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公共輿論事件頻發,“合肥少女毀容”案,又是一起“官二代”引發的輿論風暴,傳統媒體在其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引導輿論,回歸新聞事實,還是隨波逐流?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論發達的今天,該如何看待新聞專業主義,值得思考。
【關鍵詞】“官二代” 標簽 媒介審判
2012年2月24日,一條曝光帖在合肥本土熱門網站“合肥論壇”上引發震動,博主“泣血求助”在曝光臺上發帖稱:2011年9月17日,17歲的受害人周巖因拒絕高干子女陶某的求愛,被其自帶的燃油燒成重傷,整個人已經面目全非;陶某父母為救其子要求周巖父母簽署與事件不符的材料,被拒后停止支付周巖治療費用,周巖被迫出院;陶某父母因身居高官,周旋于各機關,阻礙司法公正,并稱要將其子“強制取保候審”。
一、“官二代”的符號指向性和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在“少女毀容案”事件中,媒體報道頻繁出現“官二代”一詞,給新聞貼標簽是否合適成為業界和學界討論的焦點。
1、權力符號“官二代”
和“80后”、“90后”一樣,“窮二代”、“富二代”等“二代”標簽被社會廣泛使用,其中“官二代”的符號指向性最為強烈。①這是當下社會階層分化,社會轉型過程中公眾對公平、平等、正義價值觀的追求與擁有特權階層的非公平、非平等、非正義現象產生矛盾對立的激化產物。“父權”成為“官二代”標榜的籌碼,“官二代”頻繁觸碰社會倫理道德底線,引發公眾質疑,使得“官二代”一詞被貼上“紈绔子弟、濫用公權、無責任感、無公德心等”標簽。
心理符號學的創始人洛克認為:事物與觀念間的關系就是意指作用,觀念是事物的符號,而詞是觀念的符號,因為詞所指示的不是事物而是觀念。具體來說,“官二代”一詞不是單純的停留在“有一個當官的爹”這樣一個單純事實上;更深一層的觀念,意指為“官二代”具有的享受特權待遇、出事兒有爹頂著的外在屬性。所以“官二代”一詞在產生之初它的意指就已存在貶義,“官二代”與負面、消極掛上了鉤。
2、“合肥少女慘遭官二代毀容”新聞報道的標簽化
“合肥少女慘遭毀容”事件,從一個小小爆料貼,一夜之間席卷各大媒體頭版。事件本身的觸目驚心、對社會的影響和反思是此條新聞備受關注的原因,未成年人戀愛、惡意傷害他人身體等問題又一次拷問社會的教育和關愛。但此類事件引發眾怒,要求對施暴者處以極刑的呼聲卻源于刺激了民眾的敏感神經——網曝施暴者的“官二代”身份撩撥起了民眾的情緒。媒體對“官二代”一詞的頻繁使用切合了快餐時代的新聞奪人眼球的需要,但誤導民眾輿論導向,加深“仇官”情緒,卻有違新聞的專業主義精神——客觀、真實與獨立。
以下是部分媒體關于此案的新聞報道標題:
《合肥17歲少女戴面具講述被官二代澆油毀容始末》(新華網)、《美女中學生拒求愛遭官二代毀容》(人民網)、《少女遭官二代毀容續:家人否認索賠千萬元》(華商網)、《少女遭官二代毀容 律師稱應定故意殺人》(重慶晨報)、《花季少女遭官二代毀容究竟為什么? 》(青年導報網)、《陶汝坤:“官二代”將少女毀容》(南方網)、《合肥90后“官二代”求愛不成毀容17歲少女》(長江商報)。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認為:符號化的概念、標簽是簡單而有效的吸引注意法,但專業傳播者要慎用。在市場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掌握獨家新聞已經很難實現,拼思路,拼角度,拼策劃成為制勝的關鍵,但有效的議程設置和博人眼球的內容卻是許多媒體在實際操作中選擇的捷徑。給新聞人物貼標簽,符號化的意指,“官二代”犯案理所應當的和為非作歹、利用私權、破壞司法公正聯系在一起,但有時卻偏離了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
“少女毀容”事件在短短三天迅速升溫,媒體的推波助瀾起到放大作用,官民沖突的報道框架,刺激了早已在公眾頭腦中形成的對“官二代”的成見;先入為主的同情弱者,殺伐強者,省略關鍵信息源,掩蓋事實全貌,強化施暴者對受害者的罪行都與新聞的客觀真實漸行漸遠。而專業的新聞報道應該要求新聞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場,不帶有感情色彩,不偏不倚,客觀反映事實的真相,留給大眾一個思考的空間;陳述事實,而不刻意煽動,不用自己的好惡來選擇事實依據。
二、新聞報道的獨立與“媒介審判”
1、新聞報道的獨立判斷
新聞報道要客觀真實,但在現階段越發需要獨立之判斷。在新媒體昌盛的時代,網絡傳播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不僅表現在網絡民意對輿論導向的影響上,甚至開始對傳統媒體的判斷產生影響。
