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閻海東

梁振英的奮斗人生,是香港人和香港社會所推崇的典范。在香港,人們津津樂道并從中吸取勵志動力的,就是梁振英這樣出身草根甚至更貧寒家庭的奮斗者——香港人所謂“獅子山下的精神”——勇敢、智慧、踏實地堅持。
梁振英在自傳中說,他小時候,當警員的父親每月薪水只有區區300多港元,這筆錢在當時的香港要養活一家5口人,可以想象生活的艱難。由于住在中央警區宿舍,這意味著退休后父親必須帶著全家搬出這里,不能再住公屋。
梁振英在自己家里當過“童工”,很多草根階層出生的香港人對此很熟悉——窮人家的孩子必須放棄玩耍的時間,力所能及地幫著大人做工,只是為了家庭的生活能好一些。梁振英9歲時就跟著家人一起幫附近的工廠加工膠花和玩具物料。姐姐和妹妹也都參與這一項勞動。就這樣,9歲的梁振英下午放學回家后的時間,幾乎全部用來干活,或者背著幾十公斤重的材料來往于工廠和家之間。這樣辛苦的工作,可以每月給家里掙300多港元。
“就這樣一直做了三四年,家里生活得以改善,并買了住房,我們終于熬過了做膠花的日子,”梁振英寫到。
等到家庭經濟情況有所改善的時候,梁振英已開始在英皇書院讀初中了。這樣的家庭背景和家教,對梁振英影響深刻。“記得最后一次交完塑料花后,母親將這次送花的袋子放進箱子收藏起來,說是要留給孫子作紀念。”從童年開始,梁振英實際上就在自食其力,為了省錢,他步行一個小時上學;沒錢吃學校的食堂,就堅持走回家吃飯。
在梁振英赴英國留學的1974年到1977年間,他的學習生活費用全都是靠課余打工賺來的。幾乎每周他都要到快餐店打工3個晚上,每次6個半小時,凌晨才能回宿舍。同樣,為了省錢,他幾乎每天上學放學都步行十多公里。1977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梁振英從英國布里斯托理工學院畢業回港。
這種客觀的成長境遇,使梁振英對香港下層社會的認識全面而深刻,也塑造了他的人格、價值觀和政治情懷。作為香港的知名人士,梁振英的草根奮斗史在香港幾乎廣為人知,這也是他贏得普通市民階層好感以及上流社會敬佩的重要原因。
天水圍是香港西北部最著名的貧民區,自2006年,梁振英就集中關注這里的問題。2007年,以梁振英為主席的香港專業聯盟決定,安排天水圍社區的200名中五學生于暑假前去各大專業事務所“實習”兩周,由專業聯盟和各事務所提供車馬費和餐費。
在呼吁香港政府和社會關注95萬貧困人口的同時,呼吁“老板們多為基層工友想想。”同時他率先在他的戴德梁行,提高員工工資,最基層的員工工資也在8000港元以上。
梁振英曾經有機會留在英國,但他堅持選擇回到香港。早在1977年,梁振英就成為香港一家英資企業200年來最年輕的合伙人。16年后,梁振英成立了自己的測量師行。梁振英測量師行2006年與在英國上市的戴德梁行換股,他成為最大的個人股東、亞太區主席。
很多香港人認為,梁振英的成功,是對香港草根階層青年的一種激勵。
許多人可能不太清楚梁振英與內地房地業發展的關系,實際上,正是在他的幫助下,大陸開啟了房地產經濟的序幕,他可以稱為大陸房地產界的“義工”。
早在1977年,回港不久的梁振英首次來到內地。那時候的深圳,是一張等待書寫的白紙,而當時的梁振英也僅有23歲。一年以后,梁振英從深圳到上海,從南到北地到處向內地相關人員講解土地經濟、土地管理制度,介紹城市規劃以及房地產開發。那時的內地,就連土地商品化開發的概念,也剛剛觸及。梁振英先后受邀出任上海及深圳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顧問、上海浦東開發領導小組顧問,以大量的業余時間和精力參與探索中國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積極為內地普及房地產基本知識,培養房地產管理人才。
這種無償服務的經歷令他自豪,也使他親歷了內地整個土地制度改革的討論、試行及推廣發展各個階段,并目睹了內地土地制度及房地產市場逐步的成長和發展。
1988年,全國人大修改憲法,第十條允許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這一年,上海第一次公開招標賣地,梁振英參加了標書中文版和英文版的起草工作,并參加了在上海開始的大規模的住房制度改革。而深圳首次土地拍賣標書的中英文本,也由梁振英撰寫。
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談判開始啟動,這對香港社會影響很大,人們紛紛猜測香港的未來會怎樣,甚至因此而掀起了移民潮。梁振英對此密切關注,他很清楚,香港要持續繁榮穩定,社會穩定和專業人才都是必須的。
從這一認識出發,梁振英開始參與香港政治。1985年,香港基本法起草工作開始后,梁振英便出任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委員。1988年擔任基本法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時,梁振英才34歲。咨委會委員和秘書長的日常工作,就是收集大量港人的意見和建議,這是起草香港基本法所必須的。
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預委會1993年7月2日成立,梁振英擔任預委會政務小組港方組長。在預委會上,他率先提出研究關于第一屆立法會具體產生辦法的建議,提交大會討論。預委會政務小組為香港回歸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在終審法院、公務員留用及法律適用性等方面工作卓有成效。1996年,香港特別行政別行政區籌委會成立,42歲的梁振英出任籌委會副主任。
2007年,梁振英出版了《家是香港》,表達了對香港社會建設的構想:“建設長期安穩的香港,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修橋整路的硬件建設,我們更需要凝聚香港人的‘民氣’……過去我們說家在香港,只是把香港視作安身之所而已,今天我說‘家是香港’,是想吁請大家把整個香港視為家,把700萬香港人視同家人。”
早在2011年10月,香港《明報》就注意到,梁振英的民眾支持度由5月份的5.7%和8月的14.4%,急躍至40.8%,所以預計若他參選,則在特首選舉中會占據優勢。而隨著投票日子越來越接近,香港特首選情也逐漸明朗化,媒體率先判斷未來的五年極可能將會是“梁振英時代”。
新加坡《聯合早報》2012年3月23日報道說,手握60張選委票的工聯會一致投票給梁振英。工聯會會長鄭耀棠解釋是,梁振英的政綱在勞工問題上,接納及反映了不少工聯會的意見,在民望方面也較另外兩名候選人高,所以工聯會支持他。除了工聯會,教聯、新論壇及會計界等團體當天也紛紛表態,傾向支持梁振英,加上早前提名梁振英的305張選委票,梁振英很快取得400多票支持。其后一天,擁有150名選委的香港最大政黨民建聯,也公布支持梁振英。梁振英當選已經沒什么懸念。
2012年3月25日,梁振英獲得689票當選為第四任香港特首,他在記者招待會上承諾:要做一個親民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