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云
摘要:目前高校類型定位有以下四種: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這四種類型是按照高校的科研和教學之間的比重劃分的,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沒有級別之分,不存在哪一類比哪一類級別高的問題。分類評估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校之間趨同、千校一面的問題。不同類型的高校之間是平等合作的關系,不是上下級關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學校都可以在各自層次和類型中爭創一流。
關鍵詞:高等學校類型;定位;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43-02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中將學校定位的內涵分為:目標定位、類型定位、層次定位、學科專業定位、服務面向定位五個方面。高校的類型定位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普遍受到高校的重視。目前高校類型定位有以下四種: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這四種類型是按照高校的科研和教學之間的比重劃分的。筆者認為,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沒有級別之分,不存在哪一類比哪一類級別高的問題。而現在很多大學認為這四種類型的級別是按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順序排列的,很多大學都把自己的類型定位按照這個基本路線升級升格。美國比較教育學家菲利蒲 C 阿特巴赫強針對這種現象提出了“金字塔”理論,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學術系統都是一座金字塔,在這一金字塔中有少數頂尖,為數眾多的是服務于各種需要的其他高校。在美國卡內基2000 年高校分類中,居于最高層次的博士級研究型大學只占6.6%,中間級的碩士級和學士級大學占32.4%,數量最多的副學士級、專門機構、族群學院及大學共占61%[1]。
以下通過對收集到的2007年的360所本科高校第一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自評報告樣本的實證研究,來探討我國高等學校的類型定位現狀。
一、對高校類型定位研究的主要理論觀點
目前,在高校類型定位的問題上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應該根據學校本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類型定位,另一種認為應該以辦學者想把學校辦成什么類型來定位,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可以從現實觀和目標觀兩個視角進行分類。
(一)現實觀
現實觀強調高校的類型定位只能以現實情況為出發點,通過對高校自身的學科、師資隊伍、經費、校園環境等實際情況的歸納來構建高校類型的合理定位。學者潘懋元指出,“面臨著復雜交錯的多種多樣模式的高校,分類只能從現實出發,采用歸納法構建高等教育的層次、類型結構。”[2]陳東升、張銀鶴認為,應用多元分析方法中的模糊聚類分析方法對學校進行客觀定位。他們先按教育部對學科門類的劃分及大學各學科門類的比例對高校進行分類,將大學分為文科類、理科類、工學類、農學類、醫學類、文學類、經濟類、管理類、體育類、藝術類等若干類,再將大學分為教學型、教學研究型、研究教學型、研究型等四型,用模糊聚類方法從教學和科研分別進行聚型,并建立了教學和科研的指標評價體系,當閾值降至黃金分割位0.1618 附近時,剛好分成了四個型,即: 教學型和科研型,再根據每個學校的類和教學、科研兩方面的型給出他們的類型結果[3]。
(二)目標觀
目標觀強調辦學者或校長想辦成什么類型的大學,就定位為什么類型的大學,或把這個辦學類型作為自身的目標、發展方向。孫峰學者認為,要確立自己的定位關鍵在于辦學者想辦成哪一類型的大學:第一類型、第二類型或第三類型[4]。許多高校把發展目標定位作為自身的類型定位,沿著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這一梯度把自身定位的類型的下一個類型作為自身的發展目標。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目標定位是用5—10年的時間,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知名、國際有影響的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廈門大學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是到2021年(即建校百年),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西華師范大學的發展目標定位是到2025年建成為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師范大學。
二、我國高校類型定位現狀
(一)國內高校類型定位的總體類型
1. 985工程大學的39所高校的類型定位中有34所大學的類型定位都是研究型大學。985工程大學也都是211工程大學。
2. 211工程大學的類型定位:有3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教學型大學;有24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教學研究型;有8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研究教學型大學;有39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研究型大學。
3.非985、211大學高校的定位類型: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教學型大學都為0;有44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教學研究型大學;有239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教學型大學。
(二)對高校類型定位的特征分析
1.動態性。大學的類型定位是一直在變化、變動的,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如中國石油大學的類型定位是教學研究型,到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學;河海大學的類型定位是努力建成研究型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由多科性發展為研究型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的類型定位是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學;湖北美術學院、青海師范大學的類型定位是逐步成為教學研究型;南京理工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由多科性發展為研究型大學;鄭州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由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過渡;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由教學研究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發展;福州大學是有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變;遼寧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綜合性大學;廣州大學的類型定位是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過渡;南京財經大學的類型定位是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變;中南民族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由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發展;山西醫科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醫科大學過渡;山東財政學院的類型定位是由教學型院校向教學研究型院校過渡;石家莊鐵道學院的類型定位是由目前的教學型逐步成為教學研究型;湖北美術學院、青海師范大學的類型定位是逐步成為教學研究型。
