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磊
(1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江蘇 蘇州 215000; 2 蘇州立達中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7)
實用主義學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宣稱:“生活即教育”[1]。現階段的化學課程要求化學教學走向生活,使學生對化學在現代科技文明所扮演的角色有正確認知,不畏懼化學,不排斥化學,增進學生對化學的正確認知。 而如何使化學教育能更好地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服務,使化學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和需要,值得關注和研究。
筆者選取了滬教版化學課本的《化學與社會發展》主題進行了一次嘗試。 一方面在教材安排上,本章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最后一章, 主要涉及材料、能源、健康、環境等與人類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的內容。 按《化學課程標準》建議,“在教學中,要注意用具體的真實事件引導學生體會化學科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而在另一方面,通過系統學習,學生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科學探究的方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師也就能夠通過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在實際調查分析活動中掌握知識與技能, 從而逐步樹立正確的科學觀與價值觀。
因此,在進行“合成材料”的教學中,筆者著重介紹了一些塑料的成分與用途,“聚乙烯 (PE)、 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E)、有機玻璃(PMMA)和電木塑料都是常見的塑料[2]”。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的塑料遠不止如此, 特別是當今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關注與重視程度也日益增強, 不少食品包裝及其他塑料制品上都標注了類似循環標志,并加以數字來區分制作材質。 于是,筆者介紹了塑料制品上數字含義之后, 布置了一項課外實踐調查作業,要求學生進入超市觀察和研究一下:哪些商品(特別是食品包裝)使用的是塑料? 該商品有何用途?塑料上是否標有數字符號? 你認為該商品的塑料使用是否規范? ……旨在于讓學生突破課本內容的限制,深入實踐生活,從而促使學生更加全面、更加準確、更加客觀地認識和了解塑料,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關注。
利用一個雙休日的課余時間, 全班38 位同學中有30 位同學完成了調查內容, 并遞交了相應的調查作業,完成的數量和質量都讓人感到驚喜。 調查結果統計如下表1 所示:

表1 學生作業《塑料制品使用情況調查》統計匯總

?注:學生的調查作業中,標明了具體商品的品牌,本文的統計表中均隱去具體商品名。
學生們通過此次調查發現,生活中大部分的塑料制品使用還算合理, 其中廣泛應用的塑料材質是(PP,聚丙烯)。 除此之外,還發現了其他問題:
①很多塑料制品,甚至一些食品的塑料包裝上并沒有標明材質種類,而塑料的玩具基本沒有標明材質;
②有些塑料制品雖然表面標明“聚乙烯”制成,但是通過簡單實驗發現其中可能含有其他材質;
④對于某些聚乙烯材質的商品, 只在包裝上標明“聚乙烯”或,卻沒有詳細標出(HDPE,高密度聚乙烯)或(LDPE,低密度聚乙烯),容易對消費者使用過程中產生誤導;
⑤同樣用途的商品,不同商家使用塑料的材質可能不同。 如: 國外某品牌的方便面容器使用的是(PP,聚丙烯)材質,而國內某品牌的方便面采用(PS,聚苯乙烯)制作容器;同樣是一次性水杯,大多數為(PP,聚丙烯),但少數品牌使用的是(PE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OTHER,其他樹脂);
如此的驚人成果,不禁讓人感嘆“現在的學生真的了不得”。 通過對此次實踐性作業的批閱,也讓我感受到了學生參與的熱情,犀利的眼光,執著的態度,同時也讓教師自身感到了壓力,意識到學生的求知欲能夠促進教師的教學素材的積累、知識結構的調整以及教學理念的改變,意識到實踐性作業的重要意義。
學生完成作業是學習活動的一種形式,而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應該單純依賴模仿和被動地記憶,而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對課本知識內容真正的理解與掌握。 實踐性作業“既調節學生的學習生活,又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應用意識和自主能力,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學習, 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責任感,使他們在愉悅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接受教育。”[3]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們切身感受到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廣泛應用。