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軍
(南京市第三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2)
初中歷史《美國的誕生》這一課主要是講述北美獨立戰爭的背景、經過和影響,在備課過程中,筆者發現北美獨立戰爭的歷史和美國“國父”華盛頓的生平經歷息息相關,因此筆者詳細閱讀了華盛頓的生平事跡,發現華盛頓的生平經歷有一個特點就是圍繞著他的家“維農山莊”進行的,因此這節課的設計也是圍繞“維農山莊”展開的。筆者于2011年開設了《美國的誕生》這一節公開課,具體將這一思路運用于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經過和意義。
2.能力目標:學會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經濟落后地區的人民,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持不懈,最終就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贏得民族和國家的新生。
(二)學習重難點。
1.重點:北美獨立戰爭的起因;美國誕生的過程。
2.難點: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和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一)導入——通過教師講述華盛頓與“維農山莊”的故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美國國父是誰嗎?
學生:華盛頓。
教師:華盛頓22歲時娶了一位富翁的遺孀,繼承了維農山莊,之后他主要生活在這里直到逝世,長達45年。在這45年中,他兩次離開又兩次回到維農山莊。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的第一次離開。
(二)授課——圍繞“維農山莊”設計三個問題,講述獨立戰爭的相關知識。
問題一:1775年43歲的華盛頓為什么要離開他心愛的維農山莊?
設計思路:通過設置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華盛頓第一次離開的原因其實就是思考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但這種問法比直接問學生效果要好,學生興趣更濃厚。
學生:①英屬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來;②美利堅民族形成。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原因。
問題二:1775年43歲的華盛頓離開了維農山莊之后,干了什么?
設計思路:通過設置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華盛頓第一次離開后的活動其實就是思考北美獨立戰爭的經過。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表格)
北美獨立戰爭的經過

?
(合作探究)北美獨立戰爭美國取勝的主要原因?
學生:①戰爭的正義性;
②北美人民的積極支持和配合;
③華盛頓正確領導,大陸軍英勇作戰;
④法國、荷蘭等國援助美國。
問題三:1783年華盛頓辭去總司令的職務回到了維農山莊,但為何短短4年之后又再次出山?這次復出他又干了什么?
設計思路:這個問題的設置充分體現了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要求,因為初中階段在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上要求較低,只是要求知道美國《1787年憲法》就可以了,這符合“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精選最基本的史實”[1]的課程改革理念。但是在高中階段美國《1787年憲法》是重點要求掌握的內容,因此在初中階段雖無需詳細講述這一知識,但還是要將美國《1787年憲法》的相關背景向學生解釋清楚,注意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使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的認知,為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打好基礎。具體解答這一問題,筆者是通過高中教材的一段材料實現的。
材料:
退居家鄉的日子里,除了經營自己的莊園,華盛頓還在關注國家政治的變化。獨立后的美國任處于一片混亂狀態,各州相對獨立……政治混亂……政府軟弱無能。
——《高中歷史選修四》
學生:華盛頓第二次離開的原因——政府軟弱,政治混亂。
華盛頓第二次離開后的活動——主持制定了1787年憲法;并出任美國首任總統。
(合作探究)通過華盛頓兩次離開又兩次返回維農山莊,談談你對華盛頓人格魅力的理解?
學生:淡泊名利、追求民主、反對專制。
最后,通過對華盛頓人格魅力的解讀,讓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得到升華。
(一)取得的效果。
1.符合課程改革的創新理念,體現教學多樣化要求。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需要能適應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社會生活的人。”[2]在課程改革中創新是改革的生命力,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通過介紹華盛頓的生平活動與學生一起解讀北美獨立戰爭的背景、經過和影響的相關知識,突破了教材桎梏,創新了教學方式,實現了多樣化教學。
2.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愛聽故事,尤其是歷史故事,因此這節課筆者通過講述華盛頓與維農山莊的故事,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在教學過程中幾乎沒有學生走神的情況,不僅如此,下課后,有的學生還意猶未盡,拉著老師想多聽聽關于華盛頓的其他故事,還有的學生課后利用網絡和圖書館等途徑了解華盛頓和北美獨立戰爭的相關史實,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達到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3.課后反饋效果良好,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
課后筆者進行了練習反饋,學生的上課效率較高,準確率達到了90%,教學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基本實現。不僅教學的基本目標要求達到了,還引發了一些學生的深入思考,例如有的學生提出了對“英國保留君主與美國華盛頓不做國王”的思考,這一思考已經超出了初中生的思維能力要求,但這種深入思考、大膽懷疑無疑是值得提倡的,對他們進入高中學習是十分有益的。
(二)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的相對狹隘性。
這種以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講述歷史的教學方式,雖然形式新穎,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但并不是對所有的歷史教學內容都適用,具有一定的狹隘性。這種教學方式主要適用于某一歷史事件,尤其是與重要歷史人物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例如北美獨立戰爭與華盛頓,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克倫威爾,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而一些純理論性的歷史知識或歷史事件中沒有重要歷史人物的教學內容并不適用這一教學方式。
2.故事教學的度的把握。
故事教學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要注意度的把握。故事不能太多,否則會使學生忙于聽故事,而忽略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喧賓奪主,與教學的初衷相違背。除了故事的引入的數量要嚴格限制以外,故事的質量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引入與教學無關的純粹愉悅性質的故事內容,要與教學內容相一致,而且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才能實現歷史教學的雙重目的。
3.對選取的歷史人物的生平活動進行一定的加工。
歷史人物的生平活動豐富多彩,我們并不能將人物的所有活動都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必須進行一定的加工。筆者在處理該課時,雖然是利用了華盛頓的生平,但由于華盛頓的故事太多,必須進行加工。在具體設計中,筆者截取維農山莊這個重要的節點,圍繞它構建課堂教學,構思巧妙并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可操作性強,實際效果好。
總之,歷史教學不能故步自封,而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大力創新,勇于探索,這既是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又是社會發展的要求,而利用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講述歷史,是創新教學的重要的有益嘗試。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第1版).
[2] 曲智敏.新課程改革下如何進行創新教學[J].考試(教研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