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山東省茌平縣教育局中學教研室 山東 茌平 252100)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所形成的模式中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所以學生習慣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想主動地思考、探求知識,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學過程明確要求:“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溫家寶總理也指出:“要實行啟發式教學,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主動地提出問題,主動地思考問題,主動去發現,主動去探索。”當前,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正在深入開展。隨著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育觀念、學習方式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導探究性的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掌握獲取新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為達到這一目標,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問題導學”是一種探究性的教學模式,整個教學活動是圍繞著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而展開的,符合這一課程理念。
“問題導學法”最先是由原蘇聯教育家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經補充完善,現已成為一種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可的教學模式。“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是指依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創設、探究及解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用問題來引導、指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和技能,發掘他們的主動性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的突出特點就是:課堂教學目標主要指向“問題解決”;課堂教學內容問題化;課堂教學過程以問題為紐帶。“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踐證明,“問題導學”是一種有效的和發展性的教學模式。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呢?本人通過教學實踐,將“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通過以上課堂活動,使問題成為課堂教學的主線,問題在不斷的發現、解決中得到推進和再認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品質得到不斷的提升和發展。以下對各步驟的實施進行詳細地闡述。
教師在學生對上節課內容的復習鞏固和對新授課的自主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使之產生疑問,并以此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情境不僅能使學生盡快地進入緊張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和促進學生的認識、實踐活動,還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有效地改善教與學。課程標準[1]指出:“化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
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化學與生活聯系緊密,以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入手來創設情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學生利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在講“二氧化碳性質”時,教師可先講述這樣的故事:某山區一農民讓其大兒子到久未開啟的地窖里拿地瓜,人還沒有下到一半便“撲通”一聲栽下去,久喊不應。慌了手腳的該農民又令其小兒子立即下去救人,結果又是如此,兄弟二人的生命就這樣葬身于地窖之中。此時,啟發學生進行思考:(1)兄弟二人為什么會葬身于地窖之中,洞中的什么物質在“作案”呢?(2)該物質具有哪些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3)進地窖前,怎么樣用簡易的方法確定進入地窖是否有生命危險?問題情境來源于社會和生活,不但能很快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求知欲望,而且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的知識是非常有用、非常有意義的,從而持續保持學習的熱情,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
自主探究是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的核心,它是一種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學生制定有效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調節和控制各種任務行為的創造性學習活動,可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2]。如“在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中,提出問題后,學生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很容易地回答第一個問題(由于地瓜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釋放CO2,導致地窖中氧氣稀少,CO2濃度過大,人因窒息而死亡),接著教師可以提示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解決后面的問題。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知識點問題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
實驗探究CO2的性質:
(1)學生分組實驗:每組取一瓶集滿CO2氣體的集氣瓶,認真觀察其顏色及形態、辨別其氣味。
(2)同學們能否利用講臺上教師提供的用品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是小呢?怎樣設計?預期的現象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給予評價后,確定最終實驗方案。學生分組實驗:桌面上有一個放有兩支高矮不同蠟燭的燒杯(注意較高蠟燭不能超過杯口),用另一個塑料瓶里的二氧化碳向燃著的蠟燭里傾倒,觀察現象。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猜測:①二氧化碳氣體能否從集氣瓶中倒入燒杯中?你有沒有見過氣體能倒來倒去的?②如果我真的能把二氧化碳倒下去,應該注意什么?③你猜想會觀察到什么現象?兩支蠟燭同時熄滅,還是哪支蠟燭先熄滅?④我們進入久未開啟的地窖應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3)我們知道收集二氧化碳氣體不能用排水法,是因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能設計怎樣的實驗驗證?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給予充分點評后,確定最終實驗方案。學生分組實驗:往收集滿二氧化碳的礦泉水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餾水,迅速塞緊瓶塞,振蕩,觀察所發生的現象。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塑料瓶為什么會變癟?說明了二氧化碳有怎樣的性質?
(4)我們已經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那么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組實驗: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蕩,觀察所發生的現象(小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色)。教師提出問題,是哪種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呢?
