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對廣東、江西兩省經濟合作過程中擴散效應的分析,即一方面從生產要素的角度考慮,研究廣東采購江西初級產品和江西勞動力轉移至廣東;另一方面從廣東產業轉移至江西、廣東游客到江西旅游等這兩個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心地區廣東對江西的經濟擴散效應,并探討粵贛兩省經濟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前景,提出粵贛經濟進一步合作的解決思路與政策建議,希望能為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合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擴散效應;產業轉移;粵贛合作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011-03
粵贛兩省相鄰,雖自古以來便有經濟往來,然而受制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交通不便,導致粵贛兩省經濟交往并不是十分密切。但是隨著近二十年來粵贛兩省交通條件逐步改善,如京九鐵路、粵贛高速公路的開通,粵贛兩省經濟往來日趨緊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粵贛兩省政府多次簽訂合作協議,為粵贛經濟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2001年5月,粵贛兩省簽訂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兩省經濟技術合作的協議》;2003年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9+2”——廣東、江西、湖南、福建、海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9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簽署為粵贛兩省進一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2010年,粵贛兩省舉行了“廣東產品江西行啟動暨粵贛經貿合作項目簽約儀式”,進一步推動了兩省的經貿合作。
一、粵贛區域經濟合作觀點綜述
粵贛經濟合作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兩省旅游、交通物流以及農業等單獨某個行業的合作,以及閩粵贛經濟區合作和湘粵贛紅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等小范圍經濟區合作。旅游合作方面主要有鄭海燕(2011)從客家文化切入,認為閩粵贛客家地區文化底蘊豐厚、民俗風情濃郁,旅游資源和市場具有相似性,旅游開發潛力大,應該開展區域旅游合作,組成客家文化旅游大區,共打“客家文化”旅游牌,實現區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袁慶林、周運錦(2005)和鄧峰、曾天雄(2011)等探討了湘粵贛“紅三角”地區的旅游區域一體化問題。交通合作方面主要側重于粵贛高速公路和粵贛運河設想等方面。物流合作主要是對閩粵贛經濟區物流情況的分析。王鴻鵬(2008)分析了該區域的物流合作情況,認為各方應從共贏互融的理念出發加強物流合作,如物流園區建設、通關和口岸一體化、人才培養等方面。汕頭大學對閩粵贛經濟區合作已有相對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如黃燕等(1998—2002)從區域經濟學理論和實證的角度分析了“閩粵贛”經濟區經濟差異、產業結構與產業素質差異,認為無論從構成城市或地理區域看三次產業構成均呈現明顯的差異性、工業化程度呈現明顯的梯狀性,經濟合作潛力巨大。
目前,關于粵贛兩省全面經濟合作研究的論文極少,只有陳恩、袁群華(2004)較全面地分析了粵贛兩省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差異,提出21世紀廣東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提升需要江西等其他地區為其經濟腹地,而作為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江西要實施“中部崛起”發展戰略,更應主動接受廣東經濟的輻射和承接產業轉移;粵贛兩省間經濟發展水平的明顯差異表明兩地具有進行產業梯度傳承和經濟資源整合的深厚潛力與廣闊前景。
二、擴散效應及其作用機理
所謂擴散效應(Gurmar Myrdal)是指所有位于經濟擴張中心的周圍地區,都會隨著與擴張中心地區的基礎設施的改善等情況,從中心地區獲得資本、人才等,并刺激促進本地區的發展,逐步趕上中心地區。從而促使生產向其周圍的低梯度地區擴散,產生對周圍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其作用機理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使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的初級產品、初級產業得到發展。隨著高梯度地區的發展將會擴大對經濟不發達低梯度地區的原材料與初級產品的購買量,如果區域間產業結構形成了投入產出相互銜接的互補型關系,高梯度地區的產業為自己建立原材料與初級產品基地,常常會進行相應的投資與技術轉移。因此,高梯度地區產業的發展會促使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的相應發展。另一方面是產業變遷與轉移在動態發展中喪失比較效益或因過度集聚而不經濟的產業會逐步向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轉移,如簡單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擴散。隨著高梯度地區的產業部門由創新階段演進為成熟和衰退階段,便由技術密集型轉為勞動密集型,并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產生所謂“外流”現象。
三、粵贛區域經濟合作擴散效應分析
根據擴散效應的作用機理,以下我們首先從生產要素的角度考慮,研究廣東采購江西初級產品和江西勞動力轉移至廣東。廣東從江西主要采購的是初級產品,包括農產品、工業原料等。“十一五”期間,從江西運往廣東的糧食每年為15億公斤到20億公斤。改革開放后,作為勞動力輸入大省,廣東歷來是江西富余勞動力輸出的主要省份,2005年江西省向廣東輸出勞動力209萬,占全省輸出總量的38.6%;2010年江西省向廣東、福建兩地勞務輸出356萬人,占全省勞務輸出總量的52.2%,其中大部分勞動力都是輸往廣東省。
