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村
摘要:河南省是蔬菜生產大省,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前列,蔬菜產值在種植業中已經居于第二位,已成為實現農民增收和消化安置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途徑。但蔬菜出口總量小、比重偏低的弊端也很明顯。闡述了蔬菜出口的現狀,就阻礙河南省蔬菜出口業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國內外現狀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食品安全問題;產業化程度; 蔬菜出口
中圖分類號:F3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093-02
一、河南省蔬菜的生產及出口現狀
20世紀80年代初,河南省蔬菜種植面積只有300萬畝,總產量500多萬噸,總產值僅有4億元。2002年,河南省蔬菜種植面積2 063.5萬畝,總產量4 680.0萬噸,實現蔬菜產值330.2億元。與80年代初相比,面積增加近6倍,總產量擴大8.4倍,全省人均蔬菜占有量達到488.3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左右。2005年,蔬菜種植面積2 338萬畝,蔬菜產量達到了5 880.25萬噸,較2002年增長25.6%。但是2006年以前,全省蔬菜及制成品出口企業僅18家,備案的出口蔬菜基地11家。
2010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2 556.1萬畝、總產量6 624.3萬噸,分別居全國第2位、第3位。但單位面積產量卻排在第10位,比河北省低37.5%,比山東省低19.1%。河南省平均每一農業從業人員年生產蔬菜數量居全國第18位,比全國平均水平少250.7公斤,截至2011年8月份河南省蔬菜總產量超過6 000萬噸,居全國第3位。河南省出口蔬菜及蔬菜制成品價值1.4億美元,同比增長71.6%。
據鄭州海關統計,2005年,河南省蔬菜出口呈大幅增長態勢,共出口11.6萬噸,價值6 391萬美元,分別比2004年增長45.3%和106.5%。2008年1—5月,河南省出口蔬菜2.1萬噸,價值1 935萬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分別下降5.7%和0.8%;出口均價922美元/噸,上漲5.1%。2011年前8個月,河南省出口蔬菜及蔬菜制成品1,700批、10萬噸,貨值1.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3%、60%和71.6%。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改善,蔬菜以其任何其他食品無法替代的保健作用,正越來越受到青睞。一些國家也開始推進擴大蔬菜消費的運動,居民蔬菜的消費量平穩增長。因此,在當前的國際競爭中,蔬菜和果品作為我國最有優勢的產業,其出口效益比國內銷售高出50%以上,甚至達到4—5倍。與此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卻由于勞動力成本高,蔬菜自給率持續下降,如加拿大為77%,英國為76%,日本為50%,瑞士為42.6%,導致國際市場蔬菜需求量不斷增加。目前國際市場年蔬菜貿易額已達到100億美元,為河南省蔬菜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但是作為農業大省,目前河南省蔬菜的年出口量不到總產量的0.2%,開拓海外市場潛力巨大,而且蔬菜全部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出口的主要品種也只是大蒜、馬鈴薯和洋蔥等。
二、阻礙蔬菜出口業發展的因素
首先,河南省蔬菜產業基地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偏低,出口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技術落后,蔬菜產業發展缺乏統一的指導和行業管理、規劃、協調。生產經營方式粗放,產品質量不高。截至2011年8月,河南省獲得蔬菜及制成品出口資格的企業僅52家;在河南檢省驗檢疫局備案的出口蔬菜基地31家;種植面積13萬畝。只占總蔬菜種植面積的0.4%不到。據鄭州海關統計,2005年河南省共出口大蒜8.73萬噸,同比增長了24.9%,占到全省蔬菜出口總量的七成多;洋蔥出口0.79萬噸。出口的蔬菜品總相對比較單調,蔬菜產業產量大效益低,與河省南蔬菜生產大省的地位不相稱。與此同時,河南省的蔬菜加工率低、產品單一,加工技術和產品沒有突破,檔次低,尤其是精、深加工比例極低。蔬菜出售多為“原”字號產品,延伸增值能力低;龍頭加工企業少,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生產效益不高。山東、河南同為大蒜主產區,2002年兩省大蒜產量占全國的一半,若論單產水平,河南省還高于山東省。但一個是大力發展精深加工,一個是停留在賣“原”字號產品,結果,僅山東金鄉和倉山兩個縣的蒜產品出口份額就占到全國蒜產品出口份額的80%以上,河南省卻為經常出現的“賣蒜難”而犯愁。山東省現有蔬菜加工龍頭企業2 000多家,資產過億元的近20家,其出口企業的總資產、管理水平、深加工能力等指標,均居全國第一,而這些都是河南省要奮力追趕的。
其次,綠色壁壘阻礙了蔬菜的出口。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進口國以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進口的措施。主要包括國際和區域性的環保公約、國別環保法規和標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志等自愿性措施、生產和加工方法及環境成本內在化要求等分系統。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倡導綠色蔬菜的理念不斷加強,為保持和提高消費者健康,維護生存環境,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建立了嚴格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日趨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已成為食品貿易的潛在障礙,而食品安全問題在蔬菜產品貿易中比其它農產品貿易更受關注。2002年初,日本以我國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為借口,大大提高進口蔬菜的技術標準,將蔬菜安全衛生指標由6項增加到40多項,并且農藥殘留標準在不斷增加,涉及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這對我國蔬菜對日出口貿易帶來很大影響。2001年以前我國對日本蔬菜出口數量和金額呈現較快增長速度,2002年我國對日蔬菜出口大幅度下降。美國對蔬菜進口的農藥殘留也作了較為嚴格的規定,并且還時常發生變化。而我省由于菜農安全生產意識不強,蔬菜產品仍有污染,因農藥殘留超標問題被拒絕蔬菜及其蔬菜產品的出口最多。僅2005年5月到12月,被美國FDA拒絕的案例記錄有183例,其中因農藥殘留超標問題被拒絕的出口案例為117例,占總數約64%,另外,由于產品不干凈的緣故,被拒絕的出口案例為33例,也有因其它原因(如不符合標簽規定,無廠家地址等)被拒絕的。因農藥殘留超標和不干凈的原因被拒絕的出口案例總共有150,占總數的82%,而因其它原因被拒絕的僅占18%。
