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峰
(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社科部,江蘇 南京 210048)
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價值解析
唐高峰
(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社科部,江蘇 南京 210048)
高校軍事理論課作為大學生必修科目之一,不但能幫助學生了解國防知識、軍事科技,而且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優良品德的形成,因此其也是一門特殊的德育課。
大學生 高校軍事理論課 道德教育
高校教育的首要工作應是育人。國防教育尤其是常態化的軍事理論教育對高校學生人格、價值觀培育有著潛移默化的內化作用。軍事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其他課程最大的不同點是:軍事教育對受教育者的培養過程,強調自覺性和強制性的辯證統一。它能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能動性,調動受教育者的愛國熱情與歷史使命感,啟發受教育者學習的目標性;學習軍人品格,開闊學生的視野心胸,強調磨煉挫折對人生的意義。軍隊與軍事事務的強制性,有利于學生在艱苦條件下磨煉自己,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從而有效地培養百折不撓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的創業精神。因此,軍事理論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增強學生的國防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借助軍事理論課程的特點和優勢,在“綜合育人”上產生效能,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至于在時代多變的思潮中迷失自我。
高校軍事理論課一般而言都是緊扣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局勢,著重于向大學生介紹軍事思想、國防理論、軍事科技、軍事技能等。高校軍事理論課僅作為一門技術理論類課程向同學們傳授,只是發揮了軍事課的一半功能。軍事課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有著巨大的德育優勢。高校國防教育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國防教育尤其是在思想道德素質、愛國主義情感方面具有相當積極的作用,在安危意識、安全意識等方面的培養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軍事理論課教育教學也是活生生的有效的德育教育。
當代大學生思想敏銳,勇于進取,但往往缺乏對紀律的認識與尊重,他們崇尚自由,重視自我需求,但將“張揚個性”視為違紀的理由。甚至認為,在當下,強調紀律“過時”了,將紀律與創新對立起來。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差、紀律觀念淡漠,往往做了違紀的事還不知錯在哪兒。總體來說,這是缺乏正確人生理想和追求的表現,忽視了作為一名準社會人素質養成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行為上自由散漫。
恩格斯曾說:“如果說雅典人的普遍體育訓練是鍛煉技巧和增強體力同時并重,那么斯巴達人則著重增強軍人的體力、培育堅韌不拔和刻苦耐勞的精神。他們把堅毅精神和保持軍人榮譽看得比機警靈巧更為寶貴?!?/p>
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的黃金時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較高的智力水平,接受國防教育能力強,也具有極高的模仿意識和水平?!吨袊嗣窠夥跑婈犃袟l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三大條令雖然是軍人的條令,但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嚴整的容姿、協調一致的動作、嚴格的組織紀律性都有所幫助。對軍營和軍隊的向往和模仿,能使大學生對其感興趣并學習,這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軍隊生活的特點,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和良好的生活作風,有助于解決部分學生懶散、缺乏紀律、不遵守規章制度、不守時等問題。在行為上,能促使學生養成按社會紀律和道德要求行事的習慣,從強調“自我”中解放出來,變“自我人”為“社會人”,從而提升自我素質。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強調集體的民族精神與意識。這種民族精神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疆域國家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歷史上熠熠生輝,奠定了中國歷史“大一統”的歷史概念,卻也是新時期當代大學生缺乏的一種精神。
中華民族一直認為,“人和”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取勝之核心,戰爭從來都是團體與團體智慧身體的碰撞,從古至今都是如此。集體利益與榮譽是一支長勝之師的根本所在,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
當今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過度關注“自我”,往往喜歡從“自我”的角度、標準去認識或處理周圍的事情。在價值取向上強調個人利益為先,集體利益為后,崇尚“人人為我,我再為人人”的處世哲學。喜歡抬高自己,貶低他人。對待問題不能進行客觀思考,往往頤指氣使、盛氣凌人,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雖然獨立意識較強,但是把獨立理解成“個體孤立”,其結果是在現實生活中,高傲自私,目中無人,很難贏得別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際關系不和諧,在工作和學習中與別人矛盾不斷。
