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文
(江蘇省無錫市青山高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062)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課堂教學過程是為了教學目標而展開,受著教學目標的支配和約束。在新課改教學實踐中筆者逐漸認識到,教師只有在制定每一堂課的核心目標時都能深思熟慮,仔細推敲,在每一堂課的學習過程中都緊扣目標指導學生學習,使核心目標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才能實現有效突破,引導、激勵學生勤于思考,自主思考,進行“再創造”。努力以課堂教學有效模式的變化來帶動學生學習方式變化,真正培養高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化學課堂教學核心目標的確立首先從這節課的內容入手,精心思考是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通過什么樣的手段、途徑、方法去解決?要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才能確立好課堂核心目標。
反思新課程教學實踐,常常過高估計對所教課程的理解,喜歡把更多的精力消耗在教材教法和花樣百般的教學形式上。教學中我們面對新教材,往往很少考慮“教什么”,更愿意在“怎么教”上大做文章。特別是公開課,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課堂上只要選用好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教學中就一定能精彩疊出,魅力無窮。殊不知,一旦“教什么”偏離了課堂核心目標,再豐富的過程準備,再精致的教學技術,也只能是南轅北轍,中看不中用。
“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及其應用貫穿于整個高中化學的學科知識體系,它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由于概念本身比較抽象,在教材的不同階段對此概念的要求不同,很多學生在該問題上的學習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障礙。這些障礙的產生有多種原因,其中教師不能準確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認知規律,逐漸螺旋式上升到更高要求,而隨意改變要求(課堂核心目標)造成學生的學習障礙,也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教學中所謂的“一步到位”就是這種錯誤(不正確的課堂核心目標)的體現。
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選取教材(蘇教版)“氧化還原反應”知識點為例,分析幾個不同階段中的課堂教學核心目標(“度”的把握)確立和學生“思維障礙”的有效突破方法。
(1)該階段課堂教學核心目標(“度”的把握):能根據化合價的變化來判斷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
(2)核心目標的定位:能否熟練辨認化合價。
(3)學生思維障礙及教學策略:如果教師忽視初中沒有“化合價”的理解,學生對“化合價”只有個案記憶的應用現實,則造成的后果是無法挽回的。所以應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前設計基礎性問題(即題組)測試學生的化合價掌握情況。
[基礎性題組]判斷下列劃線元素的化合價

同時在練習中復習初三相關知識點(注重已有知識銜接),基于“化學上用‘化合價’來表示原子之間相互化合的數目”的基礎,總結化合價判斷的基本規律:①熟記不變價態元素;②熟記常見“根”的價態;③先標不變價態元素,再推斷有變價元素。
(4)核心目標確立的常見錯誤:對于高一新生情況主觀上認為這一部分沒問題,忽視學生認知規律和個體差異,而將后階段的核心目標“一步到位”。這樣做的結果,使初高中知識點的銜接教學,由于課堂核心目標確立錯誤,事實上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和不應該有的分化點。
(1)該階段教學目標:能用電子轉移的觀點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能根據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判斷物質的氧化性強弱,能表示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能舉例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
(2)核心目標的定位:用原子結構示意圖理解原子結構中電子轉移過程與化合價的對應關系,從而掌握氧化劑和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準確快速的判斷。
(3)學生思維障礙及教學策略:該階段的重點內容分不同課時完成,但是核心目標是氧化劑和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準確判斷,而完成該核心目標需直接突破的是學生會運用原子結構示意圖來理解原子結構中電子轉移過程與化合價變化的對應關系。所以建議教師在該課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用好課本P45的示意圖,并多舉例練習。
特別是完成該目標時,常采用學生記口訣的辦法(關注初三已有相關知識儲備),并同時強調電子得失與化合價升降關系。認識深刻,理解準確,才有利于后續知識應用的學習,如學習標雙線橋,原電池的電極反應書寫等。
(1)該階段教學目標:以醇的氧化、醛的氧化或還原為例,了解有機反應中氧化還原的特點。
(2)該階段的核心目標:學會多角度理解氧化還原的特點,統一兩種判斷方法。
(3)學生思維障礙及策略:通常教師在教授醇、醛的氧化還原時都僅從“得氧、失氫(氧化)或得氫、失氧(還原)一種角度去講。
誠然,這種方式方便又簡單,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采用這種方式是基于有機物中碳的化合價較難判斷與運算的基礎上的,所以有機知識教學中很少去判斷化合價,事實也沒必要,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白,這種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方式與對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理解是有差距的。學生很容易把這兩種方法完全的隔裂開來,很難融會貫通。
建議做法見下表。
由上可看出,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他完全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提出合理的思考模型,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這也是化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學生在自主思考基礎上的“再創造”)。課堂教學核心目標的達成,從學生層面突出了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能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模型)。

反應過程 C2H5OH→CH3CHO CH3CHO→CH3COOH從失氫、得氧角度理解乙醛分子得一個氧,得氧氧化,反應配平也很容易完成模式替換 上述過程等同于:H2A→A A→AO乙醇脫去羥基氫和α-碳上氫,即一分子脫2個氫,是氧化反應,反應配平也很容易完成從化合價角度H2A失去2個H,得到中性分子A,化合價必然升2價(相當于A從-2升到0價),發生氧化反應,配平也容易A分子得到一個氧變成AO,化合價必然升高2價,發生氧化反應,配平也很容易
限于篇幅,其他模塊中涉及氧化還原的點略去。
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人存在對第一的事物的“印刻”現象。即人類對任何堪稱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興趣并有著極強的記憶能力。如果學生能在學習新知的第一時間輕松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核心目標的確立),那就很容易一步到位(有效達成),印象深刻,否則就會帶給學生本不該有的課外負擔。也就是說學生在第一次學習新知時,若產生了錯誤的觀念要消除它,就得化雙倍乃至更大的努力。因此在各模塊教學中如何把握好教學的“度”(確立核心目標),同時清楚地了解學生在各階段可能存在的核心的“思維障礙”就成為有效達成的關鍵。
筆者認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責任是用恰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第一時間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識與能力。使之一定程度上感到學習的輕松,產生成功感、幸福感。教師只有在制定每一堂課的核心目標時都有一定的投入 (能深思熟慮,仔細推敲),從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生實際確定核心目標;在摸請核心目標和學生可能存在的思維障礙時,選用適宜的方式能激發學生想學,同時又能學;學習過程中都緊扣目標指導學生學習,在每一堂課的預設與生成中實現有效達成;才能以課堂教學有效模式的變化來帶動學生學習方式變化,才能真正培養高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只有把握課堂教學目標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成長,實現課堂因我而精彩的教學追求。
[1] 李少坤.優化教學設計的幾點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1-2):15-17
[2] 張志勇.課堂教學:從內容中心走向目標中心——中國目標教學 20 年回顧與展望[J].當代教育科學,2007,(17):20-24
[3] 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