其次,從廣東產業轉移至江西、廣東游客到江西旅游等這兩個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心地區廣東對江西經濟的擴散效應。當然產業轉移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是為了開拓江西市場。“十五”期間,江西省與廣東省簽訂經濟技術合作項目3 495個,占江西省經協合同項目總數的20.8%;實際引進廣東資金462.31億元,占江西省實際引進省外資金總額的21.4%,其中,廣東入贛投資額億元以上企業139家,總投資額297.81億元,已進資109.05億元。截至2010年底,在贛的廣東企業總數已超過3萬家,投資總額超過1 000億元,其中,項目投資5 000萬元以上的達到330多家,合同總額超過700億元。江西與廣東的合作項目和資金約占江西全省引進內資的1/4,其中贛州同廣東的合作項目和資金占贛州引進內資的90%以上。目前,廣東已成為與江西實施合同項目最多、投資額最大的省份之一。粵商投資大軍參與江西建設,為廣東經濟延伸了產業鏈,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也解決了江西幾十萬人的就業問題,為江西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江西也是廣東產品的重要銷售市場之一,品種全、項目精、質優價廉的廣東產品深受江西消費者喜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廣東產業轉移江西的過程中,有一種現象必須十分重視:近年來,昔日的打工仔、打工妹呈現出回歸的形勢,正成為江西省勞動力的主力和創業的生力軍,間接帶動了廣東與江西間的產業轉移。據江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統計,2008年江西省外出務工人員為680萬人,其中赴省外務工人員558萬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東部沿海地區不少企業進行裁員甚至關閉。從2008年9月份開始,返鄉農民工逐步增多,到2009年春節前江西省返鄉農民工達到330.9萬人,截至2009年4月返鄉農民工不再出省務工人數達到100萬人;2011年江西省約有39萬返鄉農民工選擇家門口就業。
粵贛兩省積極推動旅游合作。自2003年泛珠三角合作協議簽訂以來,粵贛兩地在旅游品牌共建、資源共享、宣傳互動、客源互送、市場共管等方面開展合作,促進了兩地旅游市場的繁榮。2010年江西接待廣東游客約900萬人次,廣東接待江西游客620萬人次,兩地互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
四、粵贛兩省經濟合作潛力分析
(一)粵贛兩省經濟現狀總體比較
廣東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經過30余年的發展,多項經濟指標均處于全國的前列,2011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71 546億元,廣東省GDP為52 674億元,占全國的11.2%,約占1/9;廣東總人口10 473萬,人均GDP50 295元,增長8.0%;2010年廣東省居民人均消費16 722元。2011年,全國進出口總額36 421億美元(出口18 986億美元),其中廣東省的進出口額為9 134億美元(出口5 319億美元),占全國的25.1%(出口占全國的28.0%);2011年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1 060億美元,廣東省為218億美元,占全國的20.6%。廣東的發展速度一直很快,GDP從1978年的185.85億元升至2011年52 673.59億元,增長283.4倍,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8.73%。
江西省作為我國中部欠發達省份,雖然在本世紀以來實施“中部崛起”中發展較快,2000—2011年年均增長16.77%,但主要經濟指標不僅低于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而且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1年,江西省GDP為11 584億元,占全國的2.46%,比2010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江西總人口4 475萬,人均GDP25 884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人均34 998元。2010年江西省居民人均消費3 546元。2011年,江西進出口額為315.56億美元(出口218.81億美元),增幅達46.1%(61.3%),占全國的0.87%(出口占全國的1.15%);實際利用外資總額60.59億美元,占全國的5.72%。從總體經濟情況的比較看,粵贛兩省經濟狀況差距較大。
表 2011年粵贛兩省主要經濟數據比較
數據來源:政府統計公報
(二)兩省產業結構比較與江西的資源優勢
廣東省的產業結構水平比較高,2011年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95.0% ,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9.9近5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6 205.3億元,占比49.8%;第三產業增加值23 808.5億元,占比45.2%,服務業高于工業占比。江西的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所占GDP比重較大,達12.0%;而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 600.5億元,占比只有31.1%。第二產業增加值6 592.2億元,占56.9%。江西是一個典型從農業主導轉變為工業主導的省份。
