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
摘要: 恐怕連卡梅隆導演本人也始料不及,15年前已在中國上映過的《泰坦尼克號》改成3D版再度放映,僅4月10日當天就拿下近7 000萬票房!作為一部 “老電影”,《泰坦尼克號》以3D格式重映,還能創造如此強勢的票房,著實令人驚嘆。《泰坦尼克號》3D版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值得我們深思,對我們正在著力將文化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具有很好的啟示,為我們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3D電影;傳統文化;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044-03
一、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擴大文化產業的規模
網絡上有人戲謔:中國人拍的穿越劇都是穿越到古代,因為中國歷史太悠久;美國人拍穿越劇都是穿越到未來,因為美利堅民族的發展史實在太短,乏善可陳。這里固然包含了網民對我國電視劇創作者缺乏創新意識的調侃,但也不可否認,歷史悠久不是壞事,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確實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文化資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基礎。問題在于,我們尚未找到改造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金鑰匙”。我們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就表現形式而言,還停留在淺層次的文化傳播上。《泰坦尼克號》放映至今僅15年,卡梅隆導演把這部“舊酒”——經典大片,裝上了“新瓶”——穿上3D外衣,沒有新的故事,沒有賦予新內涵,沒有推出豪華的明星陣容,完全是在一部老電影上的改造,改變了表現形式,卻創造了驚人的票房業績,為美國文化產業規模擴大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這對我們如何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有著很好的啟示意義。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泰坦尼克號》3D版電影的成功,為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提供了精典的范例。在我們熱衷于大范圍建造文化產業園時,大規模發展文化創意、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傳統文化面臨著發展方式轉變的艱巨任務。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的文化資源彌足珍貴,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資源并不等于生產力,也不會自動轉化生產力,必須根據現實的文化需求,立足實際,經過恰當的創意和市場運作,才可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文化產業的發展,除了面向異彩紛呈的現實生活尋找創意靈感外,也必須要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可以利用的創意資源。在培育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路徑選擇上,與其盲目地、急不可待地、遍地開花地尋找新興的文化產業,還不如靜下心來,很好地分析梳理我們的傳統文化,采用符合市場規律的方法加以開發利用,這對于文化產業規模的擴大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著名動畫公司夢工廠以動畫片《功夫熊貓》打開了中國市場,并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功夫熊貓》在中國取得的高票房,樹立了夢工廠對中國動畫市場的信心。2011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夢工廠正式宣布進駐中國市場。除了巨大的市場份額外,吸引夢工廠高層進駐中國的正是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將為其創作提供綿綿不絕的素材。外國人都已看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自己更應該珍惜。因此,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大力弘揚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大力弘揚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領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念新風尚,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二、提升文化產業的技術含量以擴大文化產業的規模
