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微信以通信應用的形象示人,即使融合了“搖一搖”、朋友圈等社交功能,也仍是私密的個人應用。近日,微信悄悄地開放了公眾平臺,它搖身一變成了媒體平臺,對如日中天的新浪微博都造成了沖擊。
如果經常收看電視節目,會常常聽到,“您可以在新浪、騰訊關注我們的官方微博……”,因為微博已經成為一個媒體平臺;近一個月,又多出了一句話,“您可以掃描屏幕下方的二維碼,或添加微信好友……”添加微信能怎么樣,跟節目組聊天么?
公眾平臺的真面目
公眾平臺要與微信當做兩個東西來理解,如果注冊了,就會深有體會。微信公眾平臺的官網還處于測試階段,注冊方式很簡單,就是騰訊最倚仗的QQ號碼。但是,已經用了此QQ號碼注冊了微信的,就不能再注冊公眾平臺了。必須用其他號碼,或者再申請一個號碼。
這一個門檻并不友好,一方面是怕太多人注冊公眾平臺引起信息過多,另一方面5億多活躍QQ用戶還不滿足騰訊的胃口。幸好,記者還有一個QQ號,用來注冊公眾平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眾平臺的用戶只能在網頁上使用,還不能用在手機、平板的客戶端上。
如果想在手機、平板的客戶端使用,就需要公眾平臺賬號鏈接一個微信個人賬號,微信個人賬號通過公眾平臺助手進行信息發送。而通過公眾平臺賬號發送信息的特點就是:群發。所以,公眾平臺更像是一個短信平臺,而微信就是一對一的短信。只是在內容上,微信要比短信豐富得太多。
例如,現在微信認證的明星,對著手機說一段話,就可以推送到成千上萬的關注自己的粉絲的微信上。粉絲當然可以回復,只不過是傳送到電腦端的公眾平臺,只有該明星登錄電腦網頁的時候,才能看到數以萬計的格式回復。盡管如此,這也比微博更進一步拉近了公眾人物和普通人的距離。想聽聽志玲姐姐的聲音,關注了微信就真的能聽到了。
明星、紅人這只不過是在熱絡氣氛,營造微信公眾平臺的氛圍。公眾平臺真正用處就在于閱讀和推送。
“在這里,閱讀更簡單”是公眾平臺的口號,尤其對于個人用戶而言。例如,記者關注了某家媒體的微信,當發生“國航飛機受到威脅”的事件時,新聞消息立刻就推送到了手機上。這與微博是截然相反的,一個是被動接受,一個是主動獲取;一個是強制性,一個是自發性。
正是基于這種特點,在公眾平臺第一批搶灘登陸的就是媒體。例如,時下火熱的節目《中國好聲音》,每周五發20條微博,不一定能引起更多人注意,但是一條微信發出去,就能保證關注自己的人全部都會看到,這比微博更精準、更直接、更有效。
網絡營銷沖擊微博
騰訊微博的用戶盡管超越了新浪,但其火熱程度,還是不及對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號”輸于對手。在微博的內容體系上,大號即公眾人物、草根領袖、權威媒體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微信作為一個通信應用,具有很強的私密性,誰都不想被垃圾信息打擾,所以關注別人會十分慎重。
這就給企業大號、媒體大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眾賬號,一定要提供優質內容,而且要收斂。一天發20條微博,頂多讓粉絲罵罵刷屏;但一天20條微信,就可能會讓客戶直接取消關注。這一點上,大家倒是都很克制,記者使用一周以來,沒有任何一個大號在一天發兩條微信。
而基于這樣的特點,就反過來讓用戶覺得微信的信息應該是最有價值、最重要的。各大企業早就洞悉了這一特點。近兩周時間,無數的新浪微博大號和企業賬號開始狡兔三窟,進駐微信公眾平臺。因為,近幾年的微博營銷一直在摸索,還談不上成功。微信營銷,雖然也是前途未卜,但,“圍魚塘”是必要的。對于騰訊而言,這是一場新的探索實驗。而對于新浪微博而言,恐怕是一場噩夢。
著名天使投資人、互聯網人士蔡文勝表示,新浪微博的拐點在去年10月份就開始了,此后用戶數量就停滯不前,到現在只是在維持一個媒體的角色。而微信大不一樣,所有流量來自于手機,基于通訊錄的關系,是牢固的熟人關系,會成為未來最大的入口。特別是微信會對新浪微博的廣告系統帶來一定的影響。隨著微信的媒體化,廣告有可能將成為微信的變現重要形態之一。而微信較微博對于廣告主而言更為精準。
創新前景難測
當然對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質疑也大有人在。西南交通大學教授譚永東就認為,雖然把通信應用和公眾平臺快速地撮合在一起,傳播效率高了,但伴隨的問題也會出現,虛假信息、廣告泛濫也會隨著增長。而經過漫長“斗爭”形成的較穩定關系的微博,更值得信賴。
更有人認為,微信一個這么好的應用非要把垃圾短信的模式復制進去,自毀前程、自廢武功。
無論褒貶,微信公眾平臺這一舉動可沒有招來抄襲的罵名,這在騰訊產品的身上可是極為罕見的。在國外,微信這類產品也從沒出現過。艾瑞網專家宋安認為,微信雖然是從抄襲起家,但是在雜糅了各類功能之后,已經成為了一個創新產品。
“這種強聯系加弱聯系再加媒體屬性的通信應用從未有過。前景趨勢不好預測?,F階段來看,對于一般用戶而言,還是微博更好玩些,轉發、評論、互動更多。微信公眾平臺,側重于關系熟悉,更適宜企業營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