在軍事理論教學中,大量的軍事歷史和戰例可以讓教師們很清晰很容易地向同學們說明這種思想: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應考慮到集體的利益,個人在集體的支持下才能發揮作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是可以共通的。同學們也非常樂意在這種情況下接受這些已經被現代社會逐漸淡忘的思想觀念,這會在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中把握國際戰略格局的基本特征,正確分析我國面臨的安全環境,在富國強軍道路上踐行新安全觀的基本觀念,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必須認真思考、認真面對的時代課題”。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的世紀,經濟全球化雖然看似淡化了國家界限,縮小了國家差異,但是經濟全球化實質上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國家和民族的差別,愛國主義賴以產生的自然基礎和社會基礎仍然是存在的。在發達國家以經濟全球化為手段進行全球擴張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時代更應該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
軍事理論課研究的對象是國防與戰爭,它與國家的榮辱、民族的安危、人民的利益密切相關。青年人對祖國的忠誠熱愛,能在軍事理論教學中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尤其是中國近現代與列強的斗爭最能體現這一點。國防教育效應可以轉化為國家與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國防教育實質是愛國主義教育,是民族責任感的教育,我們進行的國防教育必然涉及民族發展史,遭受外來侵略的苦難史,這都將極大地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幫助大學生樹立牢固、正確的國家觀,形成人人關心國防、支持國防的良好社會風氣,這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走向興旺發達的重要前提。學習我國國防史,有利于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樹立無產階級的國家觀、戰爭觀,形成辯證統一的方法論。
諸如在高校國防教育軍事課程中,安全威脅分析理論教學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憂患意識。軍事理論教育教學不僅僅使學生感性地愛國,更能促進學生理性愛國情懷的產生。通過歷史和今天與其他先進國家的橫向對比,能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加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危機感。而通過對毛澤東軍事思想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的學習,能使其懂得我軍是在黨領導下艱苦奮斗、揮灑熱血、為人民出生入死,以此增強其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與忠誠,明白我軍“打得贏、不變質”和“人民子弟兵”的含義,自覺捍衛祖國的獨立和主權、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安全。
當今世界,主權觀念越來越強烈,加強國家主權觀教育,增強國家主權獨立意識,樹立國家主權獨立至上原則,尤為重要。當代大學生都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家發展是在經濟繁榮基礎上,整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應引導學生認識個體發展與國家發展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知道國家發展是個體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個體發展對國家發展有能動作用。維護國家尊嚴就等于維護我們自己的尊嚴,維護國家尊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這在新時期思潮泛濫情況下,尤為重要。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時期都是一支英雄輩出的軍隊,有著優良的傳統和光輝的戰例。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無數革命軍人都可以是學習的榜樣。在這些榜樣身上,我們可以學習人類的許多優秀品質,例如無私奉獻、勇敢頑強、吃苦耐勞、樂觀向上、不怕流血犧牲等。這些品質,幾乎都是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尤其是在道德狀況不容樂觀的今天,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提倡并實踐的。通過這些教育,能加強其意志,鍛煉其膽識,并能在實際行為中強健其體魄,提高其素質。因此,軍事理論課教學在大學生的心理、人生觀、人生價值觀的健康發展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軍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也是我們軍事課探討學習的主要群體對象。軍隊是一個紀律如鐵、軍令如山的集體,任務的完成依靠的就是紀律與管理。鋼鐵般的紀律和頑強的作風對大部分社會青年人生觀的形成有很大的震撼,并能潛移默化地對他們的為人處世產生較大影響。在接受軍事理論教學期間及以后,很多大學生會審視他們平常的行為舉動是否合乎紀律法規,也能正視自己,改正平常的一些缺點,自律自省。因此軍事理論課教育教學非常有利于大學生們組織紀律性的培養,有利于良好生活作風的形成,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素質缺陷有較明顯的補益功能。
國防教育是思想教育的有效載體,軍事教育過程是發揮德育的知、情、意、行整體功能的過程。軍事理論課是今天高校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對于本課程的認識還有待于廣大師生的實踐與思考。我們絕不可忽視軍事理論課的德育功能,應該有效地發揮這個功能,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和國防觀,培養、提高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對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新的問題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和判斷,牢牢占據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陣地。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M].戰士出版社,1982.
[2]丁曉昌,張政文.軍事理論教程[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劉文炳.淺談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意義和作用[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
book=176,eboo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