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出版物是一種較為新穎的閱讀形式(同時代還包括如 Amazon Kindle等電子圖書)。以往我們讀書是用眼睛領略圖書;而有聲讀物則是讓我們閉上眼睛,用耳朵來聆聽。這種從視覺到聽覺的轉變,為我們帶來了新的驚喜,也為圖書賦予了新的內含。現在,有聲讀物已經較為普遍了。從技術層面看,不僅有專門的有聲讀書設備,還有新一代智能手機(尤其是蘋果iPhone)和 MP3 播放器(如蘋果iPod),這些設備均可接聽電子讀物。讀者可以從網上購買電子讀物,并將其下載到自己的電腦或移動設備當中,豐富讀者的有聲讀物目錄。有聲讀物一般是由專人在專業錄音棚內錄制,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若出現問題還須重讀),而每小時的錄制費用也要高達 400 美元(約合人民幣2531.09 元)。以此算來,平均一本有聲讀物的制造費用大約從 5000 美元(約合人民幣 31638.65 元)起,質量高一些的甚至要破萬元。
有聲出版物在德國
在德國,用聆聽來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始于二戰后,當時的德國百廢待興。為了有效解決當時德國的“教育災難”(Bildungskatastrophe),根據受教育是每個公民的權利(Bildung ist Bürgerrecht)的憲法,德國決定試辦“現代社會教育廣播電臺”(Funkkolleg zum Versta..ndnis der modernen Gesellschaft),即教育信息通過電臺短波傳播。這種廣播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放送于公眾的教育內容方面的有聲讀物。它在開播后,逐步取得了成功。1969 年,德國更多大學和區域開始接聽這種廣播,該類廣播也隨之改名為“Quadriga”。
德國是當今世界上有聲讀物最流行的國家之一。其實,早在 1955 年,一名德國發明家就發明了Sound Book(譯:音頻圖書)的磁帶與音頻內容系統(由于采取了較為落后的 Vinyl系統,所以沒有得到廣泛推廣)。
直至 1990 年,尤其是德國統一(1991年)后,又出現了新的一輪音頻熱(dem Boom der 1990er-Jahre)。2001 年,蘋果發布了 iTunes 軟件,該軟件問世之后,在世界最大的兩個平臺——蘋果麥金塔系統和 Windows 系統同時運行,并開放對有聲讀物的支持,此舉讓有聲讀物進入了使用和發展的新紀元。以前的教學廣播音頻節目也在2006年以后改成了電子有聲讀物版本。
德國的有聲讀物市場占有比例已有明顯提高,目前已經有約85%的傳統出版物同時擁有了其數字版本。近年來,各種數字版本的出版物的銷售額度也明顯上升。例如2009年,全德以各種方式銷售的有聲讀物高達1338萬本。有聲讀物收入高達173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434.61 萬元),出現了 2.4% 的遞增。德國的讀者們普遍喜歡在書店購買有聲讀物:這是因為在書店,讀者可以預先體驗,然后決定是否需要購買。有聲讀物在書店、專門銷售店、加油站、超市、藥店等都可以買到,這種銷售手段甚至比在網上下載更為流行。德國之所以成為一個有聲讀物發展如此之好的國家,原因和德國的廣播電臺的廣播傳統、公共廣播系統的公有(聯邦制)體制,與一個較為健全的出版、運營、物流業是密不可分的。
在德國圖書界,有聲出版物的收入占比為3.2%。雖然這個數字還比較小,但是,這是一個具有極大潛力的“小市場”,其作用不可小覷。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有聲讀物在價格上缺乏統一的標準。以肯·福萊特的著作《無盡世界》為例,該書的有聲讀物版在德國最低為9.95歐元(約合人民幣82.56元)的版本,還可以買到29.95歐元(約合人民幣248.50元)的版本,而最高則可買到定價為99歐元(約合人民幣821.43元)的版本。不過,德國的有聲讀物平均價格還算廉價,一個有聲讀物的平均價格約為13歐元(約合人民幣107.91元)。
