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璠杰
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在于育人,在于提高人的素質。在知識教學中進行育人是教育工作的一個規律。古今中外都按社會的需要把 “教書育人”作為一個普遍的要求,雖然不一定都是自覺地認識和運用這一規律。如我國的儒家教育,從孔孟開始,經漢唐兩宋,直到明清,許多著名的儒家教育大師們,都首先把教學活動歸之為培養人的活動,提出 “學為成人”、“文以載道”。在世界教育史中,古希臘的三個大教育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教育理論中,都重視“知德統一”這個原則,認為有了知識才能有至善的道德。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實際上是培養學生 “善”的道德品質,即要做到教書育人。
愛是教師的天職,愛本身就是教育。只有熱愛學生,了解學生,才能研究學生,教育學生。崇高的師愛潛移默化的滲透著長輩父母的愛和希望,體現著黨、國家、社會對青年一代的關懷和期待。沒有師愛,就沒有感情,而沒有感情的教學,其效果是不會好的。師愛決定了師生間的情感,而情感又是聯系教師和學生心靈的橋梁,是激發學習情緒的動力,這也正是教書育人的基礎。學生對待教學的態度往往取決于師生間的情感認同的程度,所以現代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強調說: “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會使人變的更冷漠,由于它不能撥動人們的心弦,很快就會被遺忘”。體育教學的過程,不僅是體育知識傳授和運動技能的強化過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與學生進行著微妙的情感交流,使他們的學習態度染上情感色彩。故樹立新的教師職責觀是師愛的基礎,而師愛又是教書育人的前提。這正是人們說的——愛是教育的基礎。
情感是教育中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不可不注重情感因素的激發。那么怎樣激發學生的情感呢?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會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飽含感情色彩,愛要愛得深,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情感相通,情德共鳴。學生對于學習最大的弊端是智力冷淡(學體育動作表現態度消極),而克服智力冷淡的最正確的途徑就是思維。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材料和思維空間。顯而易見,備課離開了人——學生是不行的,要想到每個學生的情況(即學情),將他們備在你的課中,是學生與教材、教德融匯在一起——備課備人。由想到每個學生到關心他們的學習,并希望他們能學好,愛的感情從此開始。師愛的起始點起于備課。多年來我總是把備學生放在我備課中的第一位,用學生的話說:教他們知識,更主要的是教他們做人。
我國傳統的教育職能觀、目的觀,過多地強調了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它以完成國家制定的教育目標為終極目的。但若機械地命令式地把教育目標強加給學生,往往是事與愿違。對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應采取真誠的尊重,扶植學生各種各樣的個性發展,把國家、社會的需要和學生個體自身需求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已不只是一種教育的藝術,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教育職能目的的新觀念。教師要上好課,其關鍵是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教學的藝術就在于要調動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在教與學的活動中怎樣使學生充滿信心樂于表現,從而擺脫智力惰性(行動態度消極),產生最優行為效果呢?體會如下:
教師要有眼光和氣量讓學生 “反客為主”,給學生思維(活動)提供表現的條件和機會。如在理論課教學中,我們變單純的教師講授為 “競答式” (類似知識競賽形式),學生課后反應強烈,有的學生說:過去上課是從上課到下課一直是老師一個人侃侃而談,而學生在下面都各忙各的,這樣學生從心理上沒有什么壓力,無參與意識。而 “競答式”的授課,則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促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從而培養了思維,激發了靈感。有的學生說:過去課堂上死氣沉沉,聽到的只是座椅的吱吱聲和學生的唉嘆聲,現在則是自始至終的緊張激烈但又非常活躍的競賽場面;過去是老師侃學生聽,現在是老師提問,學生爭著搶答、大家侃談,大家聽,侃的不對,都可相互糾正。同樣,在教技術課時,我們也充分運用了能者為師,一幫一,師傅徒弟以及集體 “會診”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上的主體,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育人的成果。
師生是同志和朋友。創造民主和諧的人際心理氣氛是教學成功的保證,也是育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心靈自由才有智慧產生,人格平等信息才好交流。俗話說: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如一次上課時,有位學生練習很不認真,而且還有意發出怪聲怪調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于是,我讓全班學生都停下來看這位學生作練習,結果他完不成。然后我又為他單獨做了一次示范,馬上讓他去仿做,不一會兒,他學會了。之后,我又讓他在大家面前做了一次,并肯定了他的進步,同時指出只要認真學,大家都會很快掌握動作的。課后,我又找到這位學生與其談心。通過談心了解到這位學生由于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成績逐年下降,班里同學都另眼看待他。因此他本人也就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其實他本人也非常苦惱。我以家長的身份要求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又以同志和朋友的身份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后來在一次上課時,他因腳扭傷不能上課,卻主動提出自習(以往根本就不會去操場)并拖著腳,從遠處弄來白灰,為大家畫好了場地,方便大家上課。下課時,我向全班同學說:你們知道今天的場地是誰畫的嗎?是一位有腳傷的見習生畫的。全班同學無不感到吃驚。這位學生在畢業離校時,對我說:我太感謝您啦,您才是位真正的好老師。
要給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做研究者、發現者和探導者。要給各種層次的學生以出頭露面的機會,使之發現和認識自己的價值,找出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有的學生調皮或無動于衷,都是因為他沒有表現其聰明的機會。如一位院足球隊的隊員由于平時對自己要求不嚴,上其它課時都不能全力認真地去學習,因此同學們都不愿與他結組練習。用他本人的話說:我是班里的一個 “下三濫”。有次上排球課,學習勾手發球。這個動作他做得較好,掌握得也較快,于是我就抓住這個機會,讓他給全班做示范、談體會,并委派他輔導幾個一時還掌握不好的同學。課后他對另一個老師說: “沒想到除了足球課上,我也有露臉的時候。”是的,教師應該為更多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使他們感到學習不是折磨人的過程,但必須是在他們嘗到發現和探究的快樂,有了求知需求之后。
教師不應當只限于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技巧,還要教育學生,這是教師的神圣職責,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必須具備教育者為人師表的一切優良品種和良好形象。
教師不僅是作為傳輸知識的橋梁媒介或載體為學生所接受,而要以自己的淵博學識和高超的技藝為學生所尊敬效法。就象一位語文教師那樣,他長于讀,能把學生帶到五光十色的世界;他擅長講,可以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他文思敏捷涉筆成趣,學生就信服他。體育教師富有生氣和青春活力的儀表,準確優美的示范動作,和藹可親的教態……都會使自己教學具有可信性、示范性和吸引力。雄厚的功底是教師必備的基本條件。
社會主義教育觀的核心是培養無產階級事業接班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樹人。講好課、教好書,既是履行教師的起碼職責,也是做好 “育人”的前提和基礎。不育人便教不好書。雖然課堂是教師 “育人”的陣地,然而教書育人的因素決不僅僅在教材和教書中,也存在于教師的行為和全部活動中,在教師的思想道德和人格修養中,所以說最有力的教育因素是人格的真善美。
教師在學生中有了較高的威信,課堂教學才具有吸引力,才能體現出真誠的信任和積極的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