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道,一種類似于艾滋病的神秘疾病正在襲擊黃種人,它能讓人的免疫系統失靈,好在它沒有傳染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教授認為,神秘疾病可能就是恐艾癥。
近日,臺灣《蘋果日報》報道,臺灣地區科學家發現一種類似艾滋病的神秘疾病專門侵襲亞洲黃種人,經免疫檢查,確診這些人感染了一種初定名為“亞洲新型免疫缺損癥”,所幸臺灣地區病例都沒死亡。但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教授認為,神秘疾病可能就是恐艾癥。
神秘疾病類似艾滋病
艾滋病帶給人類的恐慌遠未消除,一種和艾滋病極為相似的神秘疾病又襲來,它被稱作“類艾滋病”。患了“類艾滋病”的人免疫系統會失靈,這幾乎和艾滋病的癥狀一樣。
與起源于非洲的艾滋病不同,“類艾滋病”專門以黃種人作為攻擊對象,目前發現的患者多來自泰國和中國臺灣地區。
8月25日,國際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載由臺灣地區、泰國及美國等醫學研究人員合力進行的研究,確認全球出現一種新病癥。
“一般免疫疾病患者是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攻擊身體各部分,但新病癥患者出現‘免疫力暴沖’現象,會產生特別的抗體,攻擊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力下降。”參與研究的臺灣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謝奇璋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謝奇璋教授所在的研究所,目前一共收治了200多名被這種神秘病毒感染的患者,其中臺灣地區有50多人。
謝奇璋告訴記者,這類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曾經發生過霉菌、分支桿菌和沙門氏菌感染。令科學家不能理解的是正常人要是感染以上三種細菌,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統很快就會把他們清除干凈。但是,醫生發現一些患者無法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這些細菌。所以,醫生首先懷疑是這些人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最先需要排除的是艾滋病。
由于與艾滋病比較類似,所以,開始的時候專家將這種病稱為“類艾滋”,感染這種細菌的患者一般比正常人的免疫力差很多,一旦感染特定的細菌,就會造成嚴重后果,上至骨髓間霉菌感染,久治不愈。
可是,檢查結果令醫生大跌眼鏡,這些患者的艾滋病檢查結果卻全是陰性的,這就是,這些患者體內沒有感染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之后的免疫系統疾病
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女科學家莎拉·布朗,是上述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繼艾滋病之后,另一種攻擊人類免疫系統的病癥。
根據現時掌握的資料,這種病的病因不明,專門攻擊成年人,它并非遺傳,也不像艾滋病那樣會透過病毒傳染開去。
布朗說,疾病發生平均在50歲左右的人,它并不在家庭中擴散,因此不太可能是單一基因導致。一些患者已死于嚴重感染,包括一些生活在美國的亞洲人,但布朗無法估計到底有多少人。
布朗診治的一名越南裔女病人阮金,自1975年至今生活在美國田納西州,2009年時她因為持續發熱、全身骨骼感染和其他異乎尋常的癥候,向布朗尋求幫助時,已是重病纏身。 數年來她一直病情反復。她分別在1995年和2009年初去過越南。
布朗說,她因為此全身性的感染而變得消瘦,乍看上去就像得了肺結核,但其實不是。阮金后來被轉到國家級研究院,由一直追蹤類似病例的專家們處理。她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NIH醫院度過了近一年,目前在該處接受監測和進一步的治療。
“引起艾滋病的病毒HIV,破壞了對抗病菌的免疫系統關鍵衛士——‘T細胞’,導致了不同類型的損害。”布朗說。
布朗研究了臺灣和泰國200個病例,發現大部分患者生成了稱為“自身抗體”的一類物質,阻斷了示警機體清除感染的化學訊號干擾素γ。阻斷這一訊號會使諸如艾滋病患者易受病毒、真菌感染和寄生蟲,尤其是分枝桿菌的侵害。
由于在生命后期發病、且不知道原因及機制,研究人員將這一新疾病稱為“成人發病免疫缺陷癥候群”。
布朗說:“從根本上說,我們并不知道是什么引起他們生成了這些抗體。”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是生活在別處的亞洲人或在亞洲出生的人。顯示遺傳因素和環境中的一些事物,例如感染有可能引發了該疾病。
神秘疾病可能就是恐艾癥
謝奇璋告訴記者,其實最早發現這種疾病是在2004年,患者霉菌長得全身都是,但是,采取多種抗菌藥物怎樣治都治不了。經免疫檢查,確診是亞洲新型免疫缺損癥,所幸臺灣病例都沒死亡。
目前,發現的患者都是亞裔黃種人,發病年齡約50歲,經過初步研究,專家可以判斷與遺傳無關,而且不會傳染,患者平日無異常,但當感染霉菌、分枝桿菌和沙門氏菌時,“病情遠比一般人嚴重,沒控制好,可能死亡”。
據報道,此癥患者與艾滋病毒感染者一樣,免疫力比常人差,常因感染就醫,一般霉菌感染經用藥1個月可康復,但若是霉菌蔓延到臉部、軀干、四肢都有,或常感染且久治不愈,可能是免疫力出現了問題。
但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教授反對將這種疾病說成“類艾滋病”,因為它不具有傳染性,所以不是傳染病。
曾光還透露,其實,對于這種新病我國的科學家在2009年就已經開始研究,就是此前媒體所說的“恐艾癥”。
恐艾癥是艾滋病恐懼癥的簡稱,是一種對艾滋病的強烈恐懼,并伴隨焦慮、抑郁、強迫、疑病等多種心理癥狀和行為異常的心理障礙。同時伴有免疫力下降等特征。
“其實,我們對于這種病的研究還剛剛開始,到底是不是一種新的病目前還沒有定論,可能之前就存在,只是沒有從現在的角度進行研究。”曾光強調。
據悉,與臺灣地區和美國專家的研究團隊以已經住院的病人為研究對象不同,中國疾控中心的專家接觸到了更多的這類患者,他們大部分人的病情還很輕。所以,研究得更加深入。只不過還沒有發表相關論文。
曾光教授坦言,作為公共衛生專家,目前所能做到的,只是排除所謂新病毒與傳染病的存在。
作為治療手段,曾光教授把診治身體病狀和看“心病”的醫生以及流行病學專家整合在一起會診研究,力圖幫助“疑似恐艾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