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要:以徐州市為例,分析了欠發達地區融入長三角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進而提出融入長三角的對策:通過改善發展環境、創新發展載體、強化發展特色、提升發展素質等措施主動融入長三角。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長江三角洲;接軌
中圖分類號:F32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063-02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帶動作用。為了充分發揮長三角的輻射帶動能力,國家出臺了兩個重要舉措。其一,2008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08〕30號)將長江三角洲地區擴大為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兩省一市范圍,這樣,長三角地域范圍由原來的16個城市擴大為25個城市。其二,2010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這是我國首個跨省的區域規劃,在進一步明確長三角地域范圍的基礎上,就長三角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區域布局提出了明確要求。徐州市自2008年以后成為長三角的一部分,并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有明確的發展定位。徐州市的經濟發展在全國居于較好水平,但在長三角區域中并不發達,如何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是徐州市進一步發展的目標,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示范意義。
一、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徐州市是江蘇北部及淮海經濟區的最大城市,是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個特大城市之一,地處南北方過渡地帶,向來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和商賈云集中心。自2010年以來,徐州市迎來了跨越發展的新時期,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東進南融的開放帶動戰略,東進呼應沿海開發,南融接軌長三角,全方位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全面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在區域一體化、經濟國際化進程中增創發展新優勢。經過近年來的努力,融入長三角的工作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制約因素,影響了徐州融入長三角的深入和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觀念落后,創新意識較弱
徐州市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別是受孔孟文化和江湖文化的熏陶,這一地區的民風民俗具有明顯的農耕經濟特征。主要表現為品行耿直、為人樸實、行俠仗義、重農輕商、小富即安等,其中一部分顯然與現代科學文化大相徑庭。而我國的“長三角”地區,由于首先接受了現代思想的同化,主動適應并很快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社會得以快速發展。因此,從地域文化對經濟的影響看,徐州人的思想觀念相對落后,開拓創新和艱苦創業的意識不強,不能很好地適應大開放、大市場、大發展的要求,在市場競爭中勢必處于劣勢地位,直接影響到經濟的快速高效發展。
(二)接軌主動性不夠,群體效應不強
雖然徐州市有許多與上海合作的成功范例,推動了區域經濟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進程,密切了徐州市工業經濟與上海工業界、金融等的關系,但是,更多的企業還沒有足夠的主動意識,還沒有完全認識到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機遇性和緊迫性。此外,徐滬合作的群體效應還不強,大部分項目只停留在個案操作上,對產業、地域內其他企業的擴散、帶動作用沒有很好顯現。
(三)產業差距較大,產業銜接度不高
由于徐州市經濟發展水平與上海發展有較大的落差,致使全市工業企業在企業管理、裝備水平、新產品開發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按照現代化大生產要求,與上海大企業整個配套協作系統相適應,客觀上制約了全市工業企業參與上海大工業體系的運行。同時,徐州市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地域經濟格局,與上海市大力發展的支柱產業的銜接度不高,也影響了全市經濟接軌工作的開展。
(四)工作載體不多,信息渠道不寬
近年來,徐州市把上海作為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擴大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資的重要渠道,積極“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2007年,徐州市成立“接軌上海工作辦公室”,標志接軌上海工作全面深入有序展開。但總體來說,能有效溝通徐、滬兩地企業界,推動接軌工作的載體不多,兩地間信息交流缺少經常、便捷的途徑。
二、融入長三角的對策分析
欠發達地區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必須以提高區域經濟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目標,以市場機制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提高接軌能力為著力點,以更加積極的姿態主動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注重發揮比較優勢,不斷提高對外開發水平,努力在推動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中發展自己。
(一)改善發展環境
要從觀念接軌入手,推動從“接軌蘇南”走向“接軌長三角”,使企業形成接軌上海就是接軌機遇、接軌發展、接軌國際化和現代化的共識,徹底拋棄小農意識、小作坊意識,跳出封閉發展、低水平重復發展的框框,逐步確立起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的戰略眼光和高標準定位,樹立謀求發展的強烈機遇意識和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要建設服務型政府,通過進一步深化、完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要通過全面實施重大招商項目聯審制、一般項目代理制和項目實施跟蹤回訪制等措施,改善接軌服務環境。要加強政策措施公示、政府行為明示和企業信用評價等,強化接軌誠信環境。要在梳理以往各類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制定完善徐州市新一輪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政策措施,改善接軌政策環境。要加強選派工業經濟管理干部、技術人員到上海、周邊發達地區掛職工作等,使徐州工業界形成接軌上海、接軌國際的思維方式、管理規范和運作程序。要加快引進上海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資源,鼓勵其在徐州市以各種形式設立分校、教學點和實習基地,加快全市工業經濟職業培訓體系和知識更新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市工業經濟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思想基礎和工作基礎。
(二)創新發展載體
