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杜輝

摘要:2012年經濟下行態勢下,中小企業在出口、市場空間、成本化解和融資等方面面臨更為艱難的局面。在國家政策的扶植下,中小企業自身必須考慮通過轉戰市場、結構轉型、技術升級、制度創新、業務重組、規范經營、數字化生存、整合資源等思路,尋求困境突圍和轉型發展的機會。
關鍵詞:中小企業;困境突圍;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046-03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極其復雜的局面,甚至難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整體經濟存在下行的風險,中小企業面臨一個更為困難的時期。
1.出口更加困難。中小企業尤其是沿海開放地區的中小企業,加工貿易類型企業占一個很大的比重。過去依靠“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受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拖累,遭遇海外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出口訂單下降。造船、海運、加工貿易海外訂單大幅縮減。以溫州為例,2012年前3個月,溫州眼鏡、打火機、制筆、鎖具等35家出口導向型企業銷售產值同比下降7%,利潤同比下降30%左右。這些企業中虧損的占1/4多,僅三成企業利潤保持增長。行業平均利潤率為3.1%,利潤率超過5%的企業不到10家。
2.市場開拓更難。國內基礎產業過度投資導致的產能過剩,鋼鐵產業全行業虧損。作為經濟運行風向標和晴雨表的全社會用電量,在2011年底已經出現了增速明顯回落的態勢。目前,市場普遍疲軟,價格回落。到2012年7月CPI同比為1.8%,較6月的2.2%下降0.4個百分點。而反映企業生產景氣的生產者指數PPI在7月下降0.8%,降幅較上月的-0.7%又有擴大,連續3個月負增。其中,采掘工業PPI環比下降達3.7%。預計8月PPI環比為0%,對應同比漲幅為-3.1%。在這種經濟景氣不足的情況下,作為大型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
3.成本化解更難。進口石油、原材料價格上升,國內地產、礦產、糧農產品、電汽水等基礎產品價格以及人工成本逐年攀升,本身微利的中小企業虧損加劇。2008年時溫州的普通工人工資在每月1 200元,現在機床工已到了每月6 000元,普通工人也到了每月4 000元,2011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一季度,全國倒閉出局的中小制造企業,占到中小制造企業總量的9.4%,比上年同期高出3.1個%點。2012年上半年浙江省,小型企業虧損率為9.6%,大型和中型企業虧損率分別為0.8%和5.7%。
4.融資更難。融資難是中小企業最大的生存難題。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面前,中小企業獲得資金支持更為困難。不少企業不得不冒險承受更大成本的民間借貸。據調查,僅有15%中小企業能從銀行借到錢,超過半數的則依賴民間借貸。根據興業證券在江浙的調研,近幾月民間借貸的月息為4%~6%,以最低的4%計算,年化收益可達48%。浙江省2012年上半年,中小型企業利息支出增長較快。大型企業利息支出僅同比增長了8%,而小型企業卻同比增長45.5%。
如何在困境中突出重圍,需要中小企業經營方略上的整體轉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扶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美國,只有13%的中小企業能存活十年以上。當前,從中小企業自身來說,主要應當考慮的是通過轉戰市場、結構轉型、技術升級、制度創新、業務重組、規范經營、數字化生存、整合資源等思路,以便由成本優勢逐步向技術優勢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具體可以歸納為40策。
1.轉戰市場、添空補缺。在目前國際國內市場疲弱,中小企業需要而且必須掉轉頭來,立足于新興市場,開拓新的企業生存空間。(1)轉戰開發發展中國家市場。在發達國家市場消費緊縮的情況下,中小企業仍可以采用適度擴張策略,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2)轉戰開拓內地廣闊的消費市場。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在開放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惰性,即過度依賴出口加工,而甚少投入開發內地市場。(3)抓住新農村建設中的產業機遇。中小企業應該重點關注新一輪農村改革政策帶來的歷史機遇。走“農村包圍城市”之路,開拓農村市場。
2.結構轉型、選項轉移。從本世紀初開始,已經出現了低附加值產業移出中國,國內也出現了加工企業從沿海向內地轉移現象。企業資本業態向輕資產、低資本密集度的服務業轉型。(1)有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已經開始放棄制造業,轉入與社會消費結合更緊密的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2)在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缺位、外匯管制、對外投資受限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在突圍路徑的選擇上,更適合向輕資產、低資本密集度的信息咨詢、法律服務、工業設計、動漫創意等行業轉型。(3)積極介入現代能源、新材料、環保、節約、替代、清潔能源、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新產業。(4)要尋求與國內外大型新型制造業企業配套加工訂貨。