2.資源依附性。影響高校的類型定位的因素有很多,學校是否是985、211院校和地理位置也是影響高校類型定位的主要因素,而學校是否是985、211院校和地理位置同學校的財政來源是分不開的。2008年我國普通高校經費來源情況是:財政性經費41.2%,學雜費占36.8%,社會和個人辦學經費占6.7%,社會捐款占1.5%,其他占13.8%。其中,財政性經費占的比例最多,而財政性經費一部分來自于中央,一部分來源于地方,中央是按照學校類別發放經費,地方的經費和地方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所選取的360所高校的類型定位情況分別如下:
可以看出在這360所高校里,研究型有26所,研究教學型有10所,教學研究型有70所,教學型大學有254所。而事實上研究教學型大學比研究型大學還要多16所。在360所高校里,985高校共有39所,其中有34所大學的類型定位都是研究型大學,收集到資料的為35所高校,研究型大學占的比例為97%;211工程的大學共有127所大學,收集到資料的為82所高校,其中有3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教學型大學,占3.6%;有24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教學研究型,占29%;有8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研究教學型大學占9.7%;有39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研究型大學,占47%;在既非985工程大學,又不是211工程大學的高校的類型定位,收集到資料的有296所,其中研究型大學有1所,占0.3%;有44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教學研究型大學,占14.8%;有239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教學型大學,占80.7%。
從省區分布情況看,高校的發展水平和其所在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分不開的。高校的發展水平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關系,如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普通本科高校最多的分別是是北京市有56所,江蘇省有42所,遼寧省和山東省分別有39所;研究型大學最多的分別是北京市有9所,上海市有5所,江蘇省有4所,研究型大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貴州省、西藏自治區的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都為0。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學型大學多,如遼寧省有17所,湖北省有16所,江蘇省和廣東省分別有15所。
三、結論及需進一步完善之處
(一)高校類型定位應是一個階段性的動態過程
我國的一些高校想在短時間內實現類型的轉換,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類型定位是:5—10建成研究型大學;湖南理工學院的類型定位是經過20年建成教學研究型;中國石油大學的類型定位是教學研究型,到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學;河海大學的類型定位是努力建成研究型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的類型定位是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學。而美國《莫里爾法案》催生的52所職業性的增地學院經過150多年的發展,其中的51所演變為了研究型大學[5]。根據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高等教育的發展應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一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過程,不是一個急于求成功利性的過程。所以,由于高校的定位動態的實踐太短,高校不應該急于更改定位目標。
(二)高校類型的劃分
潘懋元學者認為,劃分高等學校類型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是一個高校定位與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在《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上,潘懋元教授給出了一個鏈條:分類→定位→發展方向→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按照這個鏈條,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首要的事情是分類,先分類再定位。武書連認為,類型應包括兩個維度類和型,類在前型在后。筆者認為,高校的主要職能是人才培養,那么在類別上應分為:學術型、應用型、技能型。型還按照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分為: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
(三)制定分類評估機制
在主題為“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教育和衛生事業發展成就”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郝平說,985高校校均經費2007年達到7個億,有的學校已經達到12個億;而校均科研經費達到12個億的水平相當于美國AAU(美國大學聯合會)所屬高校的校均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起了一個導向作用、暗示作用,很多大學以北大、清華為首的985高校為目標,出現了急功近利心態,這恰恰不符合教育的本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無形之中985高校的類型定位也成為各高校的終極目標,研究型大學成為了一流大學的象征。分類評估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校之間趨同、千校一面的問題,不同類型的高校之間是平等合作的關系,不是上下級關系,沒有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學校都可以在各自層次和類型中爭創一流。
參考文獻:
[1] The Chronicle Carnegie Foundation''s Classification,2000.
[2]潘懋元,陳厚豐.高等教育分類的方法論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陳東升,張銀鶴.模糊聚類方法在高校分類中的應用[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5,(4).
[4]孫峰.論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定位[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6).
[5]張陽.分層抑或分類——大學定位的研究與實踐[J].煤炭高等教育,2010,(6).[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