傳統媒體興盛的過去,公眾的需求和意見也只是通過碎片式的形態影響輿論;如今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使得公眾的需求和意見呈現整合連續式的形態影響公眾輿論,甚至這種輿論傾向也會被傳遞給傳統媒體,一定程度上影響傳統媒體的報道框架,傳統媒體在輿論的主導權上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②傳統媒體的輿論主導權被打破,公眾的參與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拓展,他們能夠直接進入到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去,反映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由此構建一種新型的意見生產機制。特別是類似“少女毀容案”等引發公眾熱議的公共事件,在輿論導向單一的情況下部分媒體的新聞報道越發缺乏判斷力或是不敢逆流而行,越發隨波逐流。
在“少女毀容案”等類似公共事件中,傳統媒體的介入往往會起到關鍵作用,是理性客觀看待民意,還是盲從煽風點火,傳統媒體面臨選擇。類似公共事件的發生到發展,傳統媒體被持續發酵的網絡輿論所裹挾,議程的設置也越來越被動,公眾不僅僅是向傳統媒體傳輸意見,甚至對整個事件的信息挖掘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譬如“人肉搜索”,公眾輿論成為了新聞信息的一部分,公眾輿論關注的焦點或是討論的熱點成為媒體議程設置的核心內容。
網絡民意對傳統媒體的影響不可避免,傳統媒體如何理性對待事件,獨立判斷,堅守客觀,真實和獨立是新聞報道回歸新聞本位的重要課題。
2. “媒介審判”與新聞自由
“媒介審判”這一概念最初是由西方的法學學者提出。西方法學界認為,“媒介審判”是一種不是依據法律程序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實施的非法的道義上的裁判,也叫“報刊裁判”(trial by newspaper)。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力丹教授認為:“傳媒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案件涉及人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勝訴或者敗訴等結論,以煽情的言語激起公眾對于當事人的憎恨或者同情,諸多傳媒聯手單向地宣傳,有意無意地壓制相反的意見”。
再看“少女毀容案”,盡管對于一個青少年來說如此惡行的確駭人聽聞,令人發指,但刻意給其帶上“官二代”的帽子,激發輿論一片喊殺之聲,我們何曾不是另一個“施暴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給陶某貼上“官二代”的標簽,等于在輿論的審判中給其定下了原罪,同時用輿論影響司法,這是有失法律公允的。如果說法律是理性的冷酷的,那么輿論就是感性的有熱血的,輿論影響司法的風險,在“藥家鑫案”上就是教訓,“媒介審判”有意無意的影響著法律的裁決。
司法奉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就是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但現實中確有權者動用權力影響司法,阻礙司法公正,司法的公正公平在現實的環境下面臨挑戰,是否能不向任何一方所傾斜,就需要政府的信息公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政府的信息公開是否及時、全面、準確是關鍵所在,讓事實完全暴露在陽光下,接受監督,讓公眾有效及時的獲取信息。
結語
新聞專業主義奉行的客觀、真實、獨立、自由的新聞理念是對新聞本位的回歸,是新聞報道的現實標準。在“少女毀容案”等類似公共事件的報道中,媒體奉行新聞專業性原則是必要更是必須的,特別是在新媒體蓬勃興起的今天,帶來傳播方式的變化,網絡輿論成為信息的一部分,建構起了新型意見生產機制。新聞媒體在新的媒介環境下的“把關人”身份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受網絡輿論的左右,客觀中立的把握新聞事實,全面的報道敏感議題,充分讓大眾享有知情權,遠離媒介審判。□
參考文獻
①葉慧娟,《權力符號“官二代”現象的社會解讀》,《青少年犯罪問題》,2011(1)
②陳力丹、劉寧潔,《規范傳媒的庭審報道》,《傳媒觀察》,2007(3)
③白紅義,《洶涌的網絡民意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挑戰——以近期幾起公共事件報道為例》,《新聞記者》,2011(6)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