許多同學的調查作業中都提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能讓我們更加合理、科學的使用塑料”……也有學生發現:“雖然有很多種類的塑料都能用來包裝食品,但是大多數的塑料不能循環使用,不宜加熱。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普遍存在多種塑料瓶循環使用,或者加熱,我們以前也從未注意過,如果我們處處留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這些積極的想法與觀點,不就是新課程所要倡導的理念嗎?它也激發了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做調查,是進行實踐研究的一種常用方式。 實踐性的調查作業,有時依靠個人的頭腦思維是無法順利完成的,必須學會與人交流,尋求合作等社會交往方式來完成。 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調查,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融入社會,真正體驗生活,還能學會與同伴合理分工協作,學會與他人順暢進行交談,獲得更寬廣的知識。
面對那些相對陌生的環境與人,有些學生相對內向的性格就受到了挑戰,為了相互幫助,相互鼓勁,這些孩子就自發組合在一起結伴前往超市進行調查。 在進行此次調查活動中,多位學生的“異常舉動”引起了超市工作人員的疑心,誤解為“商品質量調查”,但是在學生的積極解釋后,還是得到了許多好心人支持與幫助,獲得了更為全面的調查商品對象,從而順利完成了實踐作業。
回到課堂后,教室里更是有了激烈而又豐富的交流活動。 學生們積極地展示了自己的調查結果,甚至還配有充足的文字圖片舉證,同時,對于某些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課堂討論的問題已不局限于課本教材內容了,通過合作、交流、討論,學生的知識面、科學觀、價值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教育要“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調查了眾多塑料制品, 及其查閱了大量資料之后,不免會有學生對某些感興趣的問題產生關注。 比如,在本次調查中,某一學生發現超市中很多品牌的垃圾袋上都標注了“聚乙烯”,他就產生疑問了:聚乙烯常用于食品包裝,那么垃圾袋有必要用聚乙烯嗎? 這種標注“聚乙烯”的垃圾袋會是“名符其實”嗎? 通過化學課堂學習,學生已了解到粗略區分出聚乙烯可以使用灼燒后聞氣味的方法。 于是,他便將某一品牌的垃圾袋取樣進行了灼燒實驗,觀察發現燃燒后卻有一股刺激性氣味,該現象很明顯說明這種垃圾袋并非由聚乙烯制成的。
還有學生在熟食攤位上取了一個包裝素肉的包裝盒,雖然上面沒有標明使用材質,但是灼燒后卻也有一股異味,于是便對此塑料制品使用的合理性提出了異議。
這種開放性、體驗性的學習方式,在傳統的作業形式中是很難體現出來的,而通過這些親身體驗的科學探究活動,更是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進了對科學的情感,加強了對科學研究基本能力的鍛煉。
在初中化學階段,教師要努力“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既要考核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要重視考查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4]。
在傳統教學評價方面,教師一般只停留在考試成績方面。 這種評價方式,教師在無形之間就會按照成績的好壞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 這種片面的評價是不科學的,對學生也是不公平的。 教師布置一定數量的實踐性作業, 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對學生的實驗與探究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觀察與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考查,以及對情感及其價值觀發展的促進。
通過對本次實踐性作業批閱中發現,調查活動進行得最為認真深入、結果分析與思考最為富有見地、完成質量最為令人滿意的并非是那些平時卷面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而這些平時默默無聞的孩子,正是依靠這次機會讓老師對他們引起了重視,展示了能力,獲得了贊賞,同時也讓教師轉變了原有的評價方式,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學生。
實踐性作業, 使學生學習的已不再限于課本知識,它能引導學生躍出小課堂走向大社會,給予了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更重要的是學習到如何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觀察、分析、合作、交流,創新、實踐等,綜合科學素養也得到了培養與鍛煉,也能讓教師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幫助學生多元化的發展。
[1] 廖麗芳.教師設計好作業指南[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6
[2] 中學化學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九年級化學(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7
[3] 廖麗芳.教師設計好作業指南[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6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