3.技術升級、創新產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80%以上的新產品、70%以上的技術專利和發明創造是中小企業貢獻的。目前,中國加工貿易類的中小企業產品粗放,品質不高、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為此,(1)中小企業必須痛定思痛,下決心更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以精加工、品質化、新奇特產品來重新占領國際和國內市場。(2)努力培育自救的研發團隊和核心技術,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培育自主的商標、品牌,逐步由貼牌生產轉向自主品牌研制。(3)積極參與技術市場的交易,積極吸收和借鑒他人技術,提升自己的工藝技術水平。
4.制度創新、聯合重組。中小企業要克服資產規模小,難抗風險、難謀大業的弊端,必須學會利用杠桿和制度創新,學會聯合做強。(1)整合資源、與強手合作,兼并重組。讓出控股權、換取發展權。以自己較小的股本存量換取更大的資本總量。中小企業要舍得讓出股份,懂得利用戰略投資和風險投資的杠桿。(2)聯合重組、與他人合作,資源重組。面對準入門檻提高,產業調整,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與他人合作。在市場活動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形,某項目如智能化住宅小區的建設項目,由于規模太大,涉及面廣,任何一個企業都無法獨自完成,所以業主先將整個工程劃分為若干個子項目分別招標,再將中標的幾家企業優化組合,共同完成。(3)有容乃大、優勢互補。現代企業競爭模式從過去的惡性競爭逐步轉向既競爭又合作的新型“競合”關系,使企業能夠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場空間和社會結構,實現優勢互補的資源重組,做到“雙贏”乃至“多贏”。
5.規范經營、守法生存。逐步消化新增環境和勞動力成本。以往在經濟發展粗放時期,企業和國家對環境保護和勞動者權益保護關注力度不大,但是隨著經濟集約化,企業必須學會在規范發展、法制運行。(1)學會在新法的框架下生存,學會利用法律合法地維護企業的權益,是每個中小企業必須學會功課。例如,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中小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不到20%,還有濫用試用期,違法使用勞務派遣工等行為。(2)學會在國家技術標準、環保標準等規制環境下的生存和發展。一些中小企業技術水平低、質量標準和環保標準難以達標,必然面臨行業的優勝劣汰,為此,今后中小企業必須提高技術含量和管理水準。(3)合法競爭、合理競爭。要認真研究和學習國家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商業賄賂法等法規,避免卷入違法競爭的陷阱中。
6.數字化生存、開辟新通道。電子商務對于中小企業企業來說,既是一個很好的信息渠道,也是一個成本低、收效高的銷售渠道和資源整合渠道。(1)中小企業要努力開發利用B2B、B2C、C2C的商務平臺和結算平臺,利用各種會展、洽談會、專賣會等平臺;例如阿里巴巴擁有一個電子商務誠信體系,利用2 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在阿里巴巴的網絡交易信用,建立了一個含金量較高的民間誠信體系。(2)學會利用政府和社會建立的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各地建立了眾多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為企業產品檢驗檢測、設計研發、試驗分析、質量認證、技術咨詢等提供服務。(3)積極參加中小企業協會組織,將有助于中小企業借助聯盟組織、行業力量,克服市場難題,獲取信息和資金。
7.整合資源、贏取機會。穩增長是當前國家基本經濟方針,國家會不斷推出新的激勵手段。包括在稅收、資金、市場準入和技術支持等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困境,要學會綜合利用各種融資平臺和機會。(1)國家、省、市、縣區等各級政府都設立了不少財政貼息、擔保基金和機構,也設立了不少創業基金、科技創新基金、產業扶植基金,中小企業可以廣泛申請,借助政府基金解決資金困境;(2)市場化的風險投資、創業投資、戰略投資者主要是通過股權投資介入中小企業,要善于抓住機會,以新式資產重組來換取發展資金;(3)要學會利用好地方性中小銀行、小貸公司、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信貸機構;(4)條件具備的中小企業要積極探求中小板、創業板、三板以及海外納克達斯市場等中外市場上市;(5)利用聯合體和誠信體系,尋求網絡聯保貸款,可以降低銀行信用查核成本,有助于信貸申請。
8.業務重組、模式創新。中小企業要學會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在“市場縫隙”中生存。所謂商業模式,又稱盈利模式。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公司通過什么途徑或方式來賺錢。任何一個商業模式都是一個由客戶價值、企業資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構成的三維立體模式。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包括6個要素:定位、業務系統、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現金流結構和企業價值。例如:(1)市場細分、差異化占領模式;(2)低成本和廉價模式;(3)蘋果新奇特產品模式;(4)海爾優質服務延伸營銷模式;(5)連鎖商店酒店經營模式;(6)安利直銷模式;(7)沃爾瑪超市模式;(8)麥德龍倉儲店模式;(9)電子商務模式;(10)品牌化、行業標準模式;(11)定制化消費模式;(12)廉就診高藥價高檢測模式;(13)分眾傳媒模式;(14)虛擬外包模式;(15)團購模式;(16)遠程網絡研發、定制、診斷、招聘、考核模式。
參考文獻:
[1]鄭磊.“寒冬”下的中小企業突圍之路[J].新財經,2008,(12).
[2]未名.發展民營經濟當破除“玻璃門”、“彈簧門”[N].江西日報,2012-04-09.
[3]知士.正在影響中國管理的10大商業模式[N].經理人,2007-02-01.
[4]理論.十種商業模式評析[J].財經界,2005,(8).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