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傳統的儒家禮教下,女性一直處于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地位中。直至清末,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女性的社會地位才開始有所變化。晚清上海的《點石齋畫報》全方位呈現了當時的生活面貌,本文通過《點石齋畫報》①中的女性形象刻畫來看在清末時期中國的婦女解放。
【關鍵詞】《點石齋畫報》 女性形象 婦女解放
一、研究緣起
晚清時期,西方的各種文化強行進入中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了激烈的碰撞,《點石齋畫報》就在這樣一個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誕生,是晚清社會文化轉型期的產物。
《點石齋畫報》是我國近代第一份時事畫報,也是影響最大的石印版印刷的繪畫畫報。它創刊于光緒十年四月十四日(1884年5月8日),每月上中下旬各出一次,次凡八幀,裝訂成冊,隨《申報》附送,不另收費,單獨零售,則每冊售大洋五分。編目采用天干、地支、八音、六藝、四德和周易,共44冊528期,刊行圖畫4600余幅②?!饵c石齋畫報》旨在報道“新奇可喜之事”③。它的市場定位,是針對粗識文字的中下層民眾以及婦孺之流。清末時期社會變動巨大,這時期的女性生活呈現出了傳統和現代兩種狀態,雖然在《點石齋畫報》發行期間大多數婦女仍處于傳統禮教觀念的生活狀態中,但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還是出現了少數尋求改變的現代生活狀態的女性形象。本文通過《點石齋畫報》淺析其對中外女性形象的刻畫,從中看清末時期婦女在生活、婚姻及教育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解放。
二、《點石齋畫報》中呈現的女性解放
(一)生活方式
1、男女性別自出生就有所不同,女孩子“臥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班昭《女誡》第一章),上下尊卑,女子的命運生來既定。中國自古便是“男正乎外,女正乎內”的家庭模式,“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等壓迫束縛女性的禮教,造就了女性在家庭中擔任治家務、事紡織、孝父母、育幼兒的工作。
2、清末時期,中外貿易、商業發展,很多外國商賈也來華辦廠,城市化與商業化為婦女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開始邁出家門到社會上就業。上海作為通商口岸,有很多的外商來此辦廠,隨后也有華商來辦廠,于是就有了女工?!饵c石齋畫報》形象具體的呈現了晚清時期婦女在社會上就業,從事女工等職業的畫面。《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第一冊(1884.5-1885.4,原甲集)《全人名節》(圖一),圖中女子聚于茶棧門前,一中國男子在發類似于現在雇傭合同類的東西?!艾F在的繅絲棧、揀茶棧都雇傭女工,原因是女工的工資低廉……專門挑選老成忠厚的婦女來茶棧做工?!薄饵c石齋畫報·大可堂版》第一冊(1884.5-1885.4,原乙集)《乾綱不振》的文字解說中提到“王東生因為妻子瞿氏在升寶洋行做傭人……”從中可見中國的女性雖然已經在外做工、做傭,但仍處于弱勢群體,部分女性更是無奈的從事了為人不齒的職業?!饵c石齋畫報·大可堂版》第二冊(1885.4—1886.4,原丁集)《鞭責女堂》、《女堂游街》中可隱約窺見此類女性的辛酸處境,文字解說中“……租界里幺二長三(妓院)和日本妓館到處都是……”可想這類女子不在少數,這些雖是為人所不齒的行業,但正如魯迅的小說《傷逝》中的女主人公,如果經濟上無法獨立,女性解放必然幻滅,這是中國婦女為走出家門尋求解放而做出的無奈辛酸的選擇。
(二)婚姻
1、婦——服也,即順從、服侍男子,女性更要溫柔斂性、舉止輕柔,“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女子須從一而終,男子卻可三妻四妾,本已是不公,后更要求女性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深入女性腦海之中。
2、《點石齋畫報》中雖沒有直接關于中國婦女在婚姻上解放的圖畫,但卻有繪制西方關于婚姻方面的圖文,《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第一冊(1884.5-1885.4,原甲集)中有篇繪制的是《離婚奇斷》“近來,西洋有一婦女控告其丈夫并要求離婚……”在中國古代只有夫休妻,妻子被休后,很難再嫁人,即使改嫁,也被稱為再醮婦,終生遭人歧視,卻從無妻休夫之說。這里的西洋婦女公然要求與丈夫離婚,這在當時傳統教化下的人眼中將會是何其震驚之舉,以點石齋在當時的地位和發行量來考慮,應對當時婦女的傳統思想產生了不小的沖擊。據記載,1903年,一名在上海女學堂教書的無錫宣姓女子因不愿與家中做主的人結婚,直接寫信給婚約者:“婚配之事,我國舊例必有父母之命,歐律則聽本人意見,前者行聘之事,乃家兄一人之意,某至今方始知,萬難為憑。若必欲踐約,某當死入裘氏之墓,不能生進裘氏之門?!边@里的“歐律”便就是西方的婚姻法,此事最終是雙方解除了婚約。隨后在1906年,天津一女子與一名叫李九的男子結婚?;楹蟀l現李九為“天閹”,沒有性功能,若在過去,只得認命。現經人指點,到縣里去打離婚官司。縣令斷案,同意離婚。李九不服,上訴天津府,天津知府宣布維持原判④。女子提出離婚,相當于妻休夫,這是中國婦女在婚姻史上重要的一筆。