在上海世博會期間,有一個讓人覺得瘋狂的場面:每天從世界各地踴來的觀眾,頂著炎炎烈日,不怨其煩、趨之若鶩地在沙特館前排隊,許多人耗費整整一天時間,就是為了欣賞那短短幾分鐘的4D視頻……還有那享譽上海世博會的動感名畫《清明上河圖》等,這些都顛覆了人們對文化產品技術含量低的習慣思維。文化已成為新技術應用與集成最為廣泛的領域之一。《泰坦尼克號》3D版的成功,同樣與科技密不可分。如果說15年前看的是故事,那么15年后看到的則是故事背后的卡梅隆效應和3D效果共同助推。卡梅隆啟用專業的3D團隊,將2D影片在修復過程中轉制為3D版。3D修復是修復技術的創新,對修復技術要求很高。制片人喬恩·蘭道表示,《泰坦尼克號》拍攝時根本沒有數字母帶,所以要先清理影片中的噪點,讓影片看起來像新拍的一樣,然后再進行3D轉制。團隊中的計算機工程師需要把影片中每個物體的輪廓、形狀和每個人物臉部的輪廓勾勒出來,并放在正確位置和深度,然后再進行畫面無痕處理。將原片中巨輪在海上航行、船上頻繁走動的人們、海中跳躍的海豚、沉船時的壯觀情景等,通過3D效果逼真呈現,再次賣到世界各地。不得不說,是這些電腦特技的完美展示,決定了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再次風靡全球。
雖然發行方對玄奧的3D 技術轉化津津樂道,但我國媒體和觀眾們思索的卻是:為什么我們拍攝或制作不出這樣精美的影片來?勿庸置疑的事實是,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硬實力方面我們存在著差距。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產業發展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只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大動力。要達到這些要求,必須提升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科學技術是推動文化產業變革的重要源泉,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杠桿,是文化產業形態演進的催化劑。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及其在文化領域的應用,都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拓展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卡梅隆導演12年前就開始研究并制造3D數字攝影機,并拍攝過很多3D影片,《阿凡達》便是這樣的典范。當今世界正是通過創新、創意開發了一系列過去從未有過的資源,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應運而生,新技術賦予文化產業一種全新的能力,從而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使文化產業成為當代社會財富增值的重要力量。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數字電影、數字電視、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重要貢獻份額,也是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主要增長點。作為發展中的新興經濟體,我們必須堅持文化與科技相融合,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廣泛運用數字化和網絡化等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模式,豐富文化表現力、增強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傳播力,實現文化與科技雙輪驅動、兩翼齊飛,延伸文化產業鏈,促進文化產業規模化集聚,帶動文化產業全面發展和提升。
三、改進文化產業的市場運作以擴大文化產業的規模
一部電影就是具有再精湛的藝術技藝,再深刻的文化內涵,如果沒有觀眾喝采,它所有的價值都將無從體現。《泰坦尼克號》這部許多觀眾都耳熟能詳的經典電影,為什么還會讓觀眾心甘情愿地走進電影院去消費呢?今年正值泰坦尼克號首航百年之際,媒體無疑會再次審視那場百年前的災難事件,這本身就是對電影市場的有效宣傳。攜《阿凡達》等3D電影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之勢,以2D轉化為3D為賣點,卡梅隆導演不僅瞄準15年前看過影片的擁躉,更將目標觀眾定位在那些曾經看過但由于年齡小對影片一知半解,甚至是從未看過這部電影的80、90后人群,這也是營銷策略的成功之處。在目標市場選擇上,卡梅隆導演聚集在中國這個文化產業勃興的國度,也是明智之舉。在參加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時,卡梅隆導演反復強調,“電影若要生存,必須依靠中國市場。我們需要學習、理解中國市場,并尋求合作。”中國市場果然沒有讓他失望,貢獻了全球票房的一半以上。《泰坦尼克號》3D 版發行時,放棄了15年前災難愛情片的定位,以懷舊情感營銷作為突破口。當年曾經一睹《泰坦尼克號》的青年電影觀眾經過15年后,已經變成了35—50歲之間的中年人。而過去的15年,恰恰是我國社會急劇變化、國人情感跌宕、離婚率節節攀升的時期,官二代、富二代炫耀富貴的事例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青春已逝、物是人非、勞燕分飛成了不少國人刻骨銘心的心理體驗。發行方正是抓住觀眾的情感脆弱點,以“15年后,你和誰重登《泰坦尼克號》?”、“15年后,和你看《泰坦尼克號》的還是不是那個他?”等獨特賣點,講述一個底層社會的青年大戰富二代贏得美人歸的故事,擊潰了觀眾的心理防線,契合了當下年輕人的心態。
