規定。實施《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以后,保險公司的準備金評估標準將面臨著兩套不同的評估標準,分別為用于計算償付能力要求的法定評估標準和用于年度財務報告的財務評估標準。不同的準備金評估要求對保險公司綜合賠付率、綜合費用率影響不同,容易造成賬面經營成果與業務內在品質的不一致。
不同評估標準對綜合賠付率和綜合費用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指標計算的分母即已賺保費上,原因在于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的計算發生變化。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規定保單獲取成本應當計入當期損益,不能遞延。在財務準備金評估標準下,未到期責任準備金一般采用未賺保費法評估,即:
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總保費-首日費用)×未到期天數/365或風險分布法]+保費不足準備金
一般來說,在保單獲取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當業務規模增長時,財務評估標準下計算的已賺保費將高于法定評估標準下計算的已賺保費;當業務規模萎縮時,財務評估標準下計算的已賺保費會低于法定評估標準下計算的已賺保費。
賠付率是一個在財產保險行業使用頻率較高的評價指標,被普遍用于評估業務質量、分支機構考核、行業監管等方面。賠付率的計算由于分子和分母的設定口徑不同而有不同的計算指標。行業內最常用的賠付率指標是綜合賠付率,相對其他賠付率指標它通常被認為更真實、更全面,更能及時地反映統計區間整體賠付狀況。一般地,綜合賠付率是指在一定期間內發生的綜合賠款與相應的已賺保費的比率,其計算公式是:
綜合賠付率=當期賠款/已賺保費=(賠款支出-攤回分保賠款+未決賠款準備金提轉差)/(保費收入-分出保費-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
在財務評估標準下,保單獲取成本一般一次投入,由于在對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評估時計入了保單獲取成本的因素,因此保費收入減未到期責任準本金后形成的已賺保費會在時間上的分布會體現不均衡,通常是在承保當期偏高,以后各期偏低,而一般的實際承保風險在時間上的分布是相對均勻的。這樣,在計算綜合賠付率時,由于分子分母的時間分布不同,導致了綜合賠付率指標與真實值存在一定偏離。
下面通過實例說明在業務組合下保險公司的法定評估標準下和財務評估標準下的綜合賠付率。假設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發展模式為先擴張后收縮,存在擴張和收縮的周期性波動,具體如下:
2011年公司的保費收入為100億元,2012年保費收入增長到200億元,2013年保費收入增長到400億元,2011年至2013年為擴張模式;2014年保費收入降到 200億元,2015年保費收入降至 100億,2013至2015年為保費收入的收縮時期。假設年度內保費分布和風險與損失發生時間分布是均勻的,不考慮未決賠款準備金影響,承保業務的首日費用率為20%,業務用定價口徑反映的實際賠付率為65%。
(一)在法定評估標準下。2011至2015年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分別為50億元、100億元、2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分別為50億元,50億元,1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已賺保費分別為50億元,150億元,300億元,300億元,150億元;綜合賠款分別為32.5億元,97.5億元,195億元,195億元,97.5億元;綜合賠付率分別為65%,65%,65%,65%,65%;具體計算如表1。

表1 法定評估標準下的綜合賠付率
(二)在財務評估標準下。2011年至2015年公司的首日費用發生額分別為20億元,40億元,80億元,40億元,20億元;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分別為40億元,80億元,160億元,80億元,40億元;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分別為40億元,40億元,80億元,-80億元,-40億元;已賺保費分別為60億元,160億元,320億元,280億元,140億元;綜合賠款分別為32.5億元,97.5億元,195億元,195億元,97.5億元;綜合賠付率分別為54.17%,60.94%,60.94%,69.64%,69.64%;具體計算如表2。
由此可見,盡管實際的業務質量沒有實質變化,但是隨著保費收入的波動,不同評估標準下計算的綜合賠付率差距較大。在法定評估標準下,假設業務質量不變,綜合賠付率始終維持在65%;而在財務評估標準下,保險公司不同發展模式下,表現出來的綜合賠付率是變化的,總體來看,當保費收入擴張時,綜合賠付率低于實際的業務賠付率,這易給管理者造成過于樂觀的錯誤判斷,盲目擴大業務規模;當保費收入收縮時,綜合賠付率高于實際的業務賠付率,這易導致管理者錯誤地認為業務質量較差并更加謹慎地縮減業務規模。
綜合費用率=綜合費用/已賺保費=綜合費用/(保費收入-分出保費-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
法定評估標準和財務評估標準對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的計算主要區別在于對保單獲取成本上,即首日費用的處理上。下面以具體的實例模型分析對綜合費用率的影響。假設條件和上例相同,保費費用率為30%,即每獲取100元的保費所需要的所有費用為30元。
(一)在法定評估標準下。2011至2015年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分別為50億元、100億元、2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分別為50億元,50億元,1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已賺保費分別為50億元,150億元,300億元,300億元,150億元;綜合費用分別為30億元,60億元,120億元,60億元,30億元。綜合賠付率分別為60%,60%,48%,30%,12%;具體計算如表3。

表3 法定評估標準下的綜合費用率
通過以上實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法定評估標準下,由于保單的首日費用不能遞延,提取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高,形成的已賺保費少,因此對于保費快速增長時期的保險公司,容易形成增長的懲罰,即增長速度越快,綜合費用率越高;當保險公司處于業務收縮時期,期前釋放的已賺保費增多,綜合費用率降低。
(二)在財務評估標準下。2011年至2015年公司的首日費用發生額分別為20億元,40億元,80億元,40億元,20億元;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分別為40億元,80億元,160億元,80億元,40億元;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分別為40億元,40億元,80億元,-80億元,-40億元;已賺保費分別為60億元,160億元,320億元,280億元,140億元;綜合費用分別為30億元,60億元,120億元,60億元,30億元;綜合費用率分別為 50%,37.5%,37.5%,21.43%,21.43%;具體計算如表4。

表4 財務評估標準下的綜合費用率
同理,通過上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財務評估標準下,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增長過快,也面臨著增長的懲罰問題,但由于首日費用可以遞延,綜合費用率變動的程度較法定評估標準趨于緩和,各年間波動相對平穩。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法定準備金評估標準下綜合賠付率指標不受保費規模的影響,更能真實反映保險公司承保業務的賠付狀況,因此考核當期業務的賠付狀況宜采用法定準備金評估標準計算綜合賠付率更為合理。對綜合費用率來說,兩個評估標準下計算的綜合費用率指標均不能反映當期業務費用的配比情況,均存在“增長的懲罰”問題,宜采用凈保費費用率來衡量。
在不同的評估標準下,由于對首日費用的處理要求不同,造成對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的計算結果不同,形成不同的已賺保費,得出不同的綜合賠付率和綜合費用率,從而對同一業務質量做出不同的評價,因此在評價業務指標時必須考慮不同評估標準下的綜合結果,必要時財務精算人員應根據公司實際情況開發一套適合公司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
謝志剛.2006.非壽險責任準備金評估.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