(三)教育
1、中國傳統教育在男女幼童時一樣,教習計數、時間、謙讓等簡單的禮節,到十歲時則完全不同。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記,衣不帛襦褲,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禮記·內則》)。女子則開始學習所謂的“婦學”,包括婦女的品德、言語、姿態、勞動,主要目的是教導女子“習禮”, “女兒經,女兒經,女兒經要女兒聽。第一件,習女德;第二件,修女容;第三件,謹女言;第四件,勤女工”(清《女兒經》)。女子深居閨房,習禮順從,為日后嫁人相夫教子做準備。自從唐代私學興起,經過宋代的穩定發展,最遲在明初仕宦家庭中已出現了閨塾,專門延師于家中對在室女子進行教育,但設帳坐館的閨塾仍以“習禮”為主導。⑤
2、教育是中國婦女解放,擺脫束縛壓迫最重要的方法,這不僅是在生活方式等表象上,更是從思想上幫助婦女解放。早在《申報》中,就已經逐漸有人開始提倡要興女學,主張女性也應和男性一樣去讀書、學習,這樣女子不至于在日后困于室內、毫無作為。從傳統思想上看,若女子學而有成。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養家糊口。“待女子學業有成,或為女學山長,品重席珍;或著書立說,傳之后世,皆足以顯親揚名”,“女子心靜而專,轉有特過男子之處”,“如或用此心思制成一器,必有大用?!薄耙患家凰?,堪為糊口之貲,家貧親老,或藉女子以沾升斗”⑥。這種支持女性走出家門學習工作的觀念對女性的認可,在當時非常難能可貴?!饵c石齋畫報·大可堂版》第一十五冊(1898.1—1898.8,原利集)《裙釵大會》(圖二)中提到了上海女學堂,“去年冬天十一月十三日,在上海張園舉行了被譽為中華兩千年來絕無僅有的盛會。到會的有滬上有名的官太太、各國領事夫人、教會中的修女等,共計一百二十二人,杯酒聯歡。共商建立上海女學堂事宜?!睋涊d,上海女學堂是國人創辦的近代中國第一所普通女學校,創辦者是經元善(1841-1903)。梁啟超在《事務報》發表《創設女學堂啟》,并親自為學堂制訂了辦學章程;嚴復在《國聞報》就此事撰寫文章,從理論上闡述了女子接受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洋務大員盛宣懷曾表示愿意為學堂捐款,并動員他人為之捐款;南洋大臣劉坤一批準了學堂的創立,并提供經費補助。為了廣泛聽取中外各界人士,尤其是女士的意見。1897年12月6日,經元善在張園安塏第召開了有中外婦女參加的“裙釵大會”,商議創辦中國女學堂的有關事宜,1898年5月31日,學堂正式開學,教授中文、西文兩類,有《女孝經》、唐詩等等,也有算術、地理、醫學等,且教職人員均為女性,起到了表率作用。雖然中國女學堂在“百日維新”運動失敗后,經元善遭通緝流亡,慘淡經營最終于1900年關門,但作為由國人自辦的近代中國第一所女學堂,為中國的女子教育開了先河,起到了重要作用。⑦
結語
《點石齋畫報》以圖說話,面對中下層婦女,普及面較廣,其中一些關于外國婦女的生活狀態等給中國婦女帶來視覺上的沖擊,豐富了中國婦女的視野和思想,并隨之在現實生活中有所改變。上述的一些現象雖然局限于晚清上海地區,但仍然是一種趨勢,代表當時的時代方向。晚清時期的上海作為較早的通商口岸,使得上海的城市化、商業化發展的較快,某些現象也出現的較早,其形式和文化的影響更是深遠。女性自主平等的形象呈現,使中國的婦女感到了自我的存在,開始為自我的解放做出努力,在形式和思想上均尋求解放。雖然《點石齋中畫報》只是早期女性解放的萌芽,但其所反映的現象仍是積極進步的,在隨后的歷史發展中,女性解放呈現出蓬勃的態勢?!?/p>
參考文獻
①《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上海畫報出版社,上海大可堂文化有限公司供稿、承制。
②邱沛篁、吳信訓、向純武等:《新聞傳播百科全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25
③尊聞閣主人,《點石齋畫報緣啟,點石齋畫報第一號》,1884-5-8
④《近代中國最早的離婚案》,《上海人大月刊》,2000(3)
⑤羅時進:《中國婦女生活風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60
⑥《論女學》,《申報》,1876-3-30
⑦上海檔案信息網,http://www.ar-
chives.sh.cn/docs/200902/d_266502.
html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