因此,巧妙的檔期安排、精心的影片再定位、四兩撥千斤式的營銷策略值得我們深思。與之相比,我國以3D 版亮相的《大鬧天宮》、《倩女幽魂》、《新龍門客棧》可謂慘淡收場,這值得我們很好的反思。市場畢竟是要靠產品來說話的,文化產品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脫穎而出,才能擴大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盡管近年來我國電影在產業規模上不斷擴大,票房節節攀升,說明觀眾對于中國電影文化價值的認同,標志著我國電影文化產業在市場意義上的勝利。但是一部15年前映過的外國電影,換了個馬甲就把我們的電影市場攪得暗淡無光,提醒我們必須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博大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采用恰當的營銷策略來推銷我們的文化產品。為此,我們需要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文化創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關心人民命運,體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聲,堅持面向人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實現打造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艱巨使命,我們的文化產品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有限的本土市場上。我們在集中力量傾力生產外銷型的文化產品,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的同時,還要圍繞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創新文化產品“走出去”的營銷模式,使我們的文化產品具有全球化的市場視野以及跨文化表述的能力,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現在,我們還沒有一種能夠被國際市場廣泛接受的流行文化產品,我們的文化產品對海外受眾并沒有產生普遍的影響力,說明在文化產品市場推廣方法上需要改進。在培育我國文化產業成為支柱型產業的進程中,我們不能把提升文化軟實力簡單地理解為只是對文化的宣傳包裝與營銷策略,而應當把它作為一種文化的自我構建戰略來落實,使海外受眾潛移默化地接受或認同隱藏其后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意識,體現中華文化的感染效應。
四、加強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以擴大文化產業的規模
探析《泰坦尼克號》3D版電影的成功因素,除了以上提到的傳統轉型、技術創新和市場運作外,歸根結底在于有以卡梅隆導演為首的一個技術團隊的支撐。相較于一些好萊塢電影僅在后期制作過程中用數周的時間倉促將影片轉制成3D,《泰坦尼克號》的3D版本可謂工程浩大,不論是時間還是成本,在規格上都堪比制作一部新影片。整部《泰坦尼克號》的幀數差不多有295 000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約300名計算機工程師,耗費了1 800萬美元和超過75萬的工時,以精確的深度和廣度,把原來的攝影畫面制作成立體圖像,利用非常精巧的處理,讓這些效果完全融入,并且不留痕跡。對于轉制過程,卡梅隆表示,“我們有300位計算機工程師在努力工作,為此他們辛苦了一年多,將片中每個鏡頭都變成3D視覺效果,加強片中每一個物體、每一個影格里的角色的深度。這個技術團隊是這幾年與我長期合作的,他們很清楚怎么做出好的3D效果,他們對深度的感覺很靈敏。他們處理好后拿給我看,我再一格一格確定深度,之后他們必須進行整理,將缺少的部分手繪上去,然后清理畫面,要處理得很精巧,看不出痕跡。”這里,筆者反復提到了300位計算機工程師,這是個值得我們羨慕的專家團隊,正是他們的智慧讓我們享受了一頓視覺大餐。反觀國內的3D電影轉制,由于缺乏掌握先進技術的一流計算機專業人才,3D“山寨”化程度嚴重,3D影片成了“貼畫片”,立體效果實在差強人意。
十七屆六中全會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藍圖,“十二五”規劃綱要也明確了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宏偉目標。但是,推進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首先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從而以數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術帶動文化的產業化。科技創新最終需要專業的人才來實現,人才建設已成為國際文化戰略博弈的焦點領域。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需要通過提高本國民眾的社會文化創新能力體現出來。文化的產業化轉變不是靠復制一批傳統文化的經典就能夠奏效,它需要專業人才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提升,對新興的文化業態進行創意性提煉。擁有富于創造性的高端創意人才資源,是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關鍵。文化產業不同于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依賴于創意群體的高文化、高技術、高管理等優勢,必須具備堅實的智力保障。因此,培養具有創新創造意識和動力的人才,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和當務之急。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大對年輕人才、高層次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師和各領域領軍人物,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迅速改善我國文化人才隊伍結構,文化部頒布實施了《全國文化系統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提出了開放的文化人才政策,提供了科學的人才培養方式,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對我國改變文化產業人才匱乏的局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