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紅 毛玉鳳
(蘭州大學 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課堂教學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傳遞的重要途徑,是中小學教育的核心工作,一直以來是各級教育理論與實踐者的研究重點。研究方法的科學化是學科獨立的重要標志。課堂教學研究方法既是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改革創新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多年來,我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小學課堂教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那么,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方法的現狀究竟如何?采用文獻調查法和統計分析手段是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較為適當的方法。因此,筆者運用文獻計量法,對近五年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數據庫中收錄的相關期刊論文進行梳理與分析,以期了解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中研究方法的使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對象。
在CNKI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選擇年份“2007—2012”,輸入主題詞“中小學課堂教學”進行檢索,查找出相關論文175篇,匯總后采取逐一排除法,剔除報紙、廣告、重復論文等,最終確定有關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期刊論文133篇,構成本文的研究對象。
(二)資料整理方法。
資料整理的框架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礎。通過對133篇論文的反復分析,并結合李秉德提出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分類框架,將研究方法分為以下六類:
1.經驗總結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情景下,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的一種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1]
2.理論思辨法:它是一種建立在個人直觀經驗基礎上的以認識事物根本特征為目的的研究方式,它所取向的基本工具就是進行概念的演繹推理,遵循從一般到個別的思考。[2]
3.個案法:將案例研究應用于教育情境解決教育問題或建立理論的一種研究方法。[3]
4.調查法:研究者為了深入了解教育實際情況、弄清事實,借以發現問題,探索教育規律而采取系統的步驟和方法。[4]
5.實驗法:為了解決某一教育問題,根據一定教育理論或設想,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實踐,到一定時間后,就實際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有關實驗因子的科學結論。[5]
6.混合法: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綜合調配或混合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技術、方法、手段、概念或語言的研究方法。[6]
(三)資料分析的方法。
采用描述統計分析、比較分析等手段來分析資料。
(一)研究方法的總體頻次分布。
根據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數量統計(見表1),研究方法使用類型頻數從高到低依次為:經驗總結法、理論思辨法、個案法、調查法、實驗法、混合法。統計數據顯示,133篇期刊論文中,有69篇運用了經驗總結法,約占抽樣總數的51.9%;55篇運用了理論思辨法,約占樣本總數的41.4%;個案法、調查法、實驗法和混合法合計僅占總數的8.7%。由此可見,經驗總結法、理論思辨法是近年來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使用比例最高的兩種方法。

表1 中小學課堂教學期刊論文研究方法運用統計表
(二)不同單位作者研究方法選擇使用狀況。
對論文作者來源的統計分析發現,中小學、高等院校構成了課堂教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這兩類論文作者約占論文作者總數的70%。不同單位的論文作者在選擇研究方法時顯示出不同偏好。如表2所示,近6年來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發表論文共48篇,約占樣本總數36.1%,其中小學教師發表的11篇論文中,有7篇(63.6%)運用了經驗總結法,4篇(36.4%)運用了理論思辨法;中學教師發表的37篇論文中,有34篇(91.8%)運用經驗總結法,3篇(8.2%)運用了理論思辨法;高等院校教師及理論研究者發表論文共45篇,其中34篇(75.4%)運用了理論思辨法,5篇(11.1%)運用了經驗總結法,此外還有少量的個案法和調查法的使用,表現出研究方法使用多樣化的特點。

表2 不同單位作者研究方法選擇狀況統計表
(一)研究方法過于集中單一。
由研究方法總體運用情況可知,在133篇論文中,69篇(51.9%)運用了經驗總結法,55篇(41.4%)運用了理論思辨法。由研究方法年度分布情況來看,經驗總結法和理論思辨法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近6年來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以經驗總結法為主,其次是思辨法,只有極少數文章運用了調查法、實驗法、混合法。單一的研究方法就不能夠深入研究,例如經驗總結法缺乏數據支撐,無法根據科學客觀的數據總結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理論指導,很容易使理論與實際相脫節。思辨法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重,注重直覺和直覺經驗,缺乏理性的思維方式。
“在一定意義上,教育研究需集人類研究方法之大成。”[7]在尊重個性的多元化社會發展的今天,教育同樣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單一的研究方法無法解決復雜的教育現象。我們只有把多樣化的研究方法進行整合、融合,才能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學性、文化性和人文性。教育理論基礎涉及多學科,在教育研究過程中涉及心理學、哲學、歷史學、語言學、統計學、計量學、人類學等多學科,我們可以把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起來,從某種程度上說教育研究方法是跨學科、跨文化的,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二)研究主體運用的研究方法有群體特征,教育理論與實踐亟待融合。
由研究方法在不同研究單位的分布情況可知,中小學校、教師進修學校和教研室等單位的研究者側重于運用經驗總結法,高等學校研究者側重于理論思辨法。理論是高高在上的哲學思辨,原則上是可以任意變換;經驗則是最具體的實際過程,也可以任意附會于某種理論的解釋。[8]經驗也可以說是實踐,理論的研究是為實踐服務的,很容易導致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兩張皮的現象。
對于實踐中的教師而言,教師即研究者、教育行動研究、反思型教師等這些討論越來越多。一線教師屬于“草根型”研究者。教師作為實踐者,深入教學,密切聯系學生,對教育的體驗是真真切切的;教師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而這些經驗如何才能真正地上升為理論,這需要不斷提高教師的研究素養和能力,學習系統的方法論知識,提高教師的問題意識,從教學實踐中主動發現問題,提高問題的原創性。方法論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加強教師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默契,學習系統的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知識是必要的。對于專門的學術研究者,他們有著豐富的教育研究方法知識,他們因研究需要會進行實地調研,但是這個調研是短期的,可能對某一問題還不能更深入地進行研究和思考。所研究問題的選擇,首先要考慮的是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才是真正的達到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有待創新。
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方法的使用依然沒有跳出傳統研究方法的條條框框,研究方法局限性較大。課堂教學研究方法應是一個或數個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方法并符合時代變化的結合性、兼收性的方法。[9]改變當前的研究現狀,需要在深入學習和借鑒現有國內外經驗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融合創新,建立起適合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的方法。筆者認為:高等院校的研究機構應發揮帶頭作用,加強同中小學校的合作交流,關注并積極參與到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中。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者除了提高自己的教育專業化水平,還應在教學中進行自我反思,盡快成為專家型教師,不斷提高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加強研究方法訓練。在多元化教育發展的今天,積極借鑒其他國家和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成果,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開研究,從多個維度和視角來研究教育現象,構建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方法,使其發揮各自獨特的優勢,實現多種教育研究方法的融合。
[1] [4][5]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3,42,59.
[2] 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3.
[3] 楊曉微.教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90.
[6] 田虎偉.混合方法研究——美國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種新范式[J].比較教育研究,2007,(1).
[7] 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5.
[8]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3.
[9] 龔茁.外語課堂教學研究:狀況與啟示[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