江西的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61.3%,木材蓄積達2.5億立方米,毛竹蓄積達10億根,居全國前列。全省平均每年降水總量約2 670億立方米,人均徑流量居全國第五。礦產資源集中在黑金屬、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保有儲量居全國首位的礦產有12種,擁有全國最大的有色金屬銅冶煉基地。江西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旅游資源豐富,比較知名的景區有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鄱陽湖區、南昌及景德鎮等。江西具有較多的富余勞動力。江西省人均GDP約為廣東的1/2,工資水平也遠低于廣東。另外,江西有一定的下業及人才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西大力實施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的發展戰略,汽車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屬制品、中成藥和生物制藥、電子信息和現代家電產業、食品工業、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產業有了較好的基礎。近來,光電、高精銅材、優特鋼材、特種車船、精密機械、生物醫藥、特色化工、綠色食品、度假旅游、新型服務等產業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因此,不論從產業結構的角度還是從承接能力的角度看,江西是廣東產業轉移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三)粵贛經濟合作的區位優勢
粵贛兩省相鄰,但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種區位優勢沒有得到體現。隨著已建成的京九鐵路及跨越江西大“十”字型高速公路的建設,特別是2005年開通的粵贛高速公路把粵贛兩省潛在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現實。目前,更多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設和規劃中,如濟廣(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贛韶高速公路等,將進一步拉近粵贛兩省的距離。
五、粵贛經濟進一步合作解決思路與政策建議
(一)提升江西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承接能力
根據擴散效應中的產業轉移理論,產業轉移的路徑即沿產業高梯度地區(科技實力強大的大城市)——有能力承接的大中城市——中小城市——鄉鎮及農村。根據以上粵贛經濟合作的潛力分析,粵贛經濟合作首先應發生在江西的省會南昌以及贛州、吉安等京九鐵路和粵贛高速公路沿線的地級城市。這此城市基礎條件較好,承接產業的能力較強,特別是對于三大新興產業的承接。因此,江西的引資政策重點應在大中城市的工業園區的建設;另一方面,江西應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吸引,提高產業的承接能力。
(二)加強粵贛經濟合作的信息渠道建設
粵贛經濟合作的信息渠道建設涵蓋兩個方而:一方面,江西需要將有關引資的優勢、政策與優惠措施公布于眾,即包括一般的媒體宣傳,例如網絡,報紙等;更需要政府主導下的引資宣傳,如開展粵贛經濟合作的經貿洽談會,以及針對企業的招商活動(可通過廣東商會)。江西還應加大旅游資源的宣傳,使江西成為名副其實的度假旅游休閑地,以吸引更多投資。另一方面,廣東應起到使粵贛兩省經濟合作信息渠道暢通的作用,引導其省內企業正確把握投資信息,推動省內企業對江西投資。
(三)出臺粵贛經濟合作相關的具體政策措施
目前,粵贛兩省的經濟合作的政策還處于較寬泛的層面,出臺更為具體的區域經濟合作政策措施將對具體操作提供一個實施依據;又因為泛珠三角經濟合作類似粵贛經濟合作,這此具體政策措施也將為泛珠三角整體經濟合作提供一個可借鑒的范本。
(四)江西應實現原材料深加工,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
隨著廣東產業升級轉型的逐步推進,更高層次的產業對原材料的要求也將逐步提升。為了保證江西原材料能夠適應這種要求,并提升原材料的附加值,原材料深加工勢在必行。如江西的稀土行業應更加注重深加工,而不僅僅是靠大量低價銷售本已十分珍貴的稀土。這樣,不僅可以為廣東機電、汽車等產業提供更優質的原材料,還可以促進江西生態環境改善。江西可以利用目前較好的生態環境,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適應現階段人民對食品安全和營養的需要,拓展利潤空間,從而在具有地緣優勢的廣東市場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
(五)江西制訂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支持政策
早年出來打工的農民工在廣東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資金和市場。現有的戶籍政策以及其相關政策下,贛籍農民工(部分已在廣東創業)更具有意愿返鄉創業和就業。在目前廣東產業向江西轉移的過程中,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正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為更好地促進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已是當務之急。
(六)為拓展發展腹地,廣東應主動承擔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規律,中心地區的發展不能沒有經濟腹地,否則,中心地區將缺乏原材料、人力資本的支持,也將失去應有的市場空間。為此,作為已經率先發展起來了的中心地區廣東,主動承擔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于腹地經濟的發展,也是本身經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恩,袁群華.淺議粵贛經濟合作[J].當代財經,2004,(10).
[2]鄭海燕.區域合作視角下的客家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以閩粵贛交界為例[J].前沿,2011,(4).
[3]鄧峰,曾天雄.湘粵贛“紅三角”旅游區域一體化發展對策研究[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3).
[4]黃燕,李云華.工業化水平的測定:理論與實證研究——閩粵贛邊與珠三角、長三角經濟區工業水平的比較分析[J].汕頭大學學
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
[責任編輯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