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睿博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網絡已經成為社會信息的主流傳播方式,隨之也成為公眾利益訴求的主要表達渠道。一時雀起的網絡輿論極易形成網絡輿情危機。近年來,大量發生的網絡輿情危機事件正在對政府的社會管理方式產生一系列的深遠影響。網絡輿論這一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亟須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加以規制。
關鍵詞:網絡輿論;法律缺失;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630;TP399-C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28-02
一、網絡輿論發展態勢及特征
網絡輿論產生是由網絡話題引發,在網民共同關注下轉化為議題,當議題形成了共識,在“意見領袖”的帶領下,觸發網民通過BBS、微博、博客或者即時通訊工具就該信息或事件進行評論而形成網絡輿論。具體而言,網絡輿論呈現出以下一些新的發展態勢與特征。
(一)網絡輿論形成迅速
網絡輿論傳播加快了輿論形成的速度,往往反應速度要超過傳統媒體。對這些突發性的重大事件,網絡輿論會在第一時間把有關事件的文字、圖片甚至是視頻發布到網上,并對事件進行追蹤報道,捕捉最近動態,甚至進行人肉搜索,迅速吸引網民眼球。正是這種即時性,使得網絡輿論的形成與表達更加便捷,更容易激起強烈的公眾情緒。同時通過網絡對突發事件關注的熱度指數,也清晰顯示公眾對不同事件的關注焦點選擇。
(二)網絡輿論內容多元
網絡輿論內容多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話題多元。網絡輿情的話題不僅局限于我國的國內政策、外交政策、現實社會中發生的事件和涉及網民自身利益的問題,同時也涉及到國外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二是載體多元。論壇貼吧、QQ、MSN、博客、微信等都是網絡輿論發表信息的載體。三是形式多元。網絡輿情不僅表現為簡單的圖文信息,而且還包含了許多音像視頻內容。網絡輿論的多元性,在充分表達民意的基礎上,也監督著政府行為,政府官員的任何一項不恰當的行政行為都有可能成為網民“口誅筆伐”的對象。
(三)網絡輿論方式互動
網絡輿論傳播的媒介均為可以交互使用的平臺。與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相比,網絡傳播的最大特點在于,網絡是一種雙向的、交互式的信息傳播通道。網絡輿論的互動性主要體現在:一是網絡公共空間內部的網民之間的互動?!熬W民可以把網絡上的某個話題進行無障礙的多維互動,這種多維互動可以是一個網站的內部網民之間的互動,還可以是不同網站之間網民的聯動?!痹谶@種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意見領袖”的情緒會帶動諸多網民而引起話題的逐漸升級,往往由此引發網絡輿論危機的產生。二是網絡公共空間內部的網絡媒體與網民之間的互動。網絡媒體與網民之間的互動通常是在媒體發布信息的評論欄里實現的。網民針對媒體發布的新聞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媒體則通過網民發表的觀點來了解他們對信息的反應。三是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互動。傳統媒體既可以與網絡媒體實現信息的資源共享,對網絡新聞進行求證、追蹤和挖掘,最終讓事件真相大白,又可以借助網絡媒體進一步擴大網民熱議的話題,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促使政府政策的變更和敏感問題的解決。
(四)網絡輿論影響擴大
輿論環境對人們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的影響愈益顯著。很多網絡話語一時間得到網民關注,往往是由于事件的當事人、政府部門未及時予以回應或處理不當,輿論則愈加迅速傳播而出現“一邊倒”的情況。當負面輿論大大高于正面輿論,幾乎涵蓋了整個網絡聲音的時候,一個普通的網絡輿論即會演變成一場網絡輿論危機。當負面網絡輿論達到一定的臨界點后,網絡表現出的隱性的輿論壓力則會轉變為現實生活中顯性的抗爭行為。這些行為在對政府的公眾形象造成嚴重影響的同時,對社會穩定造成威脅,甚至是引起社會震蕩,阻礙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網絡輿論有效引導的法律缺失
網絡輿論危機的出現究其根源在于面對洶涌的網絡輿論我國現有的規制網絡輿論的法制建設已經滯后,已經嚴重地影響和制約了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突出表現為:
第一,對網絡輿論引導者缺乏法律規制。公共突發事件的不同發展階段是由不同的主體在引導網絡輿論的,如公共突發事件剛剛發生,是公共突發事件的當事人、發布人在引導網絡輿論的方向;隨著相關信息逐漸披露,網民更加關心公共突發事件的起因、性質和處理結果,這時,政府、網絡輿論意見領袖和媒體才開始共同承擔網絡輿論引導責任。在公共突發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中,只有各個引導主體各盡其職,密切配合,才能獲得良好的引導效果;反之,不真實的輿論引導或越位引導輿論,都將損害網絡輿論的合法性基礎。
第二,對網絡輿論解讀者缺乏法律規制。隨著網絡的普及,一方面是信息過量,受眾面對海量信息無所適從,另一方面是信息稀缺,受眾難以便捷地尋找所需要的信息,于是,媒體對信息的解讀和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當媒體和受眾過度關注某件或某類公共突發事件時,極易逾越法律界限,導致網絡輿論引導的合法性基礎受到侵蝕。如從對腐敗官員貪污腐敗行為的披露演變為對個人隱私的曝光,從對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的關心演變為連續聚焦跳樓細節,就超越了法律界限。
