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峰
摘要:馬克思的國際價值形成和實現理論,是勞動價值理論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的延伸和應用,認真學習并運用馬克思的國際價值形成和實現理論來研究當前經濟全球化、世界市場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導突顯出了該理論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國際價值;形成;實現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229-02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僅僅以國內的商品生產和交換作為研究對象顯然是不夠的,“資本主義生產建立在價值上,或者說,建立在包含在產品中的作為社會勞動的發展上。但是,這一點只有在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上(才有可能)”[1]。因此,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是國內貿易和國內市場的延伸,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世界市場上,商品價值的內涵沒有發生變化,其價值仍然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然而這種凝結的勞動達到了更高的社會化程度,在世界市場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真正具備它應有的含義。馬克思把世界市場上的商品具有的價值稱作國際價值。
一、國際價值形成和實現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經濟學把研究世界市場作為國際價值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百Y產階級社會的真實任務是建立世界市場……和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 [2]。資本天然對利潤追求的屬性,導致其具有對外不斷擴張的沖動。在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循環運動中,國內市場顯得越來越狹小,致使資本不能滿足積累膨脹的需要反而成為其發展的障礙。于是,資本就按照自身發展的邏輯,突破民族國家的界限走向世界。就世界市場的形成而言,國際分工是世界市場的基礎和條件,國際分工也是資本追求利潤的必然結果。“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3] 由此,一國的社會分工便超出了國界,形成了世界分工。在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作用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達到巨大的規模。
二、國際價值的形成
商品的國際價值是在國別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世界市場形成后,商品得以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交換,處在世界貿易當中用以交換的產品才普遍地發展為“真正意義”上的商品,商品的國內價值也就發展為商品的國際價值。在世界貿易中交換的商品仍然具有二重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首先,用以交換的商品首先要具備滿足國際市場上某些需要的物質屬性,它構成世界財富的物質內容,是國際商品交換中商品國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是具體勞動的結果;其次,在世界貿易中商品之所以能夠用以交換,是因為它們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抽象勞動的結晶形成國際價值,在世界貿易中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商品在國際間的流通使各個國內市場進一步聯合成更廣大的國際市場,社會勞動獲得了更加全面的發展,是作為世界上一切國家的勞動而出現,“真正的價值性質,是由國外貿易才發展的,因為國外貿易才把單面包含的勞動,當作社會的勞動來發展。” [1]當商品交換變成世界性的交換,社會勞動便具有了普遍的國際性質。
三、國際價值量的決定
商品的國別價值量和國際價值量都是人類勞動的凝結物,但兩者在量上是有差別的,這種量的差別所決定的價格不同導致了商品在國際間的流動。商品的國別價值既然由國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那么商品的國際價值自然就由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于是各國的平均數就形成了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這個“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可以看作是世界的或國際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國際價值量就是這個“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所決定。投在對外貿易上的資本能提供較高的利潤率,首先因為這單是和生產條件較為不利的其他國家所生產的商品進行競爭,所以,比較發達的國家高于商品的價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雖然比它的競爭國賣得便宜。只要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勞動在這單作為比重較高的勞動來實現,利潤率就會提高,因為這種勞動沒有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支付報酬,卻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出售。馬克思還強調:“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運用,還會由于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4]。
可以看出,在國際經濟中,國別價值量高于國際價值量的部分不能算作“正常質量的勞動”,是無法實現的,它實際反映了國際范圍內生產的低效率,只有國別價值量低于國際價值量的部分才構成國際貿易的利潤,它成為生產效率較高國家進行國際貿易所實現利益的一部分。另外,進入國際市場的那一部分國際價值量除了受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強度的影響外,還與貿易國的貿易量即世界市場聯系的廣度和深度密切相關。
四、國際價值規律
商品經濟只有一條價值規律,所謂的國際價值規律是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的延伸和應用。商品的交換歸根結底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換自然就受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支配。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形成和實現必須遵循國際價值規律?!吧唐穱H價格是指世界市場上形成的實際買賣所依據的價格” [5] ,國際價格最終由國際價值所決定,商品國際價值量的貨幣形式就表現為商品的國際價格。因為貨幣本身的價值量不斷發生變化,商品的國際價格就有了實際國際價格和名義國際價格的區分,名義國際價格是貨幣幣值變化所導致的對實際國際價格的背離。國際價格受國際市場的供需變化的影響,或者高于國際價值,或者低于國際價值。同時,國際市場壟斷程度可能比國內市場壟斷程度高,自由競爭規律受到更大的抑制,國際價格與國際價值發生背離的程度會更嚴重。但是國際價格對國際價值的背離不是無限的,而是有一個確定的波動空間。其下限是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中的那個“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即生產費用加平均利潤。其上限則很難確定,一般取決于世界市場上對該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當市場需求是缺乏價格彈性時,國際價格上升不會帶來國際需求量的銳減,其上限較高;當市場需求富有價格彈性時,國際價格上升會造成國際需求量下降,影響總的國際超額利潤水平,因此其上限較低。
五、國際價值的實現形式:國際價格
馬克思雖然沒有關于國際價格的專門論述,但馬克思在分析一國市場時明確地提出了生產價格形成的條件,首先是,國內不同部門之間資本的有機構成不同,各部門的利潤率也不同,但是等量預付總資本要求得到等量利潤,因此,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使利潤率平均化,從而形成了生產價格。馬克思還指出生產價格的形成在下述兩個條件下會進行得更快:“(1)資本有更大的活動性,也就是說,更容易從一個部門和一個地點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和另一個地點。(2)勞動力能夠更迅速地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從一個生產地點轉移到另一個生產地點。” [6] 馬克思的這些論述完全適用于世界市場的分析在當前的世界市場上,不同的生產部門的商品競爭十分激烈,甚至相互滲透,一盤根錯節。同時,盡管一國的資本和勞動力要進入另一國相對來說要困難些,但馬克思強調的是地點和部門間資本和勞動力的轉移,對于一個有眾多商品進人世界市場的國家來說,即使沒有國際間的資本和勞動力的轉移,只要有一國內進人世界市場的不同商品的生產部門之間的資本和勞動力的轉移,就可以構成生產價格形成的條件了。各個國家內部出口產品生產部門的調整,同樣能加速國際生產價格的形成。
六、結論
在國際市場上,商品的價值具有二重性:相對獨立的國民價值和被國際分工、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的國際價值。而商品的國民價值和國際價值存在差異,不僅是國際間商品流動的原因,也是價值的形成和實現規律發揮作用的表現。
價值的形成和實現規律在世界市場上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不斷地指揮和調節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目前,擁有高科技、資本又豐富的發展國家專門發展“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勞動力較多的國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和出口,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則發展“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和出口,這些都是國際價值形成和實現規律起作用的結果。在國際商品交換中國別價值越是低于國際價值或符合國際價值的價格的商品獲利越多。因此,世界各國均致力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并在商品質量、包裝裝潢、銷售技術等方而下工夫,以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取勝,從對外貿易中獲取更多的利益。由此可見,在國際市場上價值的形成和實現規律發揮著指揮棒的作用,但是,國際價值形成和實現規律同時也加深了世界各國的不平衡發展。在世界市場上,發展中國家因勞動生產率較低,勞動強度較小,所生產的商品國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耗費較多,國別價值較大,但在世界市場上卻只能以低于其國別價值而符合國際價值的價格出售,因而在國際分工處于低端,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國民經濟發展緩慢,而發達國家則相反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8-29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8.
[3]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8-31.
[4]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4.
[5]吳樹青,衛興華,洪文達.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22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14.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