當然,價格和有聲讀物的質量是息息相關的。在德國目前的確形成了幾個有聲出版物的優秀品牌,但是出版界還是有海量的、質量較差的,有些甚至是劣質品的有聲讀物,當然其價格通常是很低廉的。根據德國有關方面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每年都會出品大約2000種有聲讀物,但是,其中真正高質量的只占到大約幾十個品種而已。要想出品優質的有聲讀物,不僅內容和策劃方面要做到位,朗讀者的聲音也要好,這樣才能以質取勝、脫穎而出。可見,出品有聲讀物比出版傳統的圖書又多了一個環節。為了鼓勵更多的優秀有聲讀物問世,德國專門為此設立了一個以科隆·西部德國·廣播電臺(WDR —Westdeutscher Rundfunk Koeln)為主要贊助商的“WDR 德國有聲讀物年度獎項”,最高的獎金數額為23萬歐元/年度(約合人民幣約190.8萬元)。當然,只有最好的有聲讀物才能獲此殊榮并得到獎賞。
德國有聲出版物的受眾
那么,誰是有聲讀物的主要受眾呢?根據德國當地 Geothe Institut(歌德學院2007-2010)的調查顯示,有聲讀物主要是老年人和對看書缺乏熱情的群體。他們在調查中寫到:有聲讀物適合于視力正在逐漸退化的老年人以及“懶得讀書”的人,這些人或許會在汽車里“聽”書,或者在熨衣服時“收聽”圖書。
德國人有讀書的習慣,但是作為有聲出版物的“讀者”,他們出行時往往不會帶傳統的圖書,而是攜帶上有聲讀物設備在車上“聽”書。一些當地有聲出版物的愛好者是這樣描述的:“一個好的朗讀人,一個好的導演,一個好的圖書內容,會讓那些印刷文字富有生命力,充滿活力。”有時候閉起眼睛細心“聽”一本書反而會比實際“硬”讀書更加有趣;至少,在當今社會“八小時全用電腦”的工作環境里,有聲讀物可以讓眼睛得到更多的休息。由此分析,有聲出版物的前景會十分可觀,代表著時代的潮流。
如果按照收聽有聲讀物的內容來對其受眾進行分類,大概可以得到以下數據:
在文藝作品中,最受聽眾們喜愛的是冒險故事、愛情故事,同時也有人喜歡收聽喜劇和科幻故事等輕松娛樂的內容。不過,盡管有了有聲讀物,有聲讀物也具有了豐富的內容和固定且持續遞增的受眾,但是,這種媒介并不是傳統書籍的取代品,有聲讀物的存在并不是要取代傳統圖書。用德國人的話說:“讀書和聽書是兩雙不同的鞋子,每雙的用途各有所不同”。
有聲出版物的未來
有聲讀物已經不再屬于“小眾”傳媒了,根據當地的數據,大部分聽眾群體都是未滿三十歲的男性,尤以駕車的男性居多。這些人喜歡在路上收聽內容,正所謂開車“讀”書兩不誤。此外,更為年輕的青少年群體也逐漸成為了有聲讀物的較為忠實的受眾群體。從德國“耳朵也能讀書”活動中得到的數據顯示:五歲至二十一歲使用過或正在使用有聲讀物的孩子和年輕人的比例已經高達81%。而在相同年齡段閱讀過傳統讀書(非使用有聲讀物)的孩子和年輕人群體的比例是90%。由此可以得知,在青年受眾中有聲出版物的受歡迎程度已經與傳統圖書十分接近了。
展望未來,有聲出版物在德國是大有發展的。特別是德國的有聲讀物常常被出版商們做為法蘭克福書展的“座上賓”。現在,英國和美國也開始注意到了這種媒體傳播形式,特別是其在德國的應用程度和普及率。有聲讀物和電子書等新一代媒介和信息平臺都是適應這個新時代的傳播載體。現在,iPhone、iPad 等電子設備,不僅在德國被越來越多的用做有聲出版物的傳播載體而流行,在上海的馬路上、北京的地鐵車廂內都可以看到年輕人在擺弄著iPhone 了,而這些新設備恰好都是能夠很容易置入電子讀物的。在中國,技術上、設備上已日漸成熟,大量的有聲出版物資源將擺放在用戶群體面前。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大家也會像德國一樣,出行時把“齁兒沉”的圖書放在家里,帶上裝有電子讀物的移動設備“用耳朵去讀書”!
(作者單位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