第三,對網絡輿論管理主體缺乏法律規制。網絡媒介有著一系列管理主體。我國法律沒有詳細劃分各類網絡管理主體的性質、特點和作用,分別規定其權利與義務,致使管理主體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相應的義務。對于政府職能部門,只規定對公共突發事件處置不當的行政責任,卻沒有規定不能有效控制網絡輿論,導致輿論危機、群體性事件發生應承擔的責任。造成政府職能部門對不利于自己的網絡輿論故意不作為。對有些網絡管理主體,如網絡接入服務商、網絡內容服務商雖然規定了權利與義務,但規定得比較概括,可操作性不強,致使其逃避應盡的義務。
第四,對網絡輿論監督缺乏法律規制。我國《憲法》第35條明確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權?!皯椃ǖ囊幎ㄇ逦鞔_,但缺乏相應配套的下位法,不能在司法實踐中得以適用。我國既無憲法法院,又無常規的違憲審查機制與組織。所以,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權,在現實司法活動中往往難以落實?!痹谛惺咕W絡輿論監督權過程中,一方面,記者、網民被地方政府動用警力抓捕、通緝的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無辜的公民遭受人肉搜索,卻因誰主張誰舉證、網絡服務商不為普通公民提供證據的義務以及電子證據不作為法定證據等原因,致使公民人身權得不到法律應有的保護。
三、構建科學的網絡輿論規制法律體系
正是由于以上問題的存在,才會導致網絡輿論發展為輿論危機,才會導致政府管理的缺失,才會造成當事人權益的損害。因此,依法建立科學的網絡輿論規制法律體系,才會從根本上解決網絡輿論引發的種種問題。
第一,建立網絡主體輿論引導責任機制。從當前網絡輿論引導所遇到的問題看,必須加強對以下三個網絡主體的法治規范: 一是規范網民引導網絡輿論的責任。網絡已經成為現時代民眾重要的表達渠道,是反映問題、發表言論的重要形式,必須依法保護公眾的網上輿論權。但是,網民發帖、引導輿論方向必須在法律范圍內實施,如不尊重事實、憑空捏造、肆意誹謗,泄漏國家秘密,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尤其是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的網絡推手,如果經查實網絡推手故意主導個別事件和局部事件突破地區、行業限制,發展成網絡群體性事件,影響了社會穩定,必須依法準就法律責任。二是規范網絡接入服務商引導網絡輿論的責任?!吨腥A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相關規定雖然賦予了基礎電信企業作為網絡服務接入服務商對網絡內容服務商的監管責任,但是這些基礎電信企業普遍放棄監管或降低監管標準,沒有從技術上及時采取措施封堵或刪除那些容易引發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網絡信息。究其原因,是相關法律法規對網絡接入服務商沒有規定監管不力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因此,必須從法律法規上明確網絡接入服務商在網絡輿論引導工作中失職承擔的法律責任。三是規范網絡內容服務商引導網絡輿論的責任。一些網絡內容服務商在利益的驅使下,以網絡海量信息和傳播自由為借口,放棄監管和引導網絡輿論的責任,任由個別話題變成網絡群體性事件。因此,要明確網絡內容服務商引導網絡輿論的法律責任,確定過錯責任,確保網絡群體性事件在網站環節被及時發現和有效引導。
第二,建立政府網絡輿論引導、問責機制。任何一場網絡輿論危機的產生,都是始于網絡言語而歸于輿論危機。在這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政府的處置能力是經受嚴峻考驗的。在網絡輿論發展的任一階段都要用制度約束、監督政府的執政行為。當網絡輿論出現時,政府要在24小時內作出回應,運用好政府門戶網站,及時將法定應該公開的相關信息向公眾公開,及時對網民關注的問題進行回應,以此建立政府與公眾的良性互動與溝通。當網絡輿論進入爆發期,網絡上有關地方政府的負面信息占主導,謠言四起的時期。政府首先要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監管,運用技術手段引導網絡輿論的走向。同時,要積極利用主流網絡爭奪話語權,把事情的真相還原于公眾,將一邊倒的負面輿論、公眾非理性的泄憤迅速轉化為對事件本身的還原和事件本質解決之道的理性思考。積極引導輿論發展的方向,建構政府與公眾良好的對話與溝通機制,重塑政府的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建立各方網絡輿論引導聯動機制。網絡輿論在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同時也可能會引發網絡群體性事件。如果管理者只著眼于本地網站上網絡輿論,而忽視了出現在網絡上的異地公共突發事件,往往會對本地引發的余震反應遲鈍致使事態失控,造成公共危機。因此,必須建立全國性網絡輿論監控聯動機制。具體地說,一是加強網絡輿論引導部門和網站的橫向聯系,不僅關注本地區、本部門的網絡輿論,而且及時向其他地區、部門通報有可能引起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網絡信息,聯合引導網絡輿論;二是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網站的監控,及時引導輿論。當前,人員流動性很強,他們又面臨相同的問題,極易發生網絡群體性事件,但是,各個地區的人員又相對集中地流向某幾個地域或行業,因此,加強對那些地域或行業網站的監管,及時發現信息異動,則可以有效防止異地網絡輿論在本地發展為網絡群體性事件。
[責任編輯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