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自己釀的啤酒》
高巖 著
中原農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美國啤酒花協會釀造顧問,美國農業部啤酒花專項中國代表,美國波多黎各大學化學碩士,美國布萊因學院MBA。 啤酒愛好者。中國第一家精工啤酒“歐菲啤酒”的創始人。
[橋段]
我知道你喜歡喝啤酒,但是我不知道你喜歡啤酒的程度是不是足以讓你瘋狂到開始自己釀制啤酒。你要釀制的啤酒,絕對不是馬路上賣的那種淡得透明得像水一樣的啤酒。那種啤酒不值得你花工夫去釀造。 我們在這介紹的是精工啤酒,也就是那種口味醇厚、唇齒留香、富有文化特色的啤酒。
數據顯示:啤酒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飲料之一,僅次于水、茶,排名第三。而中國每年啤酒的消耗量位居世界第一,達到四千多萬噸。這個數字你應該不吃驚吧。確實,超市、餐廳、大排檔……哪兒都有啤酒,估計這個夏天你也沒少喝吧!
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你喝的啤酒其實不能叫啤酒”,你作何感想?
在《喝自己釀的啤酒》一書的開頭,作者就給出了啤酒的定義:一種由麥芽發酵后產生的帶二氧化碳氣泡的酒精飲料。其中重點是“原料必須是麥芽”。再看看手頭剛喝完的啤酒瓶,標簽上的原料成分估計是這么寫的:水、麥芽、大米(或者淀粉)、啤酒花、酵母。在作者看來,原料里有大米,那真是無異于“外婆過年釀的米酒”。
不過,光知道真正的啤酒定義是沒用的。隨著大規模工業的出現,大米、淀粉、燕麥等占據了麥芽的位置,即便是德國出口的啤酒也不例外,要想在市場上找到“真的”啤酒難如登天。現在,你知道作者的建議了吧:“喝真啤酒,還得自己釀”。
當然,自己釀啤酒并非只為追求“復古、純正、實至名歸”,更多還是口感的因素。雖然對記者來說,市場上的啤酒已經足夠好喝了,但還是欽羨于作者對自釀啤酒的描述:
“第一口就讓我感到口腔里召開了盛大的狂歡會,許多我從來就不知道還存在的味蕾全部活動了起來。 在冰涼的舌尖我感到了絲絲甘甜,兩腮立刻充滿了一種說不出來的飽滿香味,再往下走,上顎里開始感到氣泡在那里為我撓癢,兩腮側面的苦澀讓我精神為之振奮; 下咽后唇齒留香,讓我流連忘返。”
把這種自釀啤酒的規模稍擴大一點,就是啤酒坊生產的小產量精工啤酒,不過在國內依然很難找到。所以,還是那句話“求人不如求己”,自己釀吧!
應該說,書中的介紹真的不難懂,看看釀酒流程是怎樣的:
1.大麥芽在熱水中浸泡,釋放出麥芽糖,形成麥芽糖汁。(好比泡茶)
2.麥芽糖汁與谷物分離后,再被煮沸,并添加啤酒花來調味道。(好比熬湯)
3.麥芽汁冷卻后,投入酵母發酵。
4.酵母在發酵過程中將糖汁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好比做泡菜)
5. 發酵完成后,還要再控溫儲存半個月,讓啤酒成熟。(好比腌咸菜)
讀懂了吧,整本書的行文都是如此。談到酵母發酵產生酒精的生物過程,作者的表述是“我們喝的酒其實都是酵母的排泄物。呀咳!”;而為了說明酵母細胞是單性繁殖,作者將其直接稱為“同性戀”。
當然了,光看懂還不行。真正釀出啤酒還需要一小筆投入、一塊家人不干預的空間、良好的衛生環境以及足夠的耐心,只怕還得有幾次失敗的經歷。為此,記者在“蠢蠢欲動”之后,放棄了自釀啤酒的念頭。
像我這樣“光看不練”的讀者可能不在少數。即便是在這本書的“粉絲群”里,也有人表示,“看書學釀酒就像看視頻學游泳一樣不可行”。不過支持的觀點也很有力,“過去不識字的家庭主婦都能釀酒,我們為什么不行”。不管怎樣,即使讀者不親身DIY,也能獲得生動的啤酒知識,這樣我們也能在酒桌上“侃”得有理有據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