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
摘要:后期制作是電視節目創作的關鍵環節。使用高品質編輯機可以減少信號壓縮比、提高信噪比,提高節目質量。非線性編輯系統可減少制作成本、縮短周期,是此技術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電視節目;后期制作;線性編輯;非線性編輯
中圖分類號:TN948.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35-02
多年來,我們應用多媒體非線性編輯系統進行電視節目的后期制作,不斷將新的工作方式為引入傳統的錄像編輯作業中,從使用彩色攝像機DXC-1640、后期編輯設備VO-2600、2800、5850、9850,BVU-850到BVW-65、70,DVPRO等,設備經歷了從模擬到數字化的過程。于1994年在全國同行中首次引進美國的MSP多媒體非線性編輯系統(全國共引進3套),并應用于外事、軍事新聞和專題、CCTV-2經濟節目的后期制作;1997年又引進美國生產的MIDE100;2001年購置1套帶Pinnacle Pro-ONE工作站1臺;2002年選擇安裝了新奧特公司的網絡編輯系統;2012年又購買了久合成公司的DV-21XP(3.2T內存)和MP30系統。筆者從設備和制作成本、制作質量、制作費用、制作周期、制作的靈活性上談一點經驗和體會,對電視節目后期制作的手段作分析比較,以期與同行商榷。
一、制作質量
制作質量是電視節目制作的關鍵。傳統編輯采用A/B卷,每做一次特技效果,信號都要損失一次。從索尼公司公布的數字來看,即使是數字Beta機器,超過5次復制,信號質量就有明顯下降。從實際結果來看,非線性編輯系統輸出的信號清晰度好于復合信號,與模擬分量信號基本相當,不及數字編輯機器。
1.非線性編輯系統壓縮比
非線性編輯系統的板卡質量直接影響到電視節目的信號質量,專業板卡的價格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壓縮比從無壓縮到20:1不同,有可調整和不可調整之分,而壓縮比的大小直接決定著信號質量的優劣,壓縮比越大,表示采集時信號損失越多,質量越差,占用的磁盤空間越小。對于不同要求的節目,可以采用不同的壓縮比采集素材。一旦壓縮比設定,在編輯時無論多少次使用同一素材,信號質量不會改變。傳統系統同格式中有高端和低端之分,就制作質量來說,高端機器要好于低端機器。
2.信噪比
傳統系統使用磁帶編輯,在多次尋跡、反復預卷、快進快倒、多代復制中,由于機械磨損、機械誤差而產生信號損失,極大地影響節目信號質量。也就是說,當使用年久,傳統系統的信噪比會下降很多。
非線性編輯系統的節目制作處理過程全部是數字化的,從接收視、音頻信息到剪輯、特技處理等全部實行數字化,不易受干擾,不會增加噪聲。系統設備的新舊對數據處理沒有任何影響,制作的節目信號質量不會因設備新舊而有差別,存儲的視音頻信號能高質量地長期保存和多次重放。
3.編輯精度
正是由于傳統系統使用機械控制原理,比如,用鎖相環來控制伺服機構,信號系統的延時等等控制機械運動使磁頭相對于磁帶以25幀/秒(或30幀/秒)記錄或讀出信號,所以,其精度要做到十分準確非常不易。
在非線性系統中,是把輸入的各種音視頻信號進行A/D(模/數)轉換,采用數字壓縮技術存入計算機硬盤中,所以其圖像和聲音的編輯精度是傳統設備無法與之相比的。例如,在串編制作播出節目時,要求節目長短要做到一幀不差,這在傳統系統上幾乎是很難達到的。而在非線性編輯系統上,控制節目時間長度則非常容易,完全可以做到一幀不差。因而在子欄目之間的銜接上,編輯者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示多媒體的特技功能,不斷提高該節目的包裝藝術,以贏取更多的觀眾。尤其是修改那些配好音、加好字幕的節目畫面,可以用變速的方式來調整畫面的長短,在音頻信號的剪輯處理上,傳統系統也是無法消除音樂的斷點,無法進行圓滑過渡,而在非線性系統,斷點痕跡可以精確處理得天衣無縫。該系統還能完成編輯者在傳統系統上須很費力方能完成的、甚至無法完成的一些操作,如利用非線性系統中時間擴展或壓縮的功能,在剪輯中展現更多的藝術效果和特點。
二、制作費用
與傳統編輯系統相比,使用非線性編輯系統的制作費用要低得多。
1.傳統設備和非線性編輯系統的比較