(5)二氧化碳還有哪些化學性質呢?學生分組實驗:取2 mL的澄清石灰水于試管中,然后用玻璃管向里吹氣,觀察現象。教師提出問題:①我們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是什么氣體?②解釋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是什么?③該實驗說明二氧化碳有怎樣的化學性質?④你見過生活實際中這樣的實例嗎?教師可提示:學生仔細觀察長期盛有石灰水的玻璃瓶,有什么發現?再如,砌墻用的是石灰漿,石灰漿在空氣中凝固后會有什么變化呢?
實驗探究完成后,教師提出問題:性質決定用途,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和你現有的知識,你能談談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嗎?
通過教師的啟發、引領及學生思考質疑、實驗操作,在生生、師生互動的基礎上歸納整理出本節課所學內容的知識點、學習方法等。教師要結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及時歸納或小結,指出正確答案,還要注意糾正學生一些不正確或易錯的認識,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本步驟需注意引導學生將知識系統化。如上述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探究后,應啟發學生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進行總結。
學生通過前面幾個環節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但知識的應用就在于遷移提高。通過適當的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問題解決情況做出評價并及時給出反饋意見,以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和再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著名化學家傅鷹說:“實驗是化學的最高法庭。”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將知識點問題化,再與實驗探究完美結合,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動手實驗的能力,實現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優化。化學教學中類似的教學內容占相當大的比重,因此這種教學方法具有一定普遍意義。
在“問題導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創設恰當的情境,準確設置有效的問題是關鍵。教師通過不斷創設問題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學生積極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通過準確設置的問題內容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為知識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
良好的問題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既要講究藝術又要講究科學,讓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實現問題情境的有效性[3]。當然,教師教學智慧的高低決定著創設情境作用的深淺。因此,教師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永遠是最主要的,也是問題情境有效性的主要前提。為了保證教學情境充分發揮其功能,在設置教學情境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情境的針對性。問題情境應根據教學內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緊扣教材的中心及重點、難點設疑。通過一系列問題的作答、感悟,把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逐步引入,從而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
(2)情境的真實性。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是真實存在的,是讓學生確實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而不是形式上的問題。從真實情境中提出的問題比孤立地提出“二氧化碳有怎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呢?”更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3)情境的設計應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內容。設置難度得當的教學情境不但有利于知識的綜合運用,還有利于學生發展個性和特長,有利于學生相互間合作。
(4)情境的設置可從聯系生活入手,學以致用,激發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找準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的切合點,把學生熟悉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體驗到化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創設情境成功的關鍵在于緊密聯系實際和具有啟發性。
古語說得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著力點應該是“問題”。有效的導學問題能夠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去設計導學問題才能使之更有效呢?我認為,教師設計的導學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導學問題首先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因此,問題必須緊扣教材重點與難點知識,可把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分解成幾個有內在聯系的問題鏈,步步深入,讓學生把時間花在刀刃上。
(2)設置的問題要難度適合,面向多數學生,有一定的深度且具有啟發性,觸動學生思維,能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若問題過難則容易出現冷場,學生望而生畏,過于簡單則引不起思維的碰撞,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或者輕視心理。因此,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實際,從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問題,盡力讓學生自主解決,讓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一種“跳一跳才摘到桃子”的感覺[4]。
(3)眾所周知,教師不在于要講授多少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這種心理需求,讓問題充滿懸念,具有趣味或挑戰性,以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起學習的欲望。
(4)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生動形象、奇幻變化的實驗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設置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性,從化學實驗入手,通過學生親自參與實驗、學習小組合作以及教師的講解等途徑得出最終結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在實驗中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化學課的導學問題應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動腦、動手自主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
“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在培養思維能力、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上,正在發揮積極作用。它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師由“主講”變為“主導”,學生由“聽”變為“學”。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上有效的時間,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抓住學生的疑問有效導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地獲取知識,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與其它教學模式相比,“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結構緊湊,科學合理,簡便易行,對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依賴性較小,易于推廣。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張熒.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0,(34):29-30
[3] 盧姍姍,畢華林.“海水曬鹽”情境分析及其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化學教育,2012,(3):25-30
[4] 張松才.化學課堂中有效問題設計的原則與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