要在繼續完善“投資項目推介會”、“經濟合作交流會”等活動的基礎上,創新創優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新辦法、新形式、新載體,全面實施接軌工程。要通過在上海設立招商展示中心,變過去臨時性、短期性的展示展銷和招商引資活動為經常性、長期性工作,并通過市場化運作適當集中徐州市企業在上海的宣傳展示窗口,以此提高徐州市工業經濟在上海的宣傳力度和效益,提高徐州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集合效應。要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并在園區設施建設的同時,組織精干人員認真調研上海及周邊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項目投資情況,以積極的工作、高效的服務開展針對性工作,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上海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成果產業化基地和上海及周邊發達地區產業調整的轉移基地。要搭建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的政府平臺、中介組織平臺和企業平臺,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潛力,形成全社會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熱潮。政府要加強有關接軌工作的政策制定、園區建設和協調服務等,努力營造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良好氛圍。要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拓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空間,降低成本。要發揮各種中介組織在溝通徐滬企業間,企業與科研院所、金融部門之間的作用,積極培育專業展覽、招商中介公司和中介人,為徐州市企業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創造條件。要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好那些接軌工作開展早、成效顯著企業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實現群體效應。要利用上海市在徐企業的優勢,通過委托招商等加快徐州市利用上海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資源的步伐。
(三)強化發展特色
要在充分分析上海市及長三角市場需求和潛力的基礎上,對比分析周邊地區產業情況,揚長避短,發揮徐州市工業經濟的優勢,在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加快重要優勢產業如工程機械、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業、新能源、建材業、汽車配件等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步伐。要突破長三角地區產業類同較大的束縛,通過產業細分,明確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加大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產業招商的力度,增強特色優勢產業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效益,實現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要進一步加大對新型建材業的科技投入,走規模型、集約型發展的路子,以綠色牌、環保牌、節能牌提高全市建材業在上海市場的份額,并進而利用徐州市豐富的資源優勢,將建材產業特別是水泥產業打入蘇南及浙中市場,提高市場份額。要利用徐州市紡織業市場建設較完善、產業基礎較強、外貿渠道較豐富的優勢,加強品牌經濟、外向經濟的發展,提高全市工業經濟借助上海這一國際貿易、航運中心來拓展國內外市場的能力。要利用徐州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加大農產品加工業和特色輕工產品的發展,以特、新、優、廉進入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要充分利用徐州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區位節點優勢和產業發展上的梯度效應,通過發展現代物流業等服務平臺,使徐州市在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溝通中發揮二傳手作用,使上海市輻射長三角及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信息、產品等經濟資源,在流轉徐州中與全市的產業基礎結合起來,加快改造、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的步伐,使全市工業經濟在產業的整體提升中創造加速度,并全面融入長三角。
(四)提升發展素質
要切實提高企業素質,做好接軌上海、融入上海市大企業的基礎工作。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不斷深化完善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改制工作,理順企業產權關系、勞動關系和分配關系,建立規范、嚴明、科學的管理制度。要大力推進ISO9000、ISO14000、GMP、3C等先進管理體系,從制度上、設施上保證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主動按照上海大企業對配套企業的要求進行企業管理體系改造。要加大技術改造的工作力度,高水平、高起點、超前投入,提高生產配套產品的裝備能力。要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實現與配套大企業信息資源共享,及時了解配套大企業有關產品更新、市場變換等信息,提高企業在整個大企業配套體系內的適應力。要通過產學研合作、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等途徑,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保證企業開發出更優更廉產品適應配套要求。要加強企業家隊伍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意識和能力,通過組織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到上海大企業學習、邀請上海大企業高層人員到徐州考察等途徑,不斷密切徐滬企業界高層管理人員之間的關系,增進兩地企業界的了解,不斷提高全市企業開發上海大企業配套市場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裴啟明.安徽地區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的可行性分析[J].當代經理人,2006,(1).
[2]丁德科,戴民言.對接長三角:西部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選擇[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3]劉文,房光婷.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區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1).
[4]陳建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同構及產業定位[J].中國工業經濟,2004,(2).
[5]秦柳.關于合肥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研究[J].安徽科技,2009,(7).
[責任編輯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