若同樣的傳統設備和非線性編輯系統都經過約3年的使用周期,傳統設備會因設備的機械磨損、部件老化等原因,其技術性能、質量等都會大打折扣,或者由于電視技術的發展,系統改型換代,一些設備還面臨過時而不得不報廢的危險,而非線性編輯系統可以很好地繼續工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其軟、硬件可以很容易地升級,技術性能也會不斷提高,因而它具有一次性投資、可以長期使用的特點。按設備折舊費計算,假設兩種系統的使用壽命均為三年,加上成本和三年的全部維護維修費用,則傳統設備的年折舊費大約是非線性系統的3─5倍。
2.非線性編輯系統中磁帶的作用
在非線性編輯系統中,磁帶是用來向多媒體非線性系統輸送素材和記錄該系統輸出的電視節目,送播或作為資料保存,它只是一種信息載體,因而避免了磁帶在傳統編輯中的反復多次磨損,延長了磁帶的使用壽命,降低了制作運行的成本。
三、制作周期
在電視節目制作周期上,非線性編輯系統具有很大優勢。
1.修改和增刪功能
非線性編輯系統在編輯過程中,所有關于編輯的信息均一目了然地顯示在兩臺高清晰的顯示器上,編過的片段或是硬盤上的成片,均可根據需要隨意進行內容或順序上的修改與增刪,而不必考慮時間的連續性問題,體現了高效率編輯和再修改功能的特點。如一部專題完成初編,經領導審看后,認為需要刪去或增加部分內容,某一個片段需要前后移動,這時,只要在系統上把需要修改的素材編輯菜單重新調出來,或增加一部分素材,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以修改、增刪或移動,重新進行組接。又如,一組鏡頭編完后發現有些編輯點不合適,某一幀畫面需要修改,也可以很快地調出這一組鏡頭進行刪改,重新加以編輯。這一功能如果想在傳統系統上完成則是不可想象的。較大的修改和增刪幾乎是將原作推倒重來,需要花費同等乃至幾倍于原來的制作時間來完成編輯工作,這對于編輯者來說,不論是在體力、精力還是時間上,無疑是極大的消耗,在長時間制作期間,編輯者會處于一種機械的作業狀態,往往會出現組合和插入鍵按錯,由于磁帶上磁跡中斷,導致前功盡棄。再如,配音中出現錯誤,當時又沒有發現,又不能請播音員重配音,可以在前面的聲音中找出相同的音節,復制、插入即可。
2.快速編輯功能
非線性編輯系統機制作周期短在于它后期制作電視節目的速度快。在傳統的編輯系統上制作節目要完成編輯方式設置、選擇VTR的操作、設置編輯點預演、檢查修正、實際編輯、編后效果檢查等多項工序,非常麻煩、費時。而非線性系統,素材一經輸入后,編輯時只要拖拽素材,以及剪輯手柄,其長短、位置在桌面上就可以搞定,剪輯完成后,如果需要增加、減少長度,你只要動動鼠標即可。
制作節目一般要經過初剪、半精剪和精剪三個階段。傳統的制作設備的工作方式必須按時間的順序來進行尋找節目素材—素材剪輯—特技處理—合成—最后完成節目的工作過程,編輯要花很多時間根據工作順序來完成相應的操作,手法單一,操作復雜。這些順序必須一步一步來進行才能完成制作,機器的操作時間相對創作過程顯得過長,使節目的制作效率很難提高。但在非線性編輯系統以上三個階段能夠一次性完成,直接進行,無所謂粗剪精剪,制作過程中可以隨時調整畫面長短、位置,隨時可以修改出入點。
四、結論
我們利用非線性系統完成了許多節目的后期制作,深深感到非線性編輯系統較之傳統的編輯系統躍上了一個新臺階,是電視節目后期制作手段的極大飛躍。但是,在使用中我們也發現了它的一些不足之處,最主要的問題是目前計算機的軟件越編越大,占用機器的內存很多,使得經過簡單升級的編輯系統的速度變慢;最難過關的是,計算機的硬件對實現新特技、新功能的軟件不支持,更不支持操作系統的升級,這無疑要加大使用的投入。如用近10萬美元購買的MSP系統,由于壓縮后圖像劣化太多,不適合廣播播出,硬盤太小不能存儲太多節目素材,而不得不淘汰;蘋果系統軟件升級費用太高,較復雜的數字特技需要生成時間,字幕功能不強,給系統輸入節目素材要占用較長時間;WINDOWS系統的穩定性不好,操作不當有時死機,操作系統普及使得容易感染病毒等等問題,相信隨著國內外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將逐步得到解決。目前,硬盤攝錄一體機,用于前后期制作的硬磁盤、制作存儲播出網絡化、無壓縮多媒體影視工作站、更先進的數字壓縮技術、新的壓縮標準和方法等的出現,又為電視工作者帶來更大的福音。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傳統的電視制作手段必將隨著非線性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而逐步淡出歷史舞臺,終將為多媒體電視制作系統所取代,這是大勢所趨。
[責任編輯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