最后,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也影響了蔬菜的出口。河南省從2002年8月才開始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雖已建立了28個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面積有200多萬畝,但占全省蔬菜總種植面積的比重還不到5%。截止目前,已通過省級認定的僅有36萬畝。同時,河南省在蔬菜質量安全生產方面遠遠落后于全國其它省份。2012年3月《農民日報》公布了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點到名的12個省區竟獨無河南這個蔬菜生產大省。5月26日,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全國有155家單位生產的214個產品獲得使用全國統一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河南省僅有大用公司一家的雞肉上榜,而40個單位的68個蔬菜品種,河南省竟無一家一品。這充分說明,河南的蔬菜生產行業還缺乏嚴格的標準,生產質量,安全等問題亟待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上半年河南省遭遇季節性蔬菜價賤與滯銷,菜農和菜商紛紛反映種植面積增加、油價上漲、高速治超等因素共同導致了此次蔬菜“賣難”局面。同時,河南省處于中原地區,出口路遠費用高,也是限制出口業發展的原因。
三、幾點建議
首先,要充分利用河南農業大省特有的資源稟賦,建立大型的蔬菜生產基地,依靠現代科技走高端生產路線。要不斷優化蔬菜品種構成,提升蔬菜檔次,提高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力開展深加工、精加工,生產品質好檔次高的蔬菜種類,提高出口效益。同時,在營造環境上,要鼓勵支持有條件的蔬菜加工企業進駐鄭州出口加工區,支持有實力的蔬菜產品出口企業辦理境外商標注冊和獲得國際通行的產品認證。在完善體系上,要提高對蔬菜產品跨區域協調的能力,加快蔬菜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形成國家級、省級及產地批發市場互聯互通的完善的市場體系。
其次,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應進一步加強蔬菜質量安全標準,嚴格遵守現有的國際標準,建立嚴格的檢驗制度。要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和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制度,繼續開展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與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要不斷地提高農民注重生態,綠色,安全的意識,這是生產合格產品的基礎。同時,要實施名牌發展戰略,爭取更多蔬菜產品成為國家級名牌產品,并通過營銷手段將品牌打到國際市場。加強蔬菜生產和加工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積極推廣無公害,綠色以及有機蔬菜的生產和技術規范。要利用SPS中有利于河南省蔬菜出口的條款,沖破進口國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切實做好蔬菜出口基地認證和原產地標記保護工作,推動更多的蔬菜生產流通加工企業獲得國外質量許可證、檢疫注冊和衛生注冊。建立蔬菜生產加工溯源機制,開展科學施肥、用藥,強化綠色食品觀念,促進蔬菜出口健康發展。要大力引進新的技術,積極選進良種,提高蔬菜質量改進蔬菜農藥殘留檢測檢驗技術和手段,政府應加大投資,聯合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強蔬菜檢驗技術和手段的研究,突出高精快速檢測能力。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建設體系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標準制定部門較為分散、分工不明確、實用性較低、不符合市場的需求、時效性差等,相關主管部門也應不斷改進,適應市場,建立多層次標準化的系統。
再次,要建立有效的產業鏈模式。產業鏈管理通過各種形式把蔬菜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組織起來,實施有效的協調和控制。出口企業應與上下游企業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與各個節點企業緊密協調,提高蔬菜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降低蔬菜質量安全控制的成本,避免因投入過大造成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對外要積極拓展出口渠道,加大扶持力度,是產業走上高端化之路,對內要提高菜農收入,建立有效地保險機制,建立自然災害和技術風險防范機制,以降低風險,提高菜農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全勝奇.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6).
[2]劉江浩,狄國棟,等.河南蔬菜出口[N].大河報,2011-09-17.
[責任編輯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