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麗
摘要:低碳經濟日益成為經濟時代的新寵,它的興起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它的發展狀況的評價研究便備受關注。綜述中將文獻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國外低碳經濟的評價研究,二是國內低碳經濟的評價研究。
關鍵詞:低碳經濟;評價;綜述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072-02
早在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便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并簡要勾勒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框架和要素。隨后,以“巴厘路線圖”為標志的國際氣候談判、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以及即將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都極大地推動了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提出后,各國紛紛響應,學術界圍繞低碳經濟的研究也不斷地豐富。
一、國外低碳經濟的評價研究
國外學者對低碳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早,成果也頗為豐富。總結國外現有成果,主要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 一是低碳經濟的因素評價研究,研究重點在碳排放的影響因素;二是低碳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研究。
(一)低碳經濟的因素評價研究
1.從行業角度研究低碳經濟。T C Chang,S J Lin(1999)采用灰色關聯分析(Grey Relation Analysis)測算了臺灣34個行業產值與碳排放量的灰色關聯系數、總能源使用量以及各種能源使用量與碳排放量的灰色關聯系數;Marco Mazzarino(2000)[1]采用比較靜態的方法(comparative static approach)和貨幣估值技術,發現運輸業是 OECD 國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約占到總排放量的1/3;R.Rehan,M.Nehdi(2005)[2]認為,水泥業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行業,并探討了在清潔發展、聯合履行、排放交易3種機制下水泥業的發展前景。
2.從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角度研究低碳經濟。Ramakrishnan Ranmnathan(2006)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 (DEA法),分析了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三者之間的聯系;Ugur Soytas,et al(2007)[3]采用包含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勞動力和固定資本總額等變量的VAR模型研究了美國能源消耗、GDP與碳排放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3.從人口角度研究低碳經濟。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et al.(2008)應用Lotka-volterra模型對人口、GDP及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量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分析,得出了碳排放量隨人口的增多而增多的結論;Paul B Stretesky,Michael J Lynch(2009)以1989—2003年世界169個國家的面板數據為樣本,研究了各國人均碳排量與對美國出口量之間的關系。
(二)低碳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研究
Cheng F Lee,et al.(2007)等在灰色理論(grew theory)和投入-產出理論(input—output theory)的基礎上,運用模糊目標規劃(fuzzy goal programming)方法構建模型,模擬了3種碳稅方案下碳減排的力度和經濟影響;A.Druckman,et al(2008)[4]運用環境型投入-產出模型(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EIO) 來分析英國的碳減排情況;Jyoti Parikh,et al (2009)[5]通過投入-產出法(IO)和社會會計矩陣(SAM)來評估印度經濟發展的碳排放現狀。
國外關于低碳經濟評價的研究表現出以下特點:重視實踐研究,對低碳經濟的理論研究較少,將低碳經濟具體化,針對國際、國家、區域等不同尺度探討低碳經濟發展的具體模式。在研究對象上側重于低碳經濟某一特定領域,尤其體現在低碳能源、低碳技術、低碳政策、碳排放等方面;在評價方法上,大量運用各種數量模型,如MACRO模型、投入-產出模型、Lotka-volterra模型等。然而,由于各個國家的經濟、能源、人口結構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彼此之間經驗的借鑒也十分有限。如何研究出一種適用于世界范圍內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是全球低碳經濟發展規范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當前低碳經濟評價研究的長遠目標。
二、國內低碳經濟的評價研究
相對于國外的研究,國內在有關低碳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
(一)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就是在對復雜的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從而為多目標、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低碳經濟的評價涉及低碳能源、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匯、碳足跡等眾多方面,其相對重要性是不一樣的,工作煩瑣、復雜,運用層次分析法可以解決上述問題。辛玲(2011)[6]探索從經濟低碳化、基礎設施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低碳技術發展、低碳制度完善度和生態環境優良6個方面選取多個指標,然后借用層次分析法設定權重,構建了一個比較全面有效的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二)運用物質分流法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物質流分析遵循質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質輸入、輸出相關系統的路徑及其輸出量、輸入量的一種系統工具。物質流核算與低碳經濟理論都是沿著可持續發展思路形成的科學研究成果,兩者在科學理念、發展主體、發展目標和路徑選擇上是統一的。張學毅、王建敏(2010)[7]在探討國內外低碳經濟理論基礎上,運用物質分析方法嘗試從經濟發展、能源消耗、自然環境三個方面來構建低碳經濟指標體系。
(三)運用指標合成法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運用指標合成法來進行低碳經濟評價,首先須將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指標值的標準化過程,其次是指標權重的確定,再次是指標值的綜合集成,主要有線性加權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馬軍等(2010)[8]采用Delphi法和線性加權和法,對東部沿海6省市低碳發展現狀進行評估。
(四)運用因子分析法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少數幾個因子去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即將相關比較密切的幾個變量歸在同一類中,每一類變量就成為一個因子,以較少的幾個因子反映原資料的大部分信息。王斌斌(2010)[9]在評價大慶市低碳經濟發展情況時運用因子分析法客觀構建了能夠系統評價低碳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并對15個資源型城市的低碳經濟發展績效進行了客觀評價。
國內關于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起步較晚,還不完善,其研究對象集中在區域性的低碳經濟發展現狀、低碳城市建設等方面,評價方法主要是層次分析法、物質分流法、指標合成法、因子分析法等。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研究更偏向理論論證,實證分析不足,評價指標可行性、實用性與適用性存在不確定因素,同時研究缺乏創新性。由于國內各省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能源效率等存在較大差異,各省區低碳經濟發展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況,如何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的同時兼顧地區差異性,也是低碳評價研究亟須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Marco Mazzarino.The econom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evaluating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due to the transport sector in Italy[J].
Energy Policy,2000,28(13):957-966.
[2]R Rehan,M Nehdi.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cement industry[J].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2005,8(2): 105-114.
[3]Ugur Soytas,Ramazan Sari,Bradley T.Ewing.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3-4):482-489.
[4] A.Druckman,P.Bradley,E.Papathanasopoulou,T.Jackson.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carbon reduction in the UK[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66(4,15):594-604.
[5] Jyoti Parikh,Manoj Panda,A.Ganesh-Kumar,Vinay Singh.CO2 emissions structure of Indian economy [J].Energy,2009,34(8):1024-1031.
[6]辛玲.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1,(7):78-80.
[7]張學毅,王建敏.基于物質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經濟指標體系研究[J].學習月刊,2010,(4):109-110.
[8]馬軍,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東部沿海6省市低碳發展現狀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2):165-167.
[9]王斌斌.低碳經濟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經驗研究——以大慶市為